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10ZA007)

作品数:5 被引量:17H指数:3
相关作者:冯朝胜袁丁秦志光姜庆丰谭榜宪更多>>
相关机构: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师范大学川北医学院附属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四川省教育厅重点项目西南交通大学信息编码与传输四川省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四川省应用基础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自动化与计算...
  • 2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乳腺
  • 2篇乳腺癌
  • 2篇网络
  • 2篇腺癌
  • 1篇调强
  • 1篇调强放射
  • 1篇调强放射治疗
  • 1篇动态建模
  • 1篇动态性
  • 1篇移动P2P网...
  • 1篇容积
  • 1篇蠕虫
  • 1篇蠕虫传播
  • 1篇乳腺肿
  • 1篇乳腺肿瘤
  • 1篇术后
  • 1篇体系结构
  • 1篇肿瘤
  • 1篇拓扑
  • 1篇拓扑结构

机构

  • 3篇电子科技大学
  • 3篇四川师范大学
  • 2篇川北医学院附...
  • 2篇中国电子科技...
  • 1篇四川大学华西...

作者

  • 3篇袁丁
  • 3篇冯朝胜
  • 2篇谭榜宪
  • 2篇姜庆丰
  • 2篇秦志光
  • 2篇卿昱
  • 1篇柏森
  • 1篇冯林
  • 1篇李贤富
  • 1篇李光俊

传媒

  • 2篇华西医学
  • 1篇电子学报
  • 1篇电子科技大学...
  • 1篇计算机科学

年份

  • 1篇2014
  • 3篇2012
  • 1篇2011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摆位系统误差对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剂量分布的影响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究摆位系统误差对乳腺癌患者实施调强放射治疗的剂量学影响。方法 2012年10月对一典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患者分别设计常规三维适形切线野(CRT)、多野静态调强(s-IMRT)、旋转调强(VMAT)3种不同治疗技术的计划,在计划中将治疗中心点向患者左、右、腹、背、头、脚方向分别平移3、6 mm模拟2种不同程度的系统误差,共计39个计划与原计划进行比较,观察不同治疗技术间、不同平移距离,不同方向上的靶区及主要危及器官患侧肺和心脏的剂量变化。结果对于3 mm摆位系统误差,靶区D95%于向背侧s-IMRT降低4.0%,VMAT降低3.5%,向右(患侧)s-IMRT降低3.0%,VMAT降低2.8%,其余均方向降低且<1.6%。对于主要危及器官,系统误差对s-IMRT技术的患侧肺接受20 Gy剂量的体积影响大,对VMAT技术的患侧肺接受10 Gy剂量的体积影响大。除此外,对主要危及器官患侧肺及其他剂量参数影响均小(3 mm<3%,6 mm<6%)。系统误差对3D-CRT技术的影响小(3 mm<3%,6 mm<6%)。6 mm的系统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影响与3 mm趋势一致,仅变化程度更大,两种调强技术的靶区D95%降低>5%。结论对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的呈弧段状、位于胸廓表面的放射治疗靶区,s-IMRT和VMAT方式的调强治疗技术对治疗摆位系统误差的影响程度相当,但较CRT技术更敏感,其中以向患者背侧、健侧方向偏移影响最大。改良根治术后乳腺癌调强治疗的实施需要有较三维治疗更高的位置精度保证。
姜庆丰柏森李贤富李光俊谭榜宪
关键词:乳腺癌调强放射治疗
乳腺癌保乳术后加速部分乳腺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现状被引量:5
2012年
基于对大多数乳腺癌复发部位多位于原发灶附近的临床观察,一种相对于全乳腺放射治疗(WBI)的照射区域更小、治疗总时间更短而疗效相当的新放射治疗技术——加速部分乳腺放射治疗(APBI)在临床中得以运用。APBI技术放射治疗总剂量为38.5 Gy,3.85 Gy/次,2次/d,且每2次间隔时间不<6 h。WBI有长时间的临床实践依据肯定治疗效果,而APBI长期临床数据尚不完善,所以目前在选择APBI技术时需谨慎。合理的患者纳入标准、准确的照射靶区确定、长期的疗效评价成为APBI目前的研究热点。现对APBI最近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
姜庆丰谭榜宪
关键词:乳腺肿瘤保乳术
P2P逻辑网络拓扑结构仿真分析被引量:1
2011年
在深入分析P2P网络协议的基础上,给出了P2P网络仿真系统的设计,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了该系统。为了确定P2P逻辑网络的拓扑结构,基于开发出的仿真系统进行了大规模仿真实验,仿真实验主要对P2P逻辑网络的三大特征参数进行了考查。实验表明,仿真出的P2P网络都有较小的平均路径长度和较大的聚类系数,而度分布都为指数分布。根据P2P逻辑网络特征参数的特点并利用复杂网络理论确定,P2P逻辑网络是一个度分布为指数分布的小世界网络。
冯朝胜冯林卿昱袁丁
关键词:拓扑结构仿真
移动P2P网络中的病毒传播建模被引量:2
2012年
对移动P2P网络的体系结构和关键协议进行了深入研究分析;在此基础上,根据病毒传播特点并利用流行病学理论,提出了移动P2P网络中病毒的传播数学模型。基于提出的病毒传播模型,使用专门的数字分析软件进行了大量仿真实验,实验主要考查了各P2P参数对病毒传播的影响。实验分析表明,通过控制固定节点的下载率和恢复率这两个影响病毒传播最关键的参数能有效遏制移动P2P病毒传播。
冯朝胜秦志光袁丁
关键词:体系结构移动P2P网络
P2P网络中激发型蠕虫传播动态建模被引量:6
2012年
鉴于激发型蠕虫的巨大危害性,本文在考虑网络动态变化的情况下对激发型蠕虫的传播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出了激发型蠕虫动态传播数学模型和免疫模型,并基于动态传播数学模型推导出了激发型蠕虫不会泛滥的充分条件.大规模仿真实验验证了传播模型的有效性和蠕虫不会泛滥充分条件的正确性.基于传播模型的分析表明,下载率是影响蠕虫传播的关键因素,蠕虫基本繁殖率是衡量蠕虫传播能力的关键指标.基于实测P2P网络数据和传播模型,预测和估计了激发型蠕虫的传播能力、传播速度和危害性,指出尽早重视P2P激发型蠕虫特别是尽早找到检测和控制方法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冯朝胜袁丁卿昱秦志光
关键词:P2P网络动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