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21)

作品数:8 被引量:47H指数:4
相关作者:张升堂姜昀梁博张楷高宗军更多>>
相关机构:山东科技大学陕西省水文水资源勘测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水利工程农业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5篇水利工程
  • 4篇农业科学
  • 2篇天文地球

主题

  • 3篇坡面
  • 3篇坡面流
  • 2篇植被
  • 2篇洪水
  • 2篇城市
  • 1篇底坡
  • 1篇雨水
  • 1篇雨水资源
  • 1篇植被分布
  • 1篇水流
  • 1篇水流阻力
  • 1篇水深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循环
  • 1篇水资源
  • 1篇土壤
  • 1篇土壤侵蚀
  • 1篇平均水深
  • 1篇流态
  • 1篇拉尼娜

机构

  • 8篇山东科技大学
  • 1篇陕西省水文水...

作者

  • 7篇张升堂
  • 3篇姜昀
  • 2篇梁博
  • 2篇张景洲
  • 1篇郭建斌
  • 1篇高宗军
  • 1篇宋词
  • 1篇冯正
  • 1篇张楷
  • 1篇李红
  • 1篇迟鹏

传媒

  • 2篇人民黄河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人民长江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水资源与水工...
  • 1篇水科学与工程...
  • 1篇Water ...

年份

  • 1篇2018
  • 2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 2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for addressing effects o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oughness on overland flow被引量:2
2016年
In this study, we investigated the origin of the overland flow roughness problem and divided the current overland flow roughness research into three types, as follows: the first type of research takes into account the effects of roughness on the volume and velocity of surface runoff, flood peaks, and the scouring capability of flows, but has not addressed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oughness in detail; the second type of research considers that surface roughness varies spatially with different land usage types, land-cover conditions, and different tillage forms, but lacks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and the third type of research simply deals with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oughness in each grid cell or land type. We present three shortcomings of the current overland flow roughness research, including(1) the neglect of roughness in 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s when simulating the overland flow direction and distribution,(2) the lack of consideration o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roughness in hydrological models, and(3) the failure to distinguish the roughness formulas in different overland flow regimes. To solve these problems,distributed hydrological model research should focus on four aspects in regard to overland flow: velocity field observations, flow regime mechanisms, a basic roughness theory, and scale problems.
Sheng-tang ZhangYin LiuMiao-miao LiBo Liang
关键词:DISTRIBUTEDHYDROLOGICALROUGHNESSSPATIALVARIABILITY
坡面流阻力研究进展被引量:5
2014年
主要从坡面流流态对坡面流阻力的影响、坡面流阻力与雷诺数的关系、降雨对坡面流阻力的影响、坡面流阻力公式4个方面对前人关于坡面流阻力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坡面流流态的不确定性导致了坡面流阻力变化更为复杂;坡面流阻力与雷诺数之间并无良好单一的相关关系;降雨对坡面流阻力有很大的影响作用但具体影响机理并未有明确的结论;坡面流阻力公式表征仍用明渠水流概念及表达方式,并且3个阻力系数n、f、C哪个更适合表征坡面流阻力尚无统一的结论。进而对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认为需在研究方法和实验设备及量测技术方面有所突破,才可以更好的对坡面流阻力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梁博张升堂宋词冯正
关键词:坡面流流态雷诺数
济南“7·18”城市暴雨洪水分析被引量:7
2010年
分析了济南市2007年"7.18"暴雨洪水形成的天气系统、地理、人为等因素后认为:①蒙古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交绥的天气系统是形成市区高雨强、大雨量暴雨的直接原因;②济南市南高北低的地势特点和横贯市区的铁道线形成了市区易洪易涝的特点,是"7.18"暴雨洪水发生的客观因素;③暴雨洪水是自然灾害,在城市环境下更可能是人祸;④对于频发的城市洪水,应做到未雨绸缪,建设城市排水泄洪设施,建立协调联动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机构,同时加强防洪知识教育,改变防洪观念。
张升堂郭建斌高宗军姜昀
关键词:城市防洪
城市化对水文循环的影响及应对措施被引量:17
2010年
目前我国城市内涝、城市供水紧张、地下水枯竭等问题严重,针对这些问题指出其根本原因是快速城市化改造,改变了水文循环条件,打破了原本的水量平衡;对相关文献及水文资料进行分析,提出水文循环中降水、蒸发、地表径流这3个要素因城市化而产生的变化;针对水文循环演化所造成的问题,尤其是城市暴雨洪水问题,提出转变城市防洪理念和还原城市陆面两大对策。
姜昀张升堂
关键词:水文循环城市化暴雨洪水
底坡变化对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影响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坡度是影响坡面流水动力学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采用变坡试验水槽在变化水深条件下模拟坡面流,用于研究7种不同坡度对水动力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力坡度、弗劳德数、雷诺数随坡度增大而增大,阻力系数随坡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相同坡度条件下,弗劳德数随水深增大先减小后趋于稳定,雷诺数随水深增大而增大;当0≤J≤1.5%时,水力坡度随水深增大先减小后趋于稳定;当2%≤J≤3%时,水力坡度随水深增大先基本不变后减小。
刘元臣张升堂张景洲王浩岚李红
关键词:坡面流底坡平均水深
城市硬化路面集雨潜力研究被引量:3
2011年
针对我国目前雨水利用现状,分析了硬化路面雨水收集的需求。根据我国城市排水设施及道路建设情况,认为实施硬化路面雨水收集具有可行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城市内涝问题。以青岛市平度地区为例,采用扣损法对2009年6—9月雨水可收集量进行了估算,若集雨路面达50%,则汛期可集雨量为543万m3,经济收益将超过1 357.5万元。城市硬化路面集雨潜力巨大,值得重视和发掘。
姜昀张升堂
关键词:雨水资源集雨
植被分布模式对坡面流阻力作用研究
坡面土壤侵蚀已成为我国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植被在减缓坡面土壤侵蚀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由于坡面植被的分布模式及生长状态的不同,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坡面水流内部结构,增加动能损失,对坡面流具有阻延、拦蓄作用,使坡面水流具有...
张景洲
关键词:土壤侵蚀水流阻力
文献传递
植被分布对地表糙率影响被引量:10
2015年
[目的]分析在植被淹没或非淹没状态不同植被覆盖密度影响下,地表糙率的变化规律与特征,为进一步研究植被对地表糙率的影响提供参考。[方法]试验以塑料棒模拟植被分布,模拟出不同密度,分别进行放水试验。[结果]在植被淹没与非淹没状态下地表糙率的变化不同,在非淹没状态时,地表糙率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加呈减小的趋势,在淹没水深小时,地表糙率随着平均水深的增加而先增大后减小,而当淹没水深很大时,地表糙率趋向于一个稳定值。[结论]地表糙率取值随植被覆盖密度的增大而增大;同一下垫面情况下,不同的水流方向,地表糙率取值不相同。
张升堂梁博张楷
我国北方大面积干旱成因分析被引量:4
2011年
2010~2011年冬季我国北方地区发生大面积持续干旱,部分地区干旱程度达到了特大干旱。资料显示,至今旱情仍未得到有效缓解。根据相关资料,分析了干旱发生过程中气温的异常、降水量的明显变化以及大气环流等原因。结果表明,2010~2011年我国北方大部分地区温度偏低、降水量明显减少、大气环流场异常等自然因素以及人为因素是造成干旱灾害的主要原因,并揭示了温度、降水量、大气环流等原因与"拉尼娜"现象的关系,说明"拉尼娜"现象间接地造成此次旱灾。
迟鹏张升堂
关键词:干旱降水大气环流拉尼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