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63)
- 作品数:25 被引量:51H指数:4
- 相关作者:黄万华黄一岳玉杰黄发有解孝娟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大学南开大学山东大学(威海)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更多>>
- “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传统被引量:1
- 2012年
- 二战后,面对左翼文学的强势扩张,中国大陆文学曾出现立足于"人本位或生命本位"、"文学本位或艺术本位"的"人的文学"、"自由的文学"的思潮,而这一流脉在海外华文文学中始终强劲地保存、发展着。华人身处各种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的国度中,其生存的根本性处境往往是多重的边缘,"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互为支撑,成为海外华文文学抗衡种种压力,包括"理性过度"的压力,保存发展自身的根本性力量。百年海外华文文学以数千万华人在世界各国的"边缘"经历、体验,在看重人的价值和心灵自由上不断提出新的课题,并以"人的自觉"不断推动着"文的自觉","文的自觉"又在捍卫文学性中深化了"人的自觉",其"边缘性"的存在极大地丰富了"人的文学"和"自由的文学"的传统。
- 黄万华
- 写什么和怎样写:十七年小说的生存限度
- 2014年
- 小说的价值在于其"写什么"的独一无二性和"怎样写"的最大发展空间。从解放区的扩展到共和国的建立,新的世界和新的生活使小说面对新的"写什么"的课题,并带来小说自身能写的无穷可能性、小说叙事方式的多样性和小说家被允许写什么、怎样写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冲突。当"写什么"决定了一切,排斥了"怎样写",小说的生存空间就大大萎缩;而当"写什么"被封闭进规定的"写生活是什么",小说生存的限度就更加岌岌可危。
- 黄万华黄一
-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小说文体文学转型
- 在地和旅外:从“三史”看华文文学和中华文化被引量:1
- 2017年
- "华文文学"是一个现代概念,它产生于近百余年来华人多向流动、迁徙而形成的移民文化中,"台湾文学史"、"香港澳门文学史"和"海外华文文学史"的"三史"覆盖了华文文学的全部时空。"旅外"和"在地"是华文文学两种基本形态,两者之间包括转化在内的变动往往成为各地华文文学形成自身传统以丰富中华文化的过程。华文文学的"本土"既是历史传统,也是现实情境,它抵抗外来殖民性文化,但也开放于"旅外"向"在地"的转化,促成"在地"的多元性;有了"本土性"的丰富,才有中华文化的丰厚。"灵根自植"的中华性成为一种不断展开中的开放的生命进程,中华性的变迁开掘了中华文化传统中的多种可能性。非汉语的在地性和汉语的旅外性对话。
- 黄万华
- 关键词:台湾文学香港文学海外华文文学中华文化
- 别样的“身体”写作——论严歌苓的女性书写被引量:1
- 2012年
- 严歌苓是位女性写作者。通过女性身体的写作,她塑造了地母这一紧贴中华民族之心的女性形象,让女性退回到直抵原型的雌性,显示了女性自远古至今的超越种族、政治、历史的性别力量。由身体深入开掘,女性身体深处的灵魂在身体的磨砺甚至清除中显露出高贵、坚贞与刚强。严歌苓让女性成为鲜活的、独立的、甚至优于男性的坚强存在,唱响了女性的赞歌。
- 解孝娟
- 关键词:严歌苓身体女性写作
- “出走”与“走出”:百年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进程被引量:6
- 2019年
- 海外华文文学产生于华人"有来无回"的"出走",而其前途和价值在于"落地生根"而非"叶落归根"。"落叶归根"联系着中国人的传统心态和人生,"落地生根"则反映出海外华人社会在地化的成熟。前者会有浓厚甚至鲜明的"中国性",后者则有着独特而复杂的"本土性"。而百年海外华文文学是在不断地走出"中国性"、走出"本土性"的历史进程中走向中华民族文学的新形态,更走向文学的新境界。这种"出走"与"走出"构成了海外华文文学的百年历程。将百年海外华文文学分成三个历史时期,考察其"中国性"、"本土性"等的产生和走出"中国性"、"本土性"等依附的努力,能够更切实地把握海外华文文学的历史与价值。
- 黄万华
- 关键词:海外华文文学中国性本土性
- 马华文学何以成就百年被引量:2
- 2012年
- 海外华文文学的前途和价值在于"落地生根"而非"叶落归根"。百年马华文学的"中国性"、"本土性"、"现代性"都在"落地生根"中得以统一,其不同于中国文学的"中国性"和不同于马来文学的"本土化"在百年马华文学的现代性进程中逐步深化,这是马华文学最独异也最有价值的地方。
- 岳玉杰
- 关键词:马华文学中国性本土化
- 王鼎钧和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被引量:5
- 2012年
- "文学史上的境外鲁籍作家"值得关注,有其超越地域文化的意义和价值。他们的创作,不仅蕴含着齐鲁文化传统在境外的传播、延伸,其情感想象力、艺术创造力前所未有地爆发,呈现出齐鲁文化史上又一个奇观,而且其在境外语境中以自己的文学感受力、创造力和自觉自主的选择意识使"中国性"处于不断开放、流动的状态的创作实践提供了极富价值的"现代性的中国化"的经验。从这个角度去考察王鼎钧的创作,也许更有意义。
- 黄万华
- 关键词:王鼎钧
- 大隐隐于西:从程抱一创作看中华文化和欧华文学
- 2016年
- 程抱一欧洲"隐居"中的写作致力于"本源"和"他者"两种文化的精华之间建立起生命感受的交流,由此丰富民族文化和人类文化。他视"三元思想"为道家和儒家共同之道,又和西方艺术思想有精神上的暗合相通,从而将三元论这一"中国思想所奉献的理想化的世界观"提升为人类的宇宙观。他的文学作品充溢"交流"本身独立创造的生命力,近代以来的中(传统)西(现代)二元的观念得以消解,中华民族人性的至尊和中国人灵魂的深邃得以丰富呈现,两种传统交流中的更新让异域的中华文化传统更为丰厚。这一切也是欧华文学的历史缩影。
- 黄万华
- 关键词:程抱一中华文化三元论
- 百年欧华文学与中华文化传统被引量:2
- 2017年
- 欧洲华文文学在世界性语种最多样、文化传统悠久丰富的西方大洲,既富有建设性地参与了五四新文化传统的形成、发展,更创造性地开启、推进了中国文化多源多流传统,尤其被历史遮蔽的文化传统的现代性转换,在本源和"他者"两种文化精华的交流中,将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提升为人类普世性价值而使之得到世界性传播,从而对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作出了最富有实绩,也最有世界性影响的贡献。与东南亚华文文学从产生起就在社会意识层面上深深介入"五四"新文化感时忧国的传统,之后又长期承担以传承中华文化传统来凝聚族群力量、抗争民族压迫的重任不同,欧华作家不乏感时忧国之责任,但更看重文学本分——自由之思想、独立之人格,因而较多地潜心艺术、学术,展开的是平和悠长的文化建设。他们的这种努力,使得包括"五四"在内的中华文化传统与西方文化的对话得以成功展开。其"灵根自植"中华文化的个人性努力,形成欧华文学艺术追求的不同层面,增强了欧华文学的"在地"生产能力,提升了海外华文文学的质量。
- 黄万华
- 关键词:中华文化传统五四新文学传统欧洲文化
- 流动的文学史视野中的日占区文学被引量:3
- 2015年
- 20世纪80年代开始得到研究的沦陷区文学是指中国大陆被日本占领地区的文学创作,但日本对中国领土的占领还包括1895年被割让的台湾和1941年太平洋战争后被攻占的香港,那里都存在中文文学。此外,日本占领区还延及东亚、东南亚一些国家,那里同样存在中文文学。抗战后期,日本当局主持下的三次"大东亚文学大会",其范围除日本外就是其占领区。我在一些文学史著述中称之为日占区文学。
- 黄万华
- 关键词:沦陷区文学抗战后期纪弦左翼文学现代主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