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1AZD052)
- 作品数:77 被引量:84H指数:4
- 相关作者:杨明刚王怀义李修建宋巍朱志荣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中国艺术研究院江苏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江苏省教育厅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艺术文学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体贴人情物理——认识戏曲文体特征的创作论视界被引量:1
- 2015年
- 在中国传统戏曲理论的进程中,始终伴随着对戏曲"体贴人情物理"本质特征的认识。结合元明清曲论家的言说和论述,再辅之以具体的文本分析,可以认识到"体贴人情物理"不仅是戏曲创作的目的和艺术追求,而且是戏曲创作的途径、方式和规律。从文献的角度厘清"体贴人情物理"的内涵与意义,对认识戏曲文体的特征、研究传统戏曲的创作理论具有重要意义,这是认识戏曲特征的创作论视界。
- 朱忠元
- 关键词:传统戏曲
- 朱光潜审美意象理论的话语转换及其局限被引量:1
- 2016年
- 意象在朱光潜美学里,虽然从"形象""意象"到"物乙"等命名有变化,但是其本体性地位始终没变。朱光潜前期美学主要对意象进行哲理上的思考和心理上的分析,后期则受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影响,从社会历史实践角度来阐释审美意象之生成。意象理论话语从"心物统一"到"主客统一"的转换,有其与时俱进性和内在精神的一致性,也有某些局限值得我们思考和探讨。
- 郭彩侠
- 关键词:美学意象理论
- 论《石渠随笔》的画学审美意识
- 2014年
- 《石渠随笔》是阮元画学思想与审美意识的重要载体。由于阮元在事功、经学、金石、文学、碑学方面的诸多成就与光环,其画学审美意识往往被忽略。阮元《石渠随笔》的论画实践,体现了他以"学"为宗、以"法"为尊、以"技"为径、以"通"为旨的画学审美意识,而其"艺术必与学问相通""一门一径,皆有考证"的画学主张和论画中对"萧疏散淡""率意挥写"的疏离,既彰显着他治艺如治学的画学思想,也显示出乾嘉学术对当世艺苑审美的影响,昭示着清代审美由虚向实的风尚转向。
- 杨明刚
- 关键词:画学审美意识
- 笔墨与图式:烟客山水的画学审美意识
- 2015年
- 王时敏的山水画迹引领着清初对山水画艺的主流趣尚,借由丰富经典的画作遗迹、多元旨趣的意象符号、渊源有自的笔墨技法、儒学意味的图式风格、清真雅正的审美观念,呈现着烟客在山水创作中的思维基质、创作构思、作品呈现、精神传承,左右着清初绘画的本体发展进程、主体心理结构、时代风尚播迁和传统精神取向,奠定了正统画派的根基。
- 杨明刚
- 关键词:山水画审美意识
- 中国武侠小说的民族心理接受基础探析——以上古神话为中心被引量:1
- 2012年
- 在上古神话中,蕴含了中华民族在礼义文化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原始道德,即对武器、死亡和复仇的崇拜。通过对上古神话和武侠小说的比对研究,笔者以为,上古神话中记载和揭示的向暴力倾斜的原始道德,是中国人接受和喜爱武侠小说的民族心理基础。
- 宋巍
- 关键词:上古神话武侠小说
- 论二王书法与东晋南朝的审美意识
- 2013年
- 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作为两座书法高峰,一方面诞生于东晋具体的社会文化语境之中,另一方面,他们锐意创新,对书体的改变契合了当世求新求变的审美意识。其书法,重视天然与功夫的统一,笔力与媚好的结合。王献之的书法在南朝一度盖过了其父,是因其媚好的审美意趣为时人所喜爱。而由于梁武帝、唐太宗等人的推动,王羲之书法的经典地位最终得以确立,体现出了时代审美意识的变更。
- 李修建
- 关键词:审美意识
- 清代碑学转向的革命意识被引量:1
- 2013年
- 较之帖学,清代碑学是以革命者的姿态出现的,其革命性突出体现书体选择的集体转向、集体溯源和师法碑版的取法变革,即隶书复兴、追宗篆书、取法碑版三个方面。其碑学创制既重复古、尚质朴、刚健雄强,又重碑版、尚朴拙、金石重光,更重俗化、尚意趣、自由意识;以金石气息、高古朴拙的形式美,标举着他们尚"质"求"朴"的书学追求和革命精神,消解着清廷主导的雅正端庄、中庸合度的政治教化功能,寄寓着书家主体的艺术格调和平民情怀,彰显着清代书学刚健雄强的艺术趣味嬗变和变革图强的群体审美转向,代表着书学革命的正确方向。
- 杨明刚
- 音声与世变——汉代俗乐中的“新声”被引量:3
- 2016年
- "新声"是汉代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汉代俗乐的统称,演奏手法多样、音声多变,适合表现曲折深婉的情感,具有较强的情感穿透力和感染力。与"新声"一同指称俗乐的还有"郑卫之音"、"楚声"等。这些音乐多为"悲声",体现出两汉时期"以悲为美"的审美观念。"悲"带有鲜明的综合性特点,既指音乐类型和风格的多样性,同时也包括审美痛感与快感等。《淮南子》《论衡》等对此进行了理论总结,将"悲"定义为音乐美的本质。两汉"新声"的繁荣代表一种新的审美原则的兴起。这是一种以感官体验为基础的感性美学,重视主体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和表达,带有人性解放的性质。这一新的审美原则与此前儒家音乐美学设立的审美原则互动发展,反映了社会的发展和世变。
- 王怀义
- 关键词:俗乐审美特征世变
- 顾恺之传神论中的生存论境域和“看”的首要性被引量:1
- 2014年
- 顾恺之的"传神"不是指表现人物的内在精神,而是指通过描绘处于具体生存论境域之中的人物而表现其生命感。尽管顾恺之并不否认"以形写神",但是他认为最能传神的还是人的目光"看向"某个生存论境域中的对象,因为"看"具有三种功用:一、通过人物之所看可以揭示出他的精神旨趣;二、人物之间或人物与事物之间的视线对应产生了一个交流的空间,形成了具体的、活生生的事件场景;三、视线的对应突破了形象的单义性和画面框架的限制,传递了更丰富的涵义。此外,传神论也非常接近福柯所说的"视觉现代性",即用目光表明不可见者,不同的是,顾恺之更强调通过凝视空无使精神返回自身,从而达到自由的存在。
- 夏开丰
- 关键词:顾恺之传神
- 论视觉经验与神话意象——以《山海经》为中心被引量:6
- 2014年
- 人类的视觉经验在神话意象的生成过程中占据重要位置,影响、决定了神话意象的思维方式、表现形式和精神特质。原始先民主要依靠视觉经验展开对自我和世界的认识,它是原始先民积累生存经验和知识系统的最重要的生理基础,对神话意象的生成具有基础性作用。与人类的视觉经验相关,在自然界中,人类对光和颜色的感受最为直接,因而它们也成为神话意象最先表现的对象。光的出现具有创世意味,具有本体性价值。人类对颜色的区分和辨认也是人类认识和体验世界的基础,颜色的神圣性逐渐积淀在人类的文化心理结构中,形成一系列与之相关的神话意象。
- 王怀义
- 关键词:中国神话视觉经验神话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