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355)

作品数:13 被引量:183H指数:8
相关作者:何耀王建华吴蕾杜宏伟孙冬玲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空军总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8篇老年
  • 7篇肥胖
  • 6篇血压
  • 6篇高血压
  • 5篇老年人
  • 4篇动脉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3篇颈动脉
  • 3篇基因
  • 3篇超重
  • 2篇多态
  • 2篇多态性
  • 2篇心血管
  • 2篇血管
  • 2篇社区老年
  • 2篇社区老年人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体重
  • 2篇体重指数

机构

  • 14篇中国人民解放...
  • 3篇北京军区总医...
  • 1篇空军总医院
  • 1篇首都医科大学
  • 1篇济南军区联勤...

作者

  • 14篇何耀
  • 8篇王建华
  • 7篇吴蕾
  • 5篇刘淼
  • 4篇杜宏伟
  • 4篇孙冬玲
  • 4篇李小鹰
  • 3篇杨姗姗
  • 3篇刘建伟
  • 3篇姜斌
  • 3篇刘静
  • 2篇秦银河
  • 2篇曾静
  • 2篇吴海云
  • 2篇张迪
  • 2篇赛晓勇
  • 2篇成珍珍
  • 1篇叶玲
  • 1篇杨景慧
  • 1篇刘霖

传媒

  • 6篇中华流行病学...
  • 2篇中华疾病控制...
  • 1篇中华医学杂志
  • 1篇军医进修学院...
  • 1篇中华老年心脑...
  • 1篇中华老年多器...
  • 1篇中国医药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5
  • 5篇2014
  • 4篇2012
  • 2篇2011
1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肥胖相关遗传基因位点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
2014年
肥胖既是独立疾病[1],又作为明确的危险因素与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多种癌症等非传染性慢性病的发生及死亡风险紧密相关[2],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可预防性疾病负担主要来源之一。
王义艳何耀杨姗姗刘淼吴蕾王建华
关键词:肥胖全基因组关联研究
北京某社区不同性别老年人群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的现况研究被引量:12
2017年
目的在社区老年人群中,探讨血尿酸(serum uric acid,SUA)水平与高血压的关系。方法在2009年9月~2010年6月期间,使用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对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本研究的分析样本为2 074例老年人(男性839例,女性1 235例)。在老年女性的研究对象中,血尿酸水平的增加使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OR=1.004,95%CI:1.002~1.006,P<0.001);以血尿酸四分位数最低组作为参照组,随着血尿酸水平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血尿酸水平Q2(OR=1.263,95%CI:0.902~1.773,P=0.187),血尿酸水平Q3(OR=2.008,95%CI:1.412~2.872,P<0.001)和血尿酸水平Q4(OR=2.015,95%CI:1.403~2.922,P<0.001));患有高尿酸血症者,罹患高血压的风险高于非高尿酸血症者(OR=1.563,95%CI:1.082~2.253,P=0.018)。在男性中,仅血尿酸水平使高血压的患病风险增加(OR=1.002,95%CI:1.000~1.004,P=0.036)。结论血尿酸水平与高血压有相关性,特别是在老年女性当中。临床医生应特别关注老年女性的血尿酸水平,维持正常的血尿酸水平可能对高血压的预防和控制具有重要作用。
吴蕾何耀刘淼王建华王义艳曾静张迪姜斌
关键词:高血压老年人高尿酸血症
北京万寿路社区老年人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及其影响因素被引量:13
2012年
目的调查北京万寿路社区60岁以上老年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及控制率情况。方法 2009年9月-2010年6月,对北京万寿路地区5个社区2 071例60岁以上老年人进行健康状况调查,采用统一调查表面对面进行高血压患病及治疗情况调查和血压测量。结果 6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为75.9%、60.8%和33.2%。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体重指数、文化程度、吸烟史、高血压家族史是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控制率的影响因素。结论提高患者的健康保健知识,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提高高血压知晓率、治疗率和控制率的关键。
吴蕾何耀李小鹰赛晓勇孙冬玲王建华刘静刘建伟
关键词:高血压知晓率服药率控制率
老年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血压血糖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被引量:28
2012年
目的探讨血压及血糖水平与原发性高血压合并糖尿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将同时患有糖尿病和原发性高血压670例年龄〉60岁的患者,按照其收缩压及糖化血红蛋白(HbAlc)水平进行分组,将患者根据收缩压分组:血压严格控制组(血压〈130mmHg),血压一般控制组(血压130~139mmHg),血压未控制组(血压≥140mmHg);根据其HbAlC水平分为血糖严格控制组(HbAlC〈6.5%),血糖一般控制组(HbAlc=6.5%~7.5%),血糖未控制组(HbAlc≥7.5%)。同时对每位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记录颈动脉内中膜层的厚度。结果多因素线性回归分析显示,收缩压(β=0.215,P=0.002)和HbAlc(13=0.149,P=0.031)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呈正相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β=0.196,P=0.002)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负相关。收缩压≥140mmHg(OR=1.473,95%CI 1.044—2.078P=0.027),HbAlc≥7.5%(OR=1.445,95%CI1.031~2.027,P=0.033),总胆固醇(OR=1.014,95%CI 1.004—1.024,P=0.012)为颈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OR=0.895,95%C10.805—0.994,P=0.019)为其保护性因素。结论血压、血糖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之一。
杜宏伟刘霖王建华成珍珍吴海云何耀秦银河
关键词:高血压糖尿病颈动脉疾病
我国超重/肥胖流行趋势及其对公共卫生的挑战被引量:61
2014年
1.肥胖的定义和标准:学术界对机体脂肪过多或肥胖的利弊争论多年,直到1985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专家委员会才达成共识,认为已有大量证据表明:肥胖对健康和长寿具有不良作用,其定义为机体以脂肪形式贮存过多的能量[1].1997年WHO也将肥胖明确定为一种疾病[2],并推荐其分类标准(WHO标准):BMI≥25 kg/m2为超重、BMI≥30 kg/m2为肥胖;男性WC≥102 cm、女性WC≥88 cm为中心性(腹型)肥胖[3].“中国成年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推荐的分类标准(中国标准):BMI≥24 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为中心性肥胖[4].
何耀
关键词:超重肥胖公共卫生
2001-2010年北京城市社区老年人群体重变迁及其危险因素变化的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目的 分析2001-2010年北京市城区老年人超重、肥胖率变化趋势及其相关危险因素的变化.方法 分析数据来自课题组对北京市万寿路社区≥60岁老年人2001年(2 277人)和2010年(2 102人)进行的两次横断面调查.结果 2001年男女性年龄调整BMI(kg/m2)均值分别为25.3(95%CI:25.1 ~ 25.5)和25.8(95%CI:25.5~25.9),2010年分别为25.0(95%CI:24.8 ~ 25.1)和25.0(95%CI:24.7~25.1),男女性BMI均值均呈下降趋势(P<0.05).年龄标化后,按WHO标准,10年间超重(BMI≥25 kg/m2)率男性由48.3%下降为44.5%,女性由46.3%下降为39.9%;肥胖率(BMI≥30 kg/m2)男性由5.4%下降至4.9%,女性由11.6%下降至7.3%,其中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下降均存在统计学意义,而男性均不显著;按中国标准,10年间超重(BMI≥24 kg/m2)率男性由47.9%下降为47.2%,女性由44.9%下降为41.0%;肥胖率(BMI≥28 kg/m2)男性由19.2%下降至15.5%,女性由24.2%下降为18.0%,其中男性超重率下降不显著(P>0.05),女性有统计学意义,两性别人群肥胖率下降幅度均有统计学意义,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的下降幅度显著大于男性.两次调查血糖、血脂、血压水平均与超重或肥胖呈正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10年间人群中吸烟、饮酒、体育锻炼等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体重变化有一定影响.结论 10年间研究人群的BMI及超重和肥胖现患率均呈下降;高血压、高血糖和高血脂仍是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重要危险因素,而其健康生活方式对降低超重和肥胖率有重要作用.
王义艳何耀姜斌王建华吴蕾刘淼杨姗姗孙冬玲李小鹰
关键词:肥胖超重体重指数老年人
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2年
导致冠心病和中风的动脉粥样硬化心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首位。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慢性免疫炎症性疾病。它包括两个阶段: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前期病变(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和终末期即缺血性心血管病(包括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
杜宏伟何耀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
不同性别和体重指数老年人群的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关系的研究被引量:12
2015年
目的 探讨不同性别和BMI水平社区老年人群的腰围与高血压患病率和控制率关系.方法 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采用二阶段整群随机抽样,对北京市万寿路地区≥60岁老年人群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分析样本人群2 035人(男性828人,女性1 207人).腰围增加可提高体重正常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率,且高血压控制率下降,调整OR(aOR)值(95%CI)分别为1.04(1.01~ 1.08)和0.96(0.92 ~ 1.00).单纯中心性肥胖女性的高血压患病率(64.7%)显著高于腰围、体重均正常女性(52.2%),aOR=1.58(95%CI:1.07~2.32);而高血压控制率(32.9%)低于腰围正常者(43.5%),aOR=0.62(95%CI:0.37~1.04),P=0.071.结论 腰围增加(中心性肥胖)可提高单纯肥胖和体重正常的社区老年女性高血压患病风险及降低高血压控制率.应关注老年女性单纯中心性肥胖者的高血压患病和血压控制情况.
吴蕾何耀姜斌刘淼杨姗姗曾静王义艳王建华张迪
关键词:高血压体重指数腰围中心性肥胖老年人群
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流行病学研究进展——是抛弃还是进一步探索被引量:14
2011年
代谢综合征(MS)表现为一组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状态,包括糖代谢异常、血脂异常、血压升高、腹型肥胖、低度炎症和凝血溶血功能异常等,MS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CVD)和2型糖尿病(T2DM)的发病和死亡风险升高密切相关。目前一般认为MS的病因可能为肥胖和胰岛素抵抗(IR),更详细的发病机制仍不清楚。
孙冬玲何耀
关键词:代谢综合征流行病学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腹型肥胖糖代谢异常
胰岛素诱导基因2基因多态性rs7566605与肥胖及血脂关系的10年纵向研究
2014年
目的:探索不同基因遗传模型下,胰岛素诱导基因2(INSIG2)基因多态性rs7566605在中国老年人群中与肥胖及血脂代谢的关系。方法纵向分析2001年和2010年参加并完成两次北京市老年人健康问卷调查、具有重复测量资料的742例样本。观察参与者体质量指数(BMI)、空腹血糖及血脂指标随年龄变化趋势及年龄因素对血脂代谢遗传效应的影响,并分析不同遗传模型下,rs7566605基因型与肥胖及血脂代谢异常疾病之间的关联。结果10年间两组人群(男性及女性)除BMI值降低以外,空腹血糖,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收缩压都有所增加;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在男性人群中增加而在女性人群中降低;此外,2001年资料显示,带有C位点的男性血清空腹血糖及TG水平高于野生GG型,携带C等位基因女性HDL-C水平则表现为下降趋势。rs7566605基因多态性在4个遗传模型下均未发现与肥胖存在统计学关联。在显性及杂合共显性遗传模型下,rs7566605 C等位基因可增加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症的患病风险(显性模型:P=0.011, OR=1.726;杂合共显性模型:P=0.002,OR=1.890),而对高胆固醇血症存在保护作用(显性模型:P=0.008,OR=0.601;加性模型:P=0.040,OR=0.753;杂合共显性模型:P=0.015,OR=0.634)。结论在中国老年人群中,INSIG2基因上游基因多态性rs7566605 C等位基因与血清脂类代谢可能存在关联,显性或杂合共显性模型或为其主要遗传模式。
杨景慧刘静刘建伟李小鹰何耀叶玲
关键词:肥胖血脂异常年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