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2005]1255)

作品数:29 被引量:212H指数:10
相关作者:崔若飞赵镨程怡朱芳香冯西会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煤炭地质总局中国矿业大学太原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理学

主题

  • 20篇三维地震
  • 16篇勘探
  • 14篇地震勘探
  • 14篇三维地震勘探
  • 6篇陷落柱
  • 4篇叠前
  • 4篇断层
  • 4篇煤层
  • 3篇叠前时间
  • 3篇叠前时间偏移
  • 3篇岩性
  • 3篇煤层厚度
  • 3篇煤田
  • 3篇反演
  • 2篇地震勘探技术
  • 2篇地震资料
  • 2篇信噪比
  • 2篇岩性解释
  • 2篇三维地震勘探...
  • 2篇探采

机构

  • 8篇中国煤炭地质...
  • 3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太原理工大学
  • 2篇郑州大学
  • 2篇陕西省煤田地...
  • 2篇河南省化学催...
  • 2篇焦煤集团
  • 2篇江苏煤炭地质...
  • 1篇晋城煤业集团
  • 1篇晋煤集团
  • 1篇中国煤炭地质...

作者

  • 2篇赵镨
  • 2篇王福安
  • 2篇杨德义
  • 2篇王中锋
  • 2篇魏灵朝
  • 2篇冯西会
  • 2篇崔若飞
  • 2篇朱芳香
  • 2篇刘怡
  • 2篇程怡
  • 1篇孙升林
  • 1篇曹志勇
  • 1篇孙学凯
  • 1篇倪新辉
  • 1篇崔大尉
  • 1篇胡宗正
  • 1篇林建东
  • 1篇马国东
  • 1篇郎玉泉
  • 1篇高级

传媒

  • 27篇中国煤炭地质
  • 1篇化学工程
  • 1篇中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0
  • 3篇2009
  • 25篇2008
2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节能型变换催化剂曲折因子和气体有效扩散
2009年
设计自制改进的Wicke-Kallenbach扩散池,按稳态法实验测定了常压313K下N2-CO,N2-CO2,CO-CO2二组分气体和CO+CO2-N2,CO+N2-CO2,N2+CO2-CO三组分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逆流扩散通量,实验所得二组分和三组分气体扩散通量之比符合Graham气体扩散规律,表明扩散池设计合理,测定过程稳定、数据可靠。同时说明气体在还原态LB型节能高温变换催化剂内的扩散是过渡区扩散。根据平行交联孔模型,计算出以平均孔半径为基准的曲折因子和以孔分布为基准的曲折因子以及各气体的有效扩散系数。
魏灵朝王福安刘怡崔卫星
关键词:高温变换催化剂节能有效扩散系数稳态法
努力提高三维地震勘探精度,为西部煤炭工业做出新贡献被引量:3
2008年
以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项目的由来、意义和总体研究目标为引,概括的介绍了项目依托工程中各个专项技术研究完成情况,并对非均匀介质成像技术、高精度三维地震静校正技术、高密度采集技术、特观技术、岩性反演技术、属性体解释技术等六项重大关键技术取得的突破性进展进行了重点说明。指出随着我国煤炭生产重点的逐步西移,应加强诸如叠前、叠后深度偏移技术的研究,以解决复杂山区三维地震面元内地震反射波散射问题,提高其三维地震勘探精度,为西部煤炭工业做出新贡献!
孙升林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
山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分析——以阳泉五矿中央采区三维地震勘探工程为例被引量:7
2008年
阳泉煤业集团各矿区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均十分复杂,多数勘探区表层都存在激发效果很差的黄土层和卵石层,地形高差也多在160~400m之间,共中心点道集反射点离散严重。该区小型挠曲和陷落柱十分发育,有的区域陷落柱甚至达到40余个/km2。恶劣的地震地质条件,严重影响三维地震勘探效果,增加资料处理成像的难度及降低解释的准确性。阳泉五矿中央采区地震勘探共圈定陷落柱27个,断层12条,其中验证区内陷落柱11个,断层4条。而验证范围内采掘实际揭露陷落柱21个,断层11条。例举实例,分析误差存在的因素除了部分陷落柱与断层规模较小出现漏报外,受分辨能力的影响,地震勘探圈定的构造往往是距离很近的2个异常体的共同响应;再有在勘探边缘,地震信息较小也会导致漏报;另外山区反射点离散难以做到共反射点叠加,进而造成成像品质不高和分辨率降低,也是漏报的原因之一。针对目前地震成果验证没有统一的标准,以陷落柱为例,提出探采对比评价可从三个方面开展,并详细说明其评价方法。通过对阳泉五矿中央采区三维地震探采对比,指出目前煤田山区三维地震勘探还存在五个方面的技术问题。
马彦良田庆路王振虎赵镨
关键词:陷落柱断层探采对比
高密度采集技术在西部煤炭资源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21
2008年
结合中国煤炭地质总局承担的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技术"依托工程的研究成果,介绍了高密度三维地震勘探的概念、技术特点和优势。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与常规三维地震技术相比,具有高覆盖次数、小空间采样间隔、宽(全)方位角、均匀炮检距道集等特点,在资料采集和处理过程中容易接收并保护宽频数据,实现高信噪比、高分辨率、高保真度。实例说明小网格和高覆盖次数可有效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和地震反射波的连续性,提高小构造的检测能力。根据多个依托工程的实施情况,提出了高密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对设备及野外采集的要求。
赵镨武喜尊
关键词:采样间隔分辨率
复杂山区高信噪比原始资料采集方法被引量:5
2008年
山西晋城矿区内沟谷发育,地形复杂,最大相对高差400m,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以裸露基岩为主,少部分是黄土和坡积物覆盖,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区内山西组3#形成的T3波形突出、全区稳定,可连续追踪对比;15#煤层因3#煤层的屏蔽作用,反射波T15波能量较弱。针对该区的地震地质条件,在不同地段分别选用空压机配风镐、山地钻、洛阳铲等成孔工具,以保证激发层位在未风化基岩中。基岩中激发获得的原始资料信噪比较高,小构造反映清晰,可见改善激发条件可为资料解释提供可靠依据。
杨晓东
关键词:三维地震勘探
黄土塬区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的研究与应用被引量:2
2008年
吕梁山脉中段西部黄土塬区,其浅表层地震地质条件极其复杂,常规规则束状观测系统难以取得有效波地震记录,考虑采集因素和施工特点,决定采用沟中激发、较少炮数、较多接收道数、较多排列线数、颇具灵活性的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在实地踏勘和试验的基础上,利用采集软件对所获得的地震采集参数进行多次论证,以调整排列片的大小及炮点位置,合理编排放炮顺序,确保各目的层有效覆盖次数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兼顾资料处理和施工是否方便。实例表明:该区采用的半规则束状观测系统较好地解决了CDP分布以及资料完整性问题,处理后的剖面,其煤层反射波同相轴连续性较好,信噪比较高,主要目的层波组反射特征明显,可连续对比追踪,达到了采集目标的要求。
王伟杨德义
关键词:黄土塬区三维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勘探在古交地区的应用被引量:1
2008年
古交地区属山地地形,相对高差较大,黄土塬、梁、峁较为发育,表浅层地震地质条件很差。区内含煤地层为石炭二叠系地层,其中2#、8#煤层对应的反射波T2、T8波,全区可连续追踪对比。该区镇城底矿南四采区开展三维地震勘探的成功经验说明,在山区复杂条件下进行高分辨率三维地震勘探,一要重视激发条件(井深、岩性)和接收条件的改善,如基岩激发、检波器埋置等;二要尽量消除地震数据中与地质结构无关的时移、衰减等各种畸变影响,认真做好资料处理工作,如谱白化反褶积、浮动基准面校正、自动剩余静校正等工作,以提高信噪比和分辨率。该采区获得61.5%的Ⅰ类时间剖面证明在该类地区开展高分辨地震勘探具有可行性。
张建文
关键词:反褶积三维地震勘探
黄土塬梁峁区三维地震采集方法研究被引量:12
2008年
针对黄土塬梁峁区复杂地形及特殊的浅层地震地质条件,以鄂尔多斯盆地南缘陇东黄土高原彬长矿区DFS煤矿首采区为研究区,提出了一种规则束状接收不规则沟中激发的三维地震采集方法。即依据区内地震地质模型,按照三维地震观测系统设计原则,使用地震采集软件进行人机对话,并通过映像区分析等手段,考察炮点、检波点设计和修改时对反射区的影响程度,来确定最佳的炮检点分布。DFS煤矿首采区的三维地震勘探成果表明,该方法得到的三维地震数据体信噪比较高,其解释的地质构造位置、规模准确,反映清晰。根据勘探成果,建议矿方修改工作面,经采掘验证真实可靠,可见规则束状接收不规则沟中激发是黄土塬梁峁区复杂地形条件下行之有效的勘探方法。
王中锋冯西会朱芳香
关键词:三维地震黄土塬区
山区地震成孔工具研究被引量:4
2008年
山西省煤炭地质物探测绘院在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依托工程—晋城某矿三维地震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为了打穿浅层钙质结核层及富含卵砾石的厚坡积物地段,研制了带合金铲头的特制洛阳铲,并对引进的山地钻钻头进行了改进。特制洛阳铲,可快速穿透50cm厚的钙质结核层;改进后的山地钻,成功解决了厚坡积物地段塌孔下药难等成孔激发难题。实践证明,根据地表激发条件,配制合理的成孔工具,可有效保证其激发层位,提高地震资料的分辨率和信噪比。
田忠斌
关键词:洛阳铲三维地震
叠前时间偏移方法在煤田勘探中的应用被引量:9
2008年
根据克希霍夫积分法的原理,介绍了叠前时间偏移的方法特点,实现过程,以及对地震资料的要求,依托国家重大产业技术专项"西部煤炭资源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工程,对"青海省鱼卡煤田四井田高精度三维地震勘探"资料进行叠前时间偏移,结果表明其能较好地解决成像质量差、能量聚焦不明显、绕射波收敛不理想等方面的难题。通过与叠后时间偏移对比,对于大倾角地层、断块小且多的破碎带、陡倾角不对称向斜等地质问题,其叠前时间偏移剖面成像质量都有明显的提高,反映的构造关系更加清晰,同相轴连续性增强。总结该方法在多个矿区的推广经验,认为合理的观测系统、较高的资料信噪比,准确的测量资料及较高的中表层速度调查精度是做好叠前时间偏移的前提。
冷广升陈加林王秀荣杜宏车建英朗玉泉
关键词:叠前时间偏移信噪比三维地震勘探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