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0706030)

作品数:15 被引量:118H指数:7
相关作者:李润东杨天华魏砾宏孙洋刘耀鑫更多>>
相关机构:沈阳航空工业学院沈阳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辽宁省高校创新团队支持计划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化学工程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0篇动力工程及工...
  • 7篇化学工程
  • 1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理学

主题

  • 7篇生物质
  • 7篇燃烧
  • 6篇金属
  • 5篇碱金属
  • 5篇
  • 4篇秸秆
  • 4篇混燃
  • 4篇
  • 3篇气化
  • 3篇燃烧过程
  • 3篇燃烧特性
  • 3篇煤粉
  • 3篇超细煤粉
  • 2篇动力学
  • 2篇动力学分析
  • 2篇脱灰
  • 2篇流化床
  • 2篇流化床气化
  • 2篇产气
  • 2篇产气特性

机构

  • 11篇沈阳航空工业...
  • 6篇沈阳航空航天...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16篇李润东
  • 14篇杨天华
  • 10篇孙洋
  • 8篇魏砾宏
  • 7篇贺业光
  • 7篇刘耀鑫
  • 7篇李延吉
  • 5篇开兴平
  • 2篇姜秀民
  • 2篇齐弟
  • 2篇孟凡华
  • 1篇李爱民
  • 1篇冯磊
  • 1篇宋闯
  • 1篇李桂荣
  • 1篇孟凡华

传媒

  • 3篇燃料化学学报
  • 3篇热力发电
  • 3篇可再生能源
  • 2篇中国电机工程...
  • 2篇煤炭学报
  • 1篇太阳能学报
  • 1篇华东电力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2篇2010
  • 8篇2009
  • 2篇2008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基于灰色GM(1,1)模型预测固废气化焚烧污染物排放被引量:4
2008年
基于灰色理论,建立了有机固体废物气化处理气化燃料燃烧气态污染物部分组分浓度的GM(1,1)预测模型、预测精度评估,并编制了相应的M atlab应用程序。以氧气流量为3 m3/h,混合固废物料(12.9%稻壳、15.8纸屑、17.5%树叶、24.8%蒿草、29.0%内胎)在不同温度(650℃、700℃、750℃、800℃、850℃)气化时焚烧气结果为例,建立了不同温度下NO、NO2、NOX、SO2含量的GM(1,1)模型,利用该模型预测混合固废物料900℃气化焚烧气的产气组分中NO、NO2、NOX、SO2的含量分别是57.133 9 ppm、9.911 1 ppm、69.764 3ppm、28.774 7 ppm,残差百分率最大的是NOX,仅为-2.9534%,说明GM(1,1)模型预测精度较好。
李延吉李润东冯磊杨天华刘耀鑫李爱民
关键词:固体废物气化焚烧GM(1,1)模型
Na,K添加量对超细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被引量:9
2009年
利用热天平,通过对不同Na,K含量脱灰煤粉样品燃烧特性曲线的分析,研究了Na,K含量对铁法超细脱灰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Na,K对超细脱灰煤粉的燃烧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不同Na,K含量脱灰样品的TG,DTG曲线均在原煤的下方,随Na,K含量的增加,脱灰样品的着火温度降低,达到最大失重速率的温度降低,对样品500℃时的燃尽率也有明显提高.因此,可以认为Na,K对挥发分的析出、着火以及固定碳的燃烧都具有催化作用,但过量的Na严重抑制煤粉的燃烧.
魏砾宏李润东姜秀民李延吉
关键词:超细煤粉燃烧特性
秸秆燃烧过程中钾的迁徙转化行为研究
生物质燃料尤其是秸秆富含易于挥发的碱金属和氯,在燃烧过程中会引起受热面结垢、床料结块、炉内结渣、高温腐蚀等严重的运行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化学热力学平衡预测的基础上,在可控气氛式的固定床内考察了温度和硫对秸秆燃烧过程中钾迁徙...
杨天华开兴平孟凡华孙洋贺业光李润东
关键词:秸秆燃烧
文献传递
秸秆燃烧过程中钾的迁徙转化行为研究
生物质燃料尤其是秸秆富含易于挥发的碱金属和氯,在燃烧过程中会引起受热面结垢、床料结块、炉内结渣、高温腐蚀等严重的运行问题。本文主要基于化学热力学平衡预测的基础上,在可控气氛式的固定床内考察了温度和硫对秸秆燃烧过程中钾迁徙...
杨天华开兴平孟凡华孙洋贺业光李润东
关键词:秸秆燃烧
文献传递
碱金属对煤燃烧特性的影响及动力学分析被引量:35
2010年
采用热重法研究了碱金属盐(K2CO3、NaCl)对煤粉燃烧特性的影响。升温速率为20℃/min,20%(体积比)的氧气(99.999%)和氮气(99.999%)混合气体作为气氛气体,气体流量为80mL/min。实验结果表明:K2CO3、NaCl能够改善煤粉的燃烧性能,当K2CO3、NaCl负载量(煤)在低于52.0497mg/g和8.9694mg/g时,随着负载量的增加着火温度降低,与原煤相比最多降低60℃和32℃。K对挥发分的析出、着火以及固定碳的燃烧都具有催化作用,Na主要催化固定碳的燃烧。Na、K均可降低煤样高温燃烧区的表观活化能,提高燃烧反应速度。
魏砾宏齐弟李润东
关键词:碱金属燃烧特性动力学热重分析
生物质颗粒燃料的多孔床料流化床气化试验研究被引量:1
2009年
在自制的小型常压流化床内采用多孔介质床料对生物质颗粒燃料进行气化试验,分别考察了富氧气氛下温度和氧气浓度、水蒸气气氛下温度和水蒸气流量及不同种类多孔床料对生物质颗粒燃料气化的产气成分及产气热值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随气化温度的升高,产气中H2含量增加,CH4含量降低,产气热值降低;氧气浓度对气化有一定影响,在试验条件下,增大氧气浓度可以提高产气中H2含量;随着水蒸气流量的增加,产气中H2含量从11.89%增加到45.77%,但产气热值降低;在3种不同的多孔介质床料中,以沸石为床料时气化产H2效果最好。
孙洋杨天华刘耀鑫李延吉李润东
关键词:生物质颗粒燃料流化床气化
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转化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0年
文章主要介绍了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的迁移转化机理,同时对生物质中碱金属赋存形态、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的存在形态进行了论述,并根据迁移转化机理阐述了抑制碱金属析出的对策。提出了研究生物质燃烧过程中碱金属问题的建议。
孟凡华杨天华孙洋贺业光开兴平
关键词:生物质碱金属迁移
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09年
基于能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以及生物质与煤单独燃用存在的问题,生物质与煤混燃已成为一种发展趋势。生物质与煤混燃存在的结渣积灰等问题制约着混燃技术的推广利用,因此研究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的成灰特性具有现实意义。文章详细介绍了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的影响因素和分析方法,认为温度是影响生物质与煤混合燃烧成灰特性的主要因素;生物质与煤的混合比例对灰渣成分有一定影响,但二者间不存在明显的线性关系。燃料中的碱金属、氯、硫是引起结渣积灰的主要物质。由于生物质与煤的成灰特性相近,只是灰渣成分的含量差异较大,因此可以利用已有的煤结渣特性研究成果,分析混燃的成灰特性,但须要考虑生物质灰分的特征。
李桂荣杨天华孙洋刘耀鑫李润东
关键词:混燃分析方法
超细干污泥与煤粉的着火特性分析被引量:8
2009年
利用热天平研究沈阳市3个污水处理厂超细化干污泥与超细煤粉的着火特性,讨论了氧气浓度、污泥掺混比例对污泥着火特性的影响,并对燃烧反应低温段进行了反应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当升温速率为20℃/min,氧气体积浓度为20%时,污泥样品的着火温度低于铁法煤粉约50~60℃,主要原因是污泥挥发分含量(49.3%)远高于煤粉(30.3%);挥发分含量(x)和着火温度(y)呈指数关系y=215.0433+2382.723e-x/12.1355;厌氧消化污泥与生物膜法腐殖污泥具有相近的挥发分含量及着火温度,由于二者的挥发分含量低于活性污泥法的剩余污泥,二者的着火温度相对较高;随着氧气浓度和挥发分含量的增加,超细化干污泥和煤粉的着火温度降低,但挥发分含量对着火温度的影响远大于氧气浓度的影响。污泥掺混比例大于40%时,污泥与煤掺混样品的着火温度明显下降。
魏砾宏齐弟李润东杨天华
关键词:污水污泥超细煤粉着火特性动力学分析
稻秆与煤混燃过程中碱金属迁移转化规律研究被引量:17
2012年
以化学热力学平衡计算为基础,利用自行设计的立式管式炉结合X射线衍射(X-ray power diffraction,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canning election microscope,SEM)等分析测试手段探讨稻秆与煤在850℃的条件下混合燃烧碱金属K、Na的迁移转化规律。结果表明,碱金属的主要气态组元KCl、KOH、NaCl、NaOH随稻秆含量的增多而增加,且氯化物的析出量大于氢氧化物的析出量;煤中某些矿物组分或元素对K的气相析出有抑制作用,但对Na的抑制作用不明显;灰中K、Na的存在形式直接受原料秸秆含量的影响,稻秆含量为0%和20%时,灰中K以K2O Fe2O3为主,Na则以Na2SO4为主,稻秆含量大于50%时,K2O 2SiO2、Na2SiO3随稻秆含量的增多表现出上升趋势,K2SO4、Na2SO4趋势则相反,原料K还会以KAlSiO4、KAlSi3O8的形式滞留在灰中。
开兴平杨天华孙洋贺业光李润东魏砾宏
关键词:碱金属混燃稻秆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