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260)

作品数:10 被引量:98H指数:8
相关作者:彭淑贞陈栋栋丁敏张伟张伟更多>>
相关机构:泰山学院山西师范大学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软科学研究计划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历史地理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 1篇理学

主题

  • 3篇全新世
  • 3篇黄土
  • 2篇遗址
  • 2篇夏季
  • 2篇考古
  • 2篇古土壤
  • 1篇大汶口文化
  • 1篇地层年代
  • 1篇地层学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伊利石
  • 1篇伊利石结晶度
  • 1篇遗址分布
  • 1篇粘土
  • 1篇粘土矿
  • 1篇粘土矿物
  • 1篇山地
  • 1篇盆地
  • 1篇气候

机构

  • 8篇泰山学院
  • 6篇山西师范大学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东北师范大学
  • 1篇河北大学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质大学

作者

  • 8篇彭淑贞
  • 4篇陈栋栋
  • 3篇韩军青
  • 3篇丁敏
  • 3篇张伟
  • 3篇张伟
  • 2篇庞奖励
  • 1篇乔彦松
  • 1篇赵红月
  • 1篇肖国桥
  • 1篇封珍
  • 1篇郭正堂
  • 1篇黄春长
  • 1篇易亮
  • 1篇王丽娟
  • 1篇郝青振
  • 1篇王亚男
  • 1篇牛晓露
  • 1篇于严严
  • 1篇葛俊逸

传媒

  • 2篇泰山学院学报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干旱区资源与...
  • 1篇地域研究与开...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中国沙漠
  • 1篇干旱区地理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Journa...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3
  • 5篇2011
  • 2篇2010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山东青州黄土的地层年代及其物质来源研究被引量:16
2010年
为探讨山东青州黄土的地层年代,对傅家庄黄土剖面进行了系统的磁性地层学研究,并对剖面上部进行了光释光测年和粘土矿物分析。结果表明:青州黄土发育的年代未达到布容/松山界限,结合光释光测年推断,其底界年龄大致在500 ka前后,与长江下游地区的下蜀黄土起源时代接近,均对应于中更新世全球急剧变冷的时期;粘土矿物的分析结果进一步支持青州黄土主要来源于冰期裸露的渤海湾陆架和黄泛平原的松散堆积物。上述结果表明,青州黄土的起源时代不仅与区域性环境条件有关,而且与中更新世以来全球环境变化的背景具有密切联系。
彭淑贞朱丽君肖国桥乔彦松高志东陈栋栋
关键词:黄土磁性地层学沉积学
鲁中山地北麓黄土粒度组成特征及其环境意义被引量:8
2014年
黄土沉积是地质时期沙尘天气形成的粉尘堆积物,其粒度特征记录了粉尘搬运过程中的古大气环流格局和古环境演化信息。文中对鲁中山地北麓的青州、淄博和济南三个剖面末次盛冰期黄土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粒度分析,并与黄土高原地区西峰剖面样品进行对比。结果表明:鲁中山地北麓黄土的粒度频率分布、粒度特征参数与黄土高原黄土非常相似;基于对数正态分布函数拟合后,不同地区黄土的粒度均呈现出细(C1)、中(C2)、粗(C3)三个组分,上述特征表明鲁中山地北麓黄土为风成成因的粉尘堆积物质。但反映粉尘搬运距离的粗粒组分的中值粒径和百分含量在两个地区大致相同,根据粉尘动力学原理,鲁中山地北麓黄土不可能与黄土高原黄土一样来自西北内陆荒漠地区,主要来源应为近源的黄泛平原和渤海湾陆架的松散堆积物。
王亚男彭淑贞封珍张伟丁敏
关键词:粒度黄土多组分分析黄土高原
关中东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常量元素地球化学特性研究被引量:20
2011年
对关中盆地东部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序列(YHC剖面)常量元素分析,发现:YHC剖面化学组成以SiO2、Al2O3和CaO为主,三者平均含量的总和达774.1g.kg-1,元素含量SiO2>Al2O3>CaO>Fe2O3>MgO>Na2O>K2OTiO2;相对黄土L1,Ca、Na、Mg在S0中相对迁移,且Ca、Na淋溶强烈,K、Fe、Al在S0中相对轻微富集;关中平原东部风化程度弱,处于较弱的脱Ca、Na初级风化阶段(并且可能在沉积源区就已经发生),伴有碳酸盐的淋溶。CIA等揭示的YHC剖面各层的风化顺序S0>Lt>L0>TS>L1UCC,与关中西部扶风和黄土高原中部庄浪相比,关中平原东部的风化程度居中。CIA对气候的响应灵敏,揭示出早全新世风化渐强气候变暖,中全新世风化最强气候暖湿,晚全新世以来风化程度骤然减弱气候恶化,对次一级的气候事件也有反映。
丁敏庞奖励黄春长李艳华王丽娟牛晓露
关键词:黄土-古土壤序列全新世关中盆地
十七世纪以来华北中部夏季降水的特征、趋势与影响
2011年
本文通过华北中部12条夏季降水曲线的主成分分析,得到代表大区域的夏季降水变化的PPC-1序列.分析显示十七世纪的开始,华北中部是比较湿润的,中叶出现较大的波动,而下半叶降水较为正常;十八世纪整体较为湿润;十九世纪以来,降水呈现下降趋势且年际变化显著增大.谱分析结果显示,夏季降水具有23.8年、8.6年、7.0年和2-5年的显著周期.在假定人类活动强度和其他控制因素不变的情境下,未来40年(2011-2050 AD),华北中部地区的夏季降水总体呈现显著下降的趋势.最后,通过分析降水变率与社会进程的时间耦合,认为近四百年来气候变化对中国农耕社会的稳定性具有显著影响.
易亮彭淑贞葛俊逸赵红月
关键词:夏季降水
山东中部全新世环境演变与人类文化发展被引量:15
2011年
全新世环境演变及其气候事件对古文化发展的影响是目前环境考古研究的热点。根据山东中部龙山镇山城村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及埋藏文化层的关系,利用色度、磁化率、粒度、碳酸钙含量等气候替代指标,揭示了全新世气候演变,早期(11500 a B.P.~8500 a B.P.)变暖,中期暖湿(8500 a B.P.~3100 a B.P.)和后期(3100 a B.P.以来)逐渐转凉,其中大暖期记录了3次气候寒冷事件。通过分析全新世气候阶段性、气候事件与古文化时空的耦合关系发现:在全新世最为暖湿的阶段(8500 aB.P.~4000 a B.P.),依次发展了后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其中,8200 a B.P.、5500 a B.P.气候事件没有对文化发展产生明显负面影响,反而对文化发展起了一定催化剂的作用。4000 a B.P.气候事件在剖面中表现明显,来自北部、东北部的大量风沙使淄博、潍坊等地龙山人的生存环境急剧恶化,进而使喜暖湿的稻作农业受到极大摧毁,人地资源矛盾突出,导致优秀的龙山文化被古朴的岳石文化所取代。
丁敏彭淑贞庞奖励张伟陈栋栋杨洪江
关键词:全新世环境演变古文化
汶泗流域大汶口文化考古遗址模型预测被引量:12
2010年
以山东省汶泗流域作为研究区,利用GIS技术,在现有考古资料和考古模型基础上,对研究区大汶口文化时期的遗址点进行分析,选择具有显著影响水平的环境参数,建立预测模型,得到了研究区遗址点分布概率图.结果表明,高程、坡度以及距水系的水平距离是影响古代人类活动的三个主要环境参数.在50~100 m的高程段内遗址点分布最多,占已发掘遗址数量的40.4%;坡度方面,遗址点主要分布在坡度小于2.5°以下的地区,遗址点数目占目前发掘遗址数量的86.2%;51.4%的遗址点出现在距离水系2000 m范围以内.随着三者数值的增加,遗址点数量减少.通过遗址点分布概率图发现,遗址出现概率最高的集中在35.5°N^36.25°N,116.5°E^117.25°E之间,再次是流域的西南部地区.
彭淑贞张伟陈栋栋
关键词:大汶口文化考古
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中伊利石结晶度的变化与古环境被引量:11
2014年
对环县、长武和渭南3个剖面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古土壤样品进行了粘粒(<2μm)提取,采用X射线衍射分析技术对粘粒样品的伊利石结晶度,即KI值(1.0nm衍射峰的半高宽)进行时空变化分析。结果表明,环县剖面的KI值在黄土-古土壤中差异不大,而中南部的长武与渭南剖面能很好地反映冰期与间冰期旋回特征;在空间上,古土壤S_0和S_1的KI值自西北向东南呈现逐渐增加趋势,而黄土L_1层仅在最南部的渭南剖面呈现较高的值,环县和长武剖面差异不大,均呈现较低的值。综合分析影响黄土KI值变化的各个因素后,认为风化成壤作用可能是影响黄土-古土壤伊利石结晶度指标变化的主要因素,可以作为东亚夏季风环流强度演化的指标。
贾伟丽彭淑贞张伟郝青振韩军青郭正堂
关键词:粘土矿物伊利石结晶度黄土-古土壤夏季风
Magnetostratigraphy and provenance of the Qingzhou loess in Shandong province被引量:5
2011年
Loess deposits with varying thicknes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on the intermontane valleys and piedmont zones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central Shandong mountainous regions. However, the basal ages and material resources of the loess deposits are not clear. The paper studied the Qingzhou loess profile in Shandong with magnetostratigraphic and optical stimulated luminescence (OSL) methods and further investigated its main provenances with the mineralogical methods. The magnetostratigraphic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Brunhes/Matuyama (B/M) reversal boundary was not recognized, suggesting a basal age younger than 0.78 Ma. Extrapolations by sedimentation rates, based on the upper part depositional rate from the OSL age, the basal age of the Qingzhou loess is about 0.5 Ma. Until now, older loess deposits have not been reported o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central Shandong mountainous regions. The results of the paper indicate that the loess deposits in this area might have strated from the Middle Pleistocene. The basal age of Qingzhou loess is approximately synchronous with the Xiashu loess in the middle-lower reaches of Yangtze River. Major components of clay minerals in the Qingzhou profile are dominated by illite. Other clay mineral compositions are mainly smectite, chlorite and kaolinite, which are similar with the Xifeng loess in the Loess Plateau. However, the contents of smectite and the ratios of illite and kaolinte in the Qingzhou loess samples are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Xifeng loess samples of the Loess Plateau, indicating that the loess in the northern side of the central Shandong mountainous regions has different sources from that of the loess deposits in the Loess Plateau. The clay mineral analysis further reinforces the earlier conclu- sion that the marine strata exposed in the Laizhou Bay and the fluvial plain of the lower reaches of Yellow River during the glacier periods are the main material sources for the Qingzhou loess deposits, which is an indicator to the local aridification of the lower r
ShuZhen PENGLiJun ZHUGuoQiao XIAOYanSong QIAOZhiDong GAODongDong CHEN
关键词:LOESSMAGNETOSTRATIGRAPHYSEDIMENTOLOGY
山东全新世典型气候事件的区域响应及其对海岱文明发展的影响被引量:11
2011年
8.2 ka B.P.、5.5 ka B.P.和4.0 ka B.P.事件为全新世3次典型的气候突变事件。本文以海岱文化区的主体——山东作为研究区域,综合分析全新世古气候变化、新石器考古文化等方面的资料,研究认为3次气候事件在研究区具有不同的响应方式,对海岱文明的影响也各不相同。其中,8.2 ka B.P.和5.5 ka B.P.事件均以干冷为特征,分别对研究区后李文化的产生和大汶口文化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4.0 ka B.P.事件是一次洪水与干冷事件前后接踵的组合事件,它通过不同的影响机制导致了研究区各个区域的史前文明在4.0 ka B.P.事件前后普遍发生衰退。
陈栋栋彭淑贞张伟韩军青丁敏
山东沂沭河流域龙山文化考古遗址分布与环境的关系被引量:15
2013年
以山东沂沭河流域为研究区,采用GIS空间分析、Kolmogorov—Smirnov统计检测和权重叠加方法,分析了龙山文化时期考古遗址点的空间分布与流域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高程、坡度、距水系水平距离是影响遗址点分布的显著性环境参数,而坡向的显著性较差;遗址点主要分布在高程50~200m、坡度低于2.5°、距水系水平距离小于1000m的流域中部河流两侧,而在地势较低的南部和地势较高的北部山区分布较少,表明该时期人类对居住地的选择受自然环境条件等影响比较显著。
牛少静彭淑贞张伟张伟于严严
关键词:龙山文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