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Y322G73001)

作品数:6 被引量:89H指数:5
相关作者:喇承芳蓝永超刘金鹏宋洁沈永平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重点部署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天文地球
  • 3篇水利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地质
  • 2篇全球变暖
  • 2篇黄河源区
  • 2篇变暖
  • 1篇地质工程
  • 1篇地质构造
  • 1篇多尺度
  • 1篇多尺度特征
  • 1篇灾害
  • 1篇灾害类型
  • 1篇蒸发
  • 1篇蒸发量
  • 1篇蒸发皿
  • 1篇蒸发皿蒸发量
  • 1篇沙漠湖泊
  • 1篇水文
  • 1篇水文响应
  • 1篇水系
  • 1篇突变
  • 1篇突变分析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水利部黄河水...
  • 2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兰州石化职业...
  • 1篇兰州交通大学
  • 1篇陕西理工大学
  • 1篇甘肃省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西...

作者

  • 3篇蓝永超
  • 3篇喇承芳
  • 2篇鲁承阳
  • 2篇沈永平
  • 2篇金会军
  • 2篇宋洁
  • 2篇刘金鹏
  • 1篇罗栋梁
  • 1篇文军
  • 1篇吕兰芝
  • 1篇李晓英
  • 1篇王庆峰
  • 1篇金晓颖
  • 1篇高黎明
  • 1篇郭瑞

传媒

  • 5篇冰川冻土
  • 1篇陕西理工学院...

年份

  • 1篇2018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黄河源区气候向暖湿转变的观测事实及其水文响应被引量:43
2013年
基于黄河河源区干流各水文站和有关气象站、雨量站的气温、降水与径流观测资料,分析了该区域的气候变化特征与趋势及其水文响应.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西北地区西部新疆、甘肃河西走廊西部等地降水量显著增加、气候明显由"暖干"转向"暖湿"后,到21世纪初的年代中期后黄河源区降水量亦出现明显的增长,气候明显转向暖湿.最新的观测数据显示,2005年以来河源区平均年降水量已连续多年超过多年均值进入一个多雨期,河源区各断面来水量也于2008年后连续多年超过多年均值,进入一个连续丰水段,并于2012年达到了自1989年以后20余年来的最大值.这种变化的前景如何,目前尚不能确定,尚需对未来河源区气候在时间与空间上变化的速度和程度进一步观察和分析.根据对与该区域气候关系密切的东亚季风活动的研究成果以及对河源区气候与径流变化的观测事实及趋势推测,未来黄河源区气候向暖湿的转化在时间尺度上年代际的可能性较大.
蓝永超鲁承阳喇承芳沈永平金会军宋洁文军刘金鹏
关键词:全球变暖黄河源区气候转型
黄土高原区地质环境特征及灾害发育类型分析——以甘肃省环县为例被引量:6
2016年
结合甘肃省环县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实例,总结了黄土高原区地质灾害的发育类型,分析了区域内地质环境特征及地质灾害成因。得出以下结论:区域内地形地貌条件复杂,新构造活动强烈,广大地区为黄土所覆盖,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岩类孔隙潜水和裂隙水;地质灾害点分布既具有普遍性又具有不均匀性,沿河谷两岸呈带状密集分布,中山区则分布较为稀疏;区域内地质灾害以滑坡、泥流、崩塌及不稳定斜坡为主,地形地貌、岩土体类型及地质构造是地质灾害形成的主要因素,地下水和植被是地质灾害形成的次要因素,降水、地震作用及人类工程活动是地质灾害形成的诱发因素;坡度对滑坡影响较为明显,20°~50°坡度区间内发生滑坡的数量较多,崩塌多发生于坡度大于70°的高陡斜坡上,泥流多发生在流域面积为0.1~5.0 km^2,沟谷坡度25°~45°,主沟纵坡比降10%~40%的沟谷内。
郭瑞丁宏伟包骊军彭杨宏王永红
关键词:地质工程黄土高原区灾害类型
再论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与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被引量:8
2015年
依据已有研究成果和最新调查资料,在综述沙漠湖泊与高大沙山研究进展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深入探讨了巴丹吉林沙漠湖泊水的补给来源、补给模式及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结果认为,沙漠湖泊水和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不是当地降水和周边雅布赖山-北大山的降水形成的地表洪水,而是南部青藏高原(包括祁连山)现代大气降水、冰雪融水、高原湖水的远源补给.补给模式为高原富含CO2气体和Ca CO3的入渗水,通过深大导水断裂通道形成的区域地下水流循环系统,源源不断地自南向北运移到沙漠地带,地下水在通过沙漠湖泊区弧形"叠瓦状"垂向导水构造断裂向上越流过程中被广泛分布的岩浆岩加热,沿断层溢出地表形成湖泊群,同时导致水中CO2的释放和Ca CO3的沉积,形成钙华体.高大沙山的形成机理是深层地下热水向上越流补给了沙漠覆盖区,在承压水头以下形成鼓丘状的沙漠地下水,承压水头以上,水蒸汽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凝结在沙粒表面,未被吸附凝结的热水蒸汽继续向上运移并被吸附在新沉积的沙粒表面,形成湿砂层并接受更新的沙粒沉积,如此反复循环,则沙丘高度不断增加,逐步形成高大的固定沙山.
丁宏伟郭瑞蓝永超田刚康亮冯建宏
关键词:沙漠湖泊高大沙山地质构造巴丹吉林沙漠
1961-2014年黄河源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的多尺度特征及突变分析被引量:8
2018年
基于黄河源区相关气象站1961-2014年蒸发皿蒸发数据,利用线性倾向分析、滑动平均法、M 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黄河源区各分区及整个源区蒸发皿蒸发量变化进行多尺度变化特征及突变分析。结果表明:近50余年来,空间上,黄河源区年平均蒸发量经历了从上游到下游先减小后增加的过程,季节蒸发量变化稍有差异;时间上,黄河源区季节及年平均蒸发量总体呈上升趋势,各分区略有差异,各分区及整个源区蒸发量年代际变化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各分区及整个黄河源区年平均及季节平均蒸发量突变点基本一致,均出现在2000年前后,且年与季节平均蒸发量在突变前均值大部分小于突变后的均值。位于源区下游的玛曲-兴海平均蒸发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早,且跳跃幅度较小,位于源区中游的达日-玛曲平均蒸发量发生突变的时间较晚,且跳跃幅度较大。对各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表明,影响源区年蒸发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为平均温度。
石明星蓝永超沈永平田辉王欣喇承芳马虎迎
关键词:黄河源区蒸发皿蒸发量突变
青藏高原土壤碳排放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5年
青藏高原土壤碳排放研究是评估国家区域碳排放量和预测气候变化所可能导致影响的关键.首先对青藏高原土壤碳排放的关键性影响因子进行探讨,并分析了土壤碳排放的时空分布格局变化.目前青藏高原土壤碳排放研究主要是针对高寒草甸及高寒草地生态系统,较少涉及高寒荒漠,研究区域较为分散;土壤碳排放受到气候环境因素、生物因素及人为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其中温度、土壤湿度、土壤区系生物、人为因素及多年冻土退化是最关键的影响因素;土壤碳排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异性,空间变异性在生物群丛、景观、区域和生物群系四个尺度体现,时间变异性在日、季、年上体现.总体而言,青藏高原土壤碳排放的研究较少,尤其关于大尺度、长时间序列的研究以及土壤碳排放的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十分缺乏,有待于后续加强研究.
刘敏金会军罗栋梁王庆峰金晓颖李晓英吕兰芝
关键词:青藏高原
1960-2012年河西内陆河上游山区降水量变化及其区域性差异分析被引量:23
2013年
基于我国河西内陆河流域有关水文、气象台站的观测数据,对1960年代以来河西走廊的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水系上游山区降水变化特征、趋势及区域时空变化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全球变暖的影响,石羊河、黑河、疏勒河流域上游的降水量年代际、年际及季节性的变化总体上呈增加的态势,但不同区域降水增幅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其中,1960年代,位于祁连山东部的石羊河水系上游山区、中部的黑河水系上游山区及西部的疏勒河水系上游山区普遍少雨;1970年代,石羊河山区降水偏多并持续至今,黑河、疏勒河水系上游山区则降水偏少;1980年代,三大水系上游山区均多雨;1990年代的黑河、疏勒河山区和2000年代的三大水系上游山区均多雨;2010年以来,黑河山区降水偏少,石羊河与疏勒河山区降水均偏多.相对而言,位于祁连山西部山区的疏勒河水系上游年降水量与夏季降水量的增长较为显著.
蓝永超刘金鹏丁宏伟鲁承阳沈永平胡兴林喇承芳宋洁高黎明
关键词:全球变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