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2005K001-B-2)

作品数:9 被引量:58H指数:5
相关作者:史存林王小军姚建平蔡德钩张千里更多>>
相关机构:学研究院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铁道建筑研究所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铁道部科技研究开发计划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宁波市科技创新团队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交通运输工程建筑科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交通运输工程
  • 4篇建筑科学
  • 1篇天文地球

主题

  • 5篇湿陷性
  • 5篇湿陷性黄土
  • 5篇铁路
  • 5篇黄土
  • 4篇客运
  • 4篇客运专线
  • 3篇柱锤冲扩桩
  • 3篇路基
  • 3篇冲扩
  • 2篇地基
  • 2篇郑西客运专线
  • 2篇铁路路基
  • 2篇路堤
  • 2篇黄土区
  • 2篇挤密
  • 2篇挤密桩
  • 2篇高速铁路
  • 2篇沉降
  • 1篇导坑
  • 1篇低液限粉土

机构

  • 6篇学研究院
  • 3篇浙江大学
  • 3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宁波工程学院
  • 1篇中交第二航务...

作者

  • 3篇史存林
  • 3篇王小军
  • 2篇蔡德钩
  • 2篇姚建平
  • 1篇付兵先
  • 1篇李明
  • 1篇闫宏业
  • 1篇刘杰
  • 1篇马伟斌
  • 1篇张千里
  • 1篇魏永梁
  • 1篇屈耀辉

传媒

  • 2篇岩土力学
  • 2篇中国铁道科学
  • 1篇铁道建筑
  • 1篇甘肃科技
  • 1篇铁道工程学报
  • 1篇山西建筑
  • 1篇桂林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区试验路堤的沉降观测与预测研究被引量:11
2010年
郑西客运专线路堤工后容许沉降量为15mm,湿陷性黄土区路堤地基处理的沉降控制是关键性技术难题,为此,选择湿陷性黄土代表性地段进行了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路堤工程沉降观测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路堤本体的压缩沉降量只有3mm,并在路堤竣工后的15d内趋于稳定,路堤沉降主要由地基沉降控制,而地基沉降则决定于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层以下土层的沉降量大小。在沉降量大小、地基处理和浸水效果方面,22m深湿陷性土层全部处理的柱锤冲扩桩区段最好,15m深湿陷性土层的挤密桩区段较好,6m深湿陷性土层的强夯区段最差,而且采取合理的防排水措施防止坡脚附近积水浸泡非常必要。采用双曲线法、三点法和Asaoka法预测结果的平均值作为路堤的最终沉降量,柱锤冲扩桩区段、挤密桩区段的路堤分别需要恒载预压5个月、8个月便可卸除荷载铺设无碴轨道,强夯区段路堤的预压荷载可能需要持续很长的时间。
王小军屈耀辉魏永梁杨印海达益正
关键词: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堤沉降
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原位浸水试验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在湿陷性黄土铁路路基试验段,运用大型原位浸水试验,研究路基浸水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的浸水规律以及地基土湿陷对路基沉降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柱锤冲扩桩和挤密桩地基分别在浸水60和50d时,浸水附加沉降发生突变;浸水约19 d浸润角达到最大,因此路基坡脚附近因降雨或其他原因形成的积水滞留时间不应超过19 d;浸水87 d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沉降量为1.7-5.1 mm,挤密桩为26.2-51.3 mm;长时间持续浸水后柱锤冲扩桩路堤的总沉降量仅为3.8-7.4 mm,而挤密桩路堤的总沉降量则高达62.3-103.1mm,因此在实际工程中,一定要加强挤密桩路段的防排水措施,避免局部积水,以保证行车安全;未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浸润角为38°-42°,故建议在湿陷性黄土地区修建铁路时,距路基坡脚一定范围内不能有鱼塘、水池等长期积水设施。
姚建平蔡德钩闫宏业史存林
关键词:路基湿陷性黄土柱锤冲扩桩挤密桩
高速铁路改良黄土填料性质与工程实效研究被引量:2
2016年
填料性质的优劣是黄土地区高速铁路控制路基工后沉降的关键因素之一,黄土一般属等级较低的C、D组填料。改良黄土无侧限抗压强度、压缩等室内试验结果表明,黄土掺入石灰或水泥后,黄土的工程性质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相同掺量的水泥改良黄土较石灰改良黄土的工程性质更优。通过开展改良黄土路基实体试验,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一定掺量的改良黄土填筑路基完全能满足高速铁路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
屈耀辉米维军周有禄
关键词:岩土工程高速铁路填料
Ⅳ级自重湿陷性黄土区客运专线铁路路堤处理地基的现场试验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试验段为自重湿陷性Ⅳ级黄土场地,分3种不同地基处理措施试验分区,分区之间设地基不处理过渡段。柱锤冲扩桩段对22 m深湿陷性黄土层全部处理,水泥挤密桩段仅处理上部15 m深湿陷性黄土层,强夯段处理上部6 m深湿陷性黄土层。结果表明,处理深度范围内黄土的湿陷性已消除,地基承载力均大于标准值。柱锤冲扩桩与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沉降量小于15 mm,满足高速铁路对工后沉降量的要求,而强夯地基的沉降量不满足要求。柱锤冲扩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不低于0.88和0.93的标准,但是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却分别低于0.97和100 MPa的标准。水泥挤密桩区段,桩间土的最小和平均挤密系数、桩身平均压实系数和压缩模量也低于同样的标准值。强夯地基的压缩模量小于15 MPa的标准。检测标准的合理取值有待深入研究。
王小军王文笛李明魏永梁杨印海屈耀辉
关键词:铁路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
浅埋偏压段大断面隧道施工方案及施工工序优化被引量:6
2012年
采用FLAC 5.0有限差分数值计算软件,对大断面、软岩、浅埋、偏压段隧道——包西铁路洞子岩隧道进行了三台阶、CRD和双侧壁导坑法的施工力学行为模拟分析,确定了采用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方案较优。分析了双侧壁导坑法不同施工工序时的围岩位移、支护内力、地表沉降以及塑性区的变化,得出了先开挖浅埋侧侧导坑后再开挖深埋侧侧导坑施工工序较优,且能有效地控制隧道围岩周边位移。数值模拟计算结果与现场监控量测值基本吻合。
柳墩利
关键词:浅埋偏压大断面隧道双侧壁导坑法围岩
平板载荷试验在路基承载力检测中的应用被引量:1
2010年
依托现场试验工程,对柱锤冲扩桩、水泥土挤密桩复合地基和强夯地基进行了平板载荷试验研究,检验了不同措施的地基处理效果,并为湿陷性黄土区客运专线建设过程中地基承载力检测总结了经验,以指导实践。
魏永梁王小军屈耀辉
关键词:平板载荷试验承载力客运专线
黄土区高铁柱锤冲扩桩地基沉降控制效果研究被引量:11
2012年
研究目的:沉降控制是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建设中的技术难题。本文以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路基试验工程为依托,通过开展沉降变形观测、大型浸水试验、路基沉降预测,对高速铁路技术条件下柱锤冲扩桩地基的沉降变形特性、湿陷性消除效果、沉降控制效果等进行研究,以便为湿陷性黄土区高速铁路建设提供技术储备。研究结论:柱锤冲扩桩处理深度可达20~30 m。本试验场地采用22 m柱锤冲扩桩处理,研究表明,路基填筑完成无需堆载预压,其剩余沉降量便可满足铺设无砟轨道对路基工后沉降的控制要求,处理后地基加固层内的黄土湿陷性已完全消除。因此,在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场地,采用柱锤冲扩桩处理是一种合理、有效的沉降控制方法。
屈耀辉魏永梁武小鹏米维军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高速铁路沉降控制
冻融循环条件下延迟时间对水泥改良低液限粉土动力特性影响试验研究被引量:13
2010年
模拟路基真实的冻融循环过程,设计冻融试验,制作冻融试验箱,进行改良土试样的冻融循环试验。通过动三轴试验,研究在冻融条件下,延迟时间对水泥改良低液限粉土的动强度、动弹性模量、动变形以及超孔隙水压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冻融次数下,动强度和破坏循环次数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而降低;在相同的冻融次数及一定动荷载幅值作用下,屈服应变则随着延迟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延迟时间短的试样,动弹性模量值较大,但随应变的衰减较平缓,且趋于一个稳定值;不同延迟时间试样达到相同应变幅值时所增长的孔压值不同,延迟时间越长,孔压越大;当轴向应变幅值大于10-3后,产生累积孔隙水压力。
付兵先张千里史存林马伟斌
关键词:铁路路基低液限粉土改良土延迟时间冻融循环
郑西客运专线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检测方法被引量:2
2009年
介绍了郑西客运专线I号试验段柱锤冲扩桩、水泥土挤密桩和强夯三种地基处理方法检测手段和方法。地基处理前后分别采用静力触探、地质雷达、面波、挖探及荷载板试验等方法,对加固范围内桩间土、桩身和地基承载力进行了检测,地基处理前后的检测数据表明,采用静力触探、标准贯入试验、荷载板试验、地质雷达和面波等原位测试手段以及人工开挖探井取样进行室内试验是有效的检测方法,建议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检测采用以上方法。
姚建平蔡德钩刘杰史存林
关键词:湿陷性黄土柱锤冲扩桩水泥土挤密桩强夯检测手段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