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5)

作品数:70 被引量:1,297H指数:28
相关作者:王万银鲁宝亮傅恒王璞珺贺振华更多>>
相关机构:成都理工大学长安大学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2篇天文地球
  • 29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39篇盆地
  • 13篇油气
  • 13篇源岩
  • 13篇烃源
  • 13篇烃源岩
  • 13篇珠江口盆地
  • 12篇东南
  • 12篇深水区
  • 12篇琼东南盆地
  • 9篇碳酸
  • 9篇碳酸盐
  • 9篇勘探
  • 8篇珠江组
  • 7篇地层
  • 7篇盐岩
  • 7篇碳酸盐岩
  • 7篇南海北部
  • 6篇深水
  • 6篇海相
  • 6篇凹陷

机构

  • 14篇成都理工大学
  • 14篇长安大学
  • 7篇中国石油天然...
  • 6篇吉林大学
  • 6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海油研究总...
  • 5篇西北大学
  • 5篇中国海洋石油...
  • 4篇山东科技大学
  • 4篇西安石油大学
  • 4篇中海石油(中...
  • 3篇中海石油(中...
  • 2篇青岛海洋地质...
  • 2篇同济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矿业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研...
  • 2篇中国海洋石油...
  • 1篇河海大学

作者

  • 11篇王万银
  • 8篇傅恒
  • 8篇鲁宝亮
  • 6篇王璞珺
  • 6篇贺振华
  • 5篇文晓涛
  • 5篇孙晓猛
  • 4篇冯旭亮
  • 4篇邱之云
  • 3篇张功成
  • 3篇李增学
  • 3篇雷芬丽
  • 3篇屈红军
  • 3篇纪晓琳
  • 3篇王琪
  • 3篇张斌
  • 3篇许平
  • 2篇朱伟林
  • 2篇张厚和
  • 2篇黄海平

传媒

  • 16篇石油学报
  • 12篇地球物理学报
  • 6篇天然气工业
  • 5篇天然气地球科...
  • 4篇石油天然气学...
  • 4篇中国海上油气
  • 3篇沉积学报
  • 3篇地球物理学进...
  • 2篇科学技术与工...
  • 1篇大庆石油地质...
  • 1篇河海大学学报...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物探化探计算...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海相油气地质
  • 1篇中国工程科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 1篇四川文理学院...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2
  • 2篇2019
  • 5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6篇2014
  • 10篇2013
  • 5篇2012
  • 14篇2011
  • 22篇2010
7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高温高压河道砂岩储层含气性检测新方法被引量:3
2016年
莺歌海盆地中深层河道砂岩含气储层受高温高压和强非均质性等地质条件的影响,导致其AVO地震响应特征类型多变,利用常规的P(AVO拟合截距)、G(AVO拟合斜率)、P×G、P+G等属性已不能有效识别该区储层的含气范围,亟待寻找适合该地区的、有效的储层含气性检测方法。为此,通过基于Shuey近似公式的单井AVO正演模拟技术和基于蒙特卡洛随机正演的AVO模拟技术,探讨了该区含气储层的AVO类型和含气性检测方法。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含气砂岩表现为第Ⅰ、第Ⅲ、第Ⅳ等3类AVO地震响应特征;然后提出采用标量泊松比反射率属性作为该区含气性检测的敏感属性因子,并模拟计算出了标定系数,进而得到了新的储层含气性检测方法。现场应用效果表明:1新方法预测结果与实际钻井结果相吻合;2新方法的运用效果明显优于常用的P、G、P×G、P+G等流体敏感属性因子;3有效应用新方法的关键在于储层AVO地震响应特征研究、敏感参数筛选和标定系数计算。结论认为,新方法在该区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刘明全肖为冯全雄朱美娟
关键词:莺歌海盆地河道砂岩高温高压AVO反演
均衡重力异常研究进展
均衡重力异常具有比自由空间重力异常值更小、变化更平缓且与地形无关,比布格重力异常在高山区整体性降低和海盆区整体性升高的这种"系统性"效应更弱的特点,更能反映出地壳结构的真实情况,对研究新构造运动和地壳深部结构等具有重要意...
王鹏飞王万银
关键词:均衡重力异常
文献传递
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进展与未来展望被引量:7
2022年
加大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减少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关系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十一五”以来,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在南海北部深水领域持续加强基础研究,加快技术创新和加大勘探投入,相继获得一批重大油气勘探发现。本文阐述了五项重大勘探地质理论认识和两项勘探技术创新成果,探讨了深水油气勘探将要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展望了南海北部深水区中深层、潜山及岩性圈闭三大领域的勘探前景。研究指出,南海北部陆缘深水区的拆离作用控制了珠江口盆地和琼东南盆地大型凹陷的形成,发育了湖相、海陆过渡相和海相三套规模烃源岩;高‒变地温控制凹陷烃源岩快速生烃,建立了琼东南盆地深水区大型轴向峡谷水道油气成藏模式、白云凹陷深水区深水扇天然气晚期成藏模式和深水区“断‒脊”联控油气差异聚集成藏模式。同时自主创新研发了立体震源激发和“犁形”缆接收的宽频采集处理技术。在多项地质理论认识和创新技术的指导下,发现以“深海一号”(陵水17-2)等为代表的一批大中型气田,对于保障粤港澳大湾区能源供应、促进海南自贸区(港)能源绿色发展、推动我国油气增储上产具有重要意义。
米立军周守为谢玉洪张功成杨海长
关键词:南海北部深水区油气勘探
基于地震相分析的砂体储层厚度描述被引量:13
2011年
勘探初期,工区内钻井较少和砂体厚度较小且横向分布不稳定的时候,找到一种合适的方法来描述砂体的分布范围和厚度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地震的各种属性和波阻抗反演在碳氢检测、储层预测和层序地层解释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基于属性的地震相分析可以清晰地刻画砂体的横向分布情况。研究区调谐频率和砂体的厚度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因此,根据实际情况,在充分了解研究区沉积背景的前提下,首先,优选提取可以识别砂体范围的各种地震属性,利用基于多属性的地震相分析描述出砂体的分布范围;其次,根据时频分析做谱分解,计算出一个频率域的数据体,提出每道能量最大处的频率值,得到最大频率平面图;然后,根据高分辨的波阻抗反演剖面和研究区的唯一一口钻井,建立砂体厚度和频率的拟合关系式;最后,用统计的拟合关系式,推算出整个研究区砂体分布范围内的厚度平面图。实际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能较好地预测砂体分布范围和厚度。
蒋炼曾驿文晓涛贺振华石站站
关键词:地震相分析时频分析
全球深水油气勘探40年大发现及未来勘探前景被引量:51
2017年
深水勘探自1975年至今已发展40余年,其勘探发现历程总体可划分为起步阶段(1975—1984年)、早期阶段(1985—1995年)和快速发展阶段(1996年至今)。目前深水区已成为全球油气勘探的热点和油气增储上产的重要领域之一。40年来全球深水油气大发现主要沿"三竖两横"五大深水盆地群分布:(1)大西洋深水盆地群的石油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南段的巴西、西非和墨西哥湾,天然气主要在北部的挪威西海岸;(2)东非陆缘深水盆地群则在鲁武马盆地、坦桑尼亚盆地等发现一批巨型天然气田;(3)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油气大发现主要集中在中国南海和东南亚海域;(4)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总体富气,天然气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澳大利亚西北陆架和东地中海;(5)环北极深水盆地群目前仅在巴伦支海获深水油气大发现。全球深水石油资源主要集中在大西洋中、南段;天然气资源分布相对广泛,主要在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北段、东非深水盆地群、新特提斯深水盆地群、环北极深水盆地群。未来全球深水盆地勘探存在"两老四新"六大领域,"两老"领域为大西洋深水盆地群和东西走向的新特提斯构造域深水富气盆地群,二者勘探程度相对较高,但潜力仍然很大;"四新"领域包括盐下和超深水区等深层新领域,以及环北极深水盆地群和滨西太平洋深水盆地群,新领域将是今后深水油气勘探的主要领域。
张功成屈红军赵冲张凤廉赵钊
关键词:深水
中亚南部湖盆浅水辫状河三角洲识别标志与沉积模式研究被引量:8
2011年
以岩心相、测井相、地震相为标志,通过对中亚南部湖盆Aryskum组古地理背景、砂体展布、水动力条件、沉积构造及地球物理响应等进行综合研究,认为其属于浅水粗粒辫状河三角洲沉积环境,主要发育浅水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的水下分支河道和支流间湾沉积微相,其中,水下分支河道比较发育,不同方向的河道相互叠置,平面上连片分布,可形成有利的储集砂体。
张义娜朱筱敏孙作兴
位场总水平导数极值位置空间变化规律研究被引量:31
2010年
通过对位场总水平导数函数性质的研究表明,位场总水平导数不是位函数,因而利用位场总水平导数构造新的边缘识别方法时会出现"奇点",使得计算结果的稳定性下降.对单一边界、双边界、多边界模型重力异常总水平导数和重力异常垂向导数总水平导数极值位置的空间变化规律研究表明,重力异常垂向导数总水平导数和化极磁力异常总水平导数的极值位置相同,与重力异常总水平导数的极值位置空间变化规律相似.利用位场总水平导数极大值位置能够准确识别单一直立边界地质体的边缘位置,但不能准确识别其它任何形体的边缘位置,其识别结果的偏移量大小随地质体的埋深、水平尺寸以及倾斜程度等变化,但能收敛于某一固定值;重力异常垂向导数总水平导数比重力异常总水平导数的峰值更加尖锐、横向识别能力更强,其极大值位置更靠近地质体上顶面边缘位置,但存在"次极大值"的影响.
王万银
珠—琼盆地新生界火山岩特征及其油气地质意义被引量:36
2013年
采用钻井、重力、磁力、地震相结合的方法,对南海北部珠江口和琼东南盆地新生界火山岩进行识别,并对其岩性、分布特征及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共识别出新生界火山岩体70余个,主要包括两种类型:①夹于新生界沉积层序之中的火山熔岩和火山碎屑岩,主要为层状;②新生界沉积层下伏的刚性基底玄武岩,主要为锥状、丘状和楔状。新生代早期(E1—2)主要发育酸性、中性、基性火山岩,新生代中晚期(E3—Q)主要发育单一的基性岩,规模大。火山岩相主要发育喷溢相下部亚相、喷溢相中部亚相和爆发相热碎屑流亚相。空间展布上,由琼东南盆地至珠江口盆地,火山活动逐渐增强;由浅水区至中央海盆,火山岩体规模增大,时代逐渐变新。新生代火山活动提高了地层温度,降低了生烃门限深度,促进了油气成藏。文昌组(E2w)—珠江组(N1z)火山岩具有油气成藏的有利条件,在深层勘探中应给予重视。
张斌王璞珺张功成孙晓猛鲁宝亮倪唯一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新生界火山岩火山熔岩火山碎屑岩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格架与煤层形成特征被引量:25
2010年
在系统分析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地震、古生物等资料的基础上,识别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界面,并进行了崖城组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划分。崖城组含煤地层层序边界主要为不整合面、假整合面和下切谷面,界面上、下地层的岩性、岩相、测井特征、地震反射响应都有明显的差异。崖城组含煤地层可以划分为1个超长周期基准面旋回、3个长周期基准面旋回(LSC1、LSC2、LSC3)和至少12个中周期基准面旋回,短周期基准面旋回类型发育较全(A型、B型、C型),但个数变化较大。长、中周期基准面旋回分别可以在全盆地、次级凹陷内部对比,短周期基准面旋回可以在洼陷内对比。在LSC1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期和高水位期的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中,具有层数多、单层厚度小及分布稳定性差的特征;在LSC2、LSC3中,煤层主要发育在海侵期潮坪的潮上带和潮间带上部泥炭沼泽中,其中LSC2煤层层数少、厚度相对较大、稳定性相对较好,而LSC3煤层特征与LSC1的相似。长周期基准面旋回中,海侵期发育的煤层多位于短周期上升半旋回或下降半旋回的底部,高水位期发育的煤层多位于短周期下降半旋回的顶部。
米立军王东东李增学刘海燕何玉平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含煤地层高分辨率层序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被引量:33
2010年
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构造形态等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及成煤模式。崖城组的成煤作用主要为凝胶化作用;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潮坪的潮间带上部、潮上带泥炭沼泽环境;主要的成煤沉积体系在崖城组早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崖城组中、晚期主要为潮坪—泻湖体系。在综合研究各种影响成煤作用因素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和构造形态角度建立了6种主要的聚煤模式,即冲积扇扇前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泻湖—潮坪聚煤模式、浅海周缘扇三角洲和滨海带聚煤模式、深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浅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深水地堑凹陷聚煤模式。
李增学何玉平刘海燕吕大炜
关键词:琼东南盆地成煤作用成煤环境聚煤模式沉积学特征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