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09CZW054)

作品数:9 被引量:1H指数:1
相关作者:刘志华江腊生更多>>
相关机构:莆田学院复旦大学石家庄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江西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8篇文学
  • 8篇文学批评
  • 5篇十七年文学
  • 5篇十七年文学批...
  • 4篇文艺
  • 2篇新论
  • 1篇代文
  • 1篇当代文学
  • 1篇当代文学批评
  • 1篇新中国文学
  • 1篇宣传者
  • 1篇义理
  • 1篇影视
  • 1篇影视文化
  • 1篇政论
  • 1篇证法
  • 1篇秩序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当代文学...
  • 1篇中国文学

机构

  • 7篇莆田学院
  • 5篇复旦大学
  • 1篇九江学院
  • 1篇石家庄学院

作者

  • 8篇刘志华
  • 1篇江腊生

传媒

  • 1篇兰州学刊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内蒙古社会科...
  • 1篇学术界
  • 1篇延安大学学报...
  • 1篇社科纵横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莆田学院学报
  • 1篇中国文学批评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4篇2010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周扬: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和阐释者——兼论其文学批评的“辩证法”策略
2011年
建国后17年时期,周扬成为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宣传者和阐释者,其文学批评理论具有"辩证法"的特点,从中我们更加看清了在"两个世界"中游走的周扬的复杂心态。
刘志华
关键词:文学批评辩证法
当下影视的农民工符码及其叙述伦理
2014年
当下很多农民工影视的出现,与中国当下社会改革进程中一定的意识形态话语力量相关。不同的话语形态,决定了影视创作中不同的文化符码及其背后的价值取向。底层关怀和人性拯救最大限度地呈现了农民工的苦情符码,他们的身上负载了不平则鸣的批判精神与内在的抗争力量,呼唤主流世界的关注。传统的诗意人文传统决定了其中拒绝与拯救城市欲望化的诗意符码,将现代都市诱惑的复杂,简单拉向乡村的诗意伦理,化作当下民众普遍存在的乡愁情结。市场欲望与消费伦理,则将农民工及其生存场景整合成商业电影中的消费符码,其背后的精神的力量逐渐被消费话语悄悄溶蚀。这三种影像符码,构成了当下农民工影视创作的三种基本倾向,也体现了不同的导演的不同文化追求。
江腊生
关键词:农民工影视文化文化符码苦情诗意
建国初三次大的文艺论争新论被引量:1
2010年
在十七年间,持续不断的"批判"、"革命"同时也是被重视的。建国初的三次大的文艺论争正是在大破"旧"大排"异"的过程中大立"新"大构"同"的。批判者通过批判确立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合法性,被批判的则正是"十七年文学批评"发展的可能性,这种可能性让一体化的"十七年文学批评"充满了一种整体上的活力。
刘志华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文艺论争
政论与文艺的解释学实践——冯雪峰文学批评研究
2012年
以文艺政策为参照,以自身文艺领导干部的合法优势来确立文学批评标准和内容的规范,这是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的冯雪峰之文学批评"政论"特色的具体体现。另一方面,作为一个"文学"批评家,冯雪峰在典型、现实主义、艺术真实等问题上都有着一个艺术家所具有的艺术感受和认识。故其文学批评呈现出"政论与文艺"兼具的特色。
刘志华周兴清
关键词:政论文艺解释学文学批评
历史、经验和新秩序——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影响
2016年
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理论对新中国文学影响较大,它在中国的传播与转化过程中,扬弃了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和传统的主流现实主义理论,又区别于"社会主义时代的现实主义"与"革命现实主义和革命浪漫主义"两结合理论。它自始至终强调的是其中的"社会主义"因素,这一点也成为具有鲜明政治品格的"十七年文学批评"的一个重要标尺。
刘志华
关键词: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十七年文学批评新中国文学
间歇中的生存:中国当代文学批评(1956-1966)新论
2010年
在17年间,"批判"、"革命"虽持续不断,但也会有短暂的间歇。而短暂的间歇则体现了文艺"规范"的松懈与多样性,风云变幻的文艺思潮记录了当代文学批评曲折多变的历史命运。
刘志华
解放区“革命文艺”的实践塑形--“十七年文学批评”的文学资源研究之一
2012年
"十七年文学批评"在自身理性和具体形态的实践塑形过程中,其发展是与解放区"革命文艺"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解放区"革命文艺"的理论体系中的"大众化的审美价值取向"、"歌颂与暴露"、"整风与批判"等内容为"十七年文学批评"提供了可资借鉴的文学资源。
刘志华周兴清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文学资源
角色的焦虑 创作的转向——“十七年文学批评”对作家的影响
2010年
在"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实践过程中,作家经历了角色转换的艰难蜕变,其"知识分子"内涵发生了巨大改变。作为一个群体,作家在新中国成立后被迅速地整合到政治化权力格局之中,作家的创作随之也发生了重大转向,即响应口号,深入工农。这一切不仅使当代文学具有强烈的政治实践性品格,而且也强化了当代文学的学科地位。
刘志华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
“十七年文学批评”的合法性解读——以“史诗性”文本和文学经典价值确认为中心
2010年
十七年文学,以其整体的"同一性"构建了一个"战歌"与"颂歌"相交织的文学时代。"史诗性"文本为新政权的合法性存在披上了漂亮的外衣,对文学经典的价值确认则体现了十七年文学批评理论的合法性存在。
刘志华
关键词:十七年文学批评合法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