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2010gxjs058)

作品数:7 被引量:69H指数:3
相关作者:刘建民黄清海杨鹏飞李强许奕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解放军第98医院解放军第477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军队临床高新技术重大项目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资助项目军队“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动脉瘤
  • 3篇颅内
  • 2篇弹簧圈
  • 2篇动脉
  • 2篇血管
  • 2篇血管内治疗
  • 2篇栓塞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 2篇介入治疗
  • 1篇弹簧圈栓塞
  • 1篇弹簧圈治疗
  • 1篇动脉海绵窦瘘
  • 1篇动脉瘤模型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动力学
  • 1篇支架辅助弹簧...
  • 1篇数值模拟
  • 1篇数值模拟研究

机构

  • 7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解放军第98...
  • 1篇解放军第47...

作者

  • 7篇黄清海
  • 7篇刘建民
  • 6篇杨鹏飞
  • 4篇许奕
  • 4篇李强
  • 3篇洪波
  • 3篇赵文元
  • 3篇方亦斌
  • 2篇于瀛
  • 2篇周宇
  • 1篇许洪波
  • 1篇徐瑾瑜
  • 1篇赵瑞
  • 1篇张豫娟
  • 1篇张建忠
  • 1篇王奎重
  • 1篇程吉勇
  • 1篇邹超
  • 1篇杨志刚
  • 1篇张煜辉

传媒

  • 2篇中国脑血管病...
  • 1篇介入放射学杂...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华脑血管病...

年份

  • 4篇2013
  • 3篇2011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置入虚拟及真实血流导向装置后兔动脉瘤模型血流动力学的数值模拟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 采用计算流体力学(CFD)的方法,研究虚拟血流导向装置(FD)与基于微型CT机重建真实FD对兔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方法 取新西兰大白兔14只,利用弹性蛋白酶诱导兔右侧颈总动脉瘤模型14个.于造模后3周,行DSA检查重建三维动脉瘤模型,并在载瘤动脉内置入FD.置入FD后3个月处死动物,切取包含FD在内的整段载瘤动脉.用微型CT机扫描所有标本,计算出瘤颈处FD的金属覆盖率(MC).根据微型CT扫描FD数据,重建真实FD三维模型,运用 Solid Works 软件绘制虚拟三维FD模型.运用计算机软件将真实FD模型和虚拟FD模型分别置入兔动脉瘤三维DSA模型中,并将FD模型与动脉瘤融合.运用CFD的方法,比较虚拟释放FD与真实释放FD对动脉瘤血流动力学影响的差异.结果 ①14个真实FD模型中,MC≥35%组8个,MC〈35%组6个.14个虚拟FD模型的MC为29.4%~31.1%.②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的入射血流量、入射血流速度及归一化的平均壁面切应力(WSS)明显低于虚拟FD模型,相对滞留时间长于虚拟FD模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壁面压力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MC〈35%组中,真实FD模型与虚拟FD模型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③在真实FD模型中,MC≥35%组的归一化的平均WSS低于MC〈35%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虚拟FD模型中,MC≥35%组与MC〈35%组各项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于微型CT重建的真实FD模型,在MC≥35%时,与虚拟FD模型的血流动力学参数有差异.在两种模型的MC接近时,血流动力学参数无差异,提示采用虚拟FD释放技术可用于评估FD置入后血流动力学变化.
徐瑾瑜邓本强方亦斌于瀛程吉勇王奎重黄清海刘建民
关键词:动脉瘤颈总动脉血流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
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血管内治疗3例并文献复习
2011年
目的探讨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第二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技术治疗的3例患者共3枚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临床资料,并应用多个关键词对Pubmed数据库进行文献检索,总结并分析相关文献资料。结果本组病例有2例采用单纯弹簧圈栓塞术,1例采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术;3例患者术后均未出现神经功能缺损,未发生手术相关永久并发症;7~12个月的临床随访,3例患者均恢复良好,无临床症状加重。Pubmed数据库文献检索共得到1篇相关文献,报道了1例患者采用了血管内治疗技术,未发生任何技术相关永久并发症。结论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的发生与颈内动脉闭塞关系密切,其血管内治疗技术上是可行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待于大宗病例的进一步评价。
张豫娟杨鹏飞黄清海邹超陈洪高刘建民
关键词:大脑后动脉后交通动脉动脉瘤介入治疗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初步经验被引量:47
2011年
目的初步评价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动脉瘤的可行性、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前瞻性收集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的14例患者共14枚动脉瘤的临床资料。14枚动脉瘤中未破裂动脉瘤13枚,破裂动脉瘤1枚。结果本组共植入18枚血流导向装置,均成功输送并释放,技术成功率100%。6枚动脉瘤采取血流导向装置结合弹簧圈栓塞治疗,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Ⅰ级2例,Ⅱ级1例,Ⅲ级3例;8枚动脉瘤单纯采取血流导向装置治疗,3枚动脉瘤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所有动脉瘤的造影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明显滞留。本组未发生技术相关出血性和缺血性并发症,出院时mRS评分0分13例,1分1例。结论 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治疗部分特殊类型颅内动脉瘤,即刻疗效满意,短期内安全性高,长期疗效和安全性有待于进一步评价。
杨鹏飞刘建民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强方亦斌张煜辉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
新型血流导向装置(Tubridge)治疗颅内大型复发动脉瘤1例被引量:1
2013年
1病例介绍患者,女,54岁,因“左侧眼动脉段复发动脉瘤术后复查”于2010年8月9日入院。患者于2006年7月因“头痛”检查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眼动脉段大型动脉瘤,眼动脉自瘤颈处载瘤动脉发出(图1A),予以动脉瘤弹簧圈栓塞术,术中共植入弹簧圈10枚,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瘤体残留(图1B)。
周宇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李强刘建民
关键词:动脉瘤复发
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按照基底动脉分叉部动脉瘤不同形态采用不同支架技术治疗的23例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这23例均为囊性宽颈动脉瘤,其中采用单侧支辅助弹簧圈栓塞16例,单侧支架+微导管或微导丝辅助栓塞2例,双侧支架辅助栓塞5例。结果 23例动脉瘤均成功栓塞。术后即刻栓塞结果:RaymondⅠ级9例,Ⅱ级4例,Ⅲ级10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手术后6d死亡。22例患者出院时改良Rankin评分为0~1分。16例患者进行影像学随访1~46月,平均13.5月,其中动脉瘤不显影10例,改善2例,稳定3例,复发1例;无再出血及新发神经功能障碍。结论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基底动脉分叉部宽颈动脉瘤安全、有效。
张建忠杨鹏飞黄清海洪波赵文元许奕刘建民
关键词:血管内治疗弹簧圈
Onyx经动脉入路栓塞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被引量:8
2011年
目的 总结运用Onyx栓塞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TCCF)的初步体会,评价其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对6例明确TCCF的患者(共7侧瘘口),采用球囊封闭颈内动脉瘘口,经颈内动脉将微导管超选进入海绵窦内,通过微导管注射Onyx胶,或联合可脱性球囊及弹簧圈栓塞治疗.结果 除1例双侧TCCF患者在栓塞一侧瘘口后脑血流发生显著变化后,行分期治疗对侧瘘口外,其余5例均一期治疗.术后即刻造影显示一期治疗的6侧瘘口完全闭塞,一侧二期治疗瘘口注胶结束后造影瘘口完全消失,在撤出微导管重新造影时可见少许静脉早显,所有患者颈内动脉保持通畅.4例术前视力障碍患者,术后完全恢复正常;无新发神经系统体征.3例患者术后2-7个月DSA或MRA复查未见瘘口复发.结论 采用球囊辅助经动脉入路Onyx栓塞治疗复杂性TCCF是安全、有效的.
于瀛黄清海许洪波李强杨鹏飞刘建民
关键词: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栓塞ONYX
单纯血流导向装置或联合弹簧圈治疗前循环大型及巨大型颅内动脉瘤的随访观察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 评估Tubridge血流导向装置(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与分析2010年8月-2012年8月应用Tubridge FD治疗的28例(共28个)颈内动脉囊状宽颈未破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随访结果.结果 ①28个动脉瘤大小为11.3~44.0 mm,平均(21.6±7.1) mm.共置入Tubridge 支架 33枚,除1枚支架未能完全打开外,其余均成功置入目标位置.②28个动脉瘤中18个动脉瘤内填塞了弹簧圈,即刻栓塞结果按Raymond分级,瘤颈残留2例,大部栓塞16例;10个动脉瘤采取单纯FD治疗,置入FD后造影显示所有动脉瘤的对比剂充盈方式改变,瘤内对比剂滞留明显,其中7例术后瘤体充盈体积明显减少(5例充盈率减少为0~50%,2例充盈率减少≥50%).治疗过程中,无一例发生操作相关出血性或缺血性事件.③临床随访过程中(6~30个月,平均19个月),5例患者出现了短暂性的症状加重,13例患者症状缓解,6例改善,4例稳定.④术后25个动脉瘤获得DSA随访(5~24个月,平均9.9个月),其中18例动脉瘤影像学治愈(72%),6例改善(24%,仅为少量瘤颈残留),1例稳定(4%);支架覆盖的分支动脉均保持通畅,未发生支架内狭窄及载瘤动脉闭塞.结论 Tubridge FD治疗颅内前循环大型或巨大型动脉瘤是安全和有效的.但本组资料仅为单中心随访结果,长期疗效仍有待于前瞻性多中心的对照研究证实.
周宇杨鹏飞黄清海许奕洪波赵文元李强方亦斌赵瑞杨志刚刘建民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随访研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