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2006014)
-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 相关作者:徐建江乐琦骅郑天玉李纲洪佳旭更多>>
- 相关机构:复旦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公利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研基金卫生部临床学科重点项目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发展局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活体共焦显微镜下观察正常人眼球结膜组织结构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应用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观察正常人球结膜的组织结构。方法横断面研究。2008年2月至7月选择50名无眼部外伤、感染及配戴接触镜史,且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无异常的正常人的50只眼作为研究对象。使用激光共焦显微镜对其上方、下方、鼻侧及颞侧球结膜进行检查,各层图像均被记录,分析球结膜各层形态,并对上皮细胞、杯状细胞及树突状细胞密度进行计数。运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各层上皮细胞密度和各方位杯状细胞密度进行统计学分析,运用最小显著性差异分析组间差异。结果球结膜七皮浅表层细胞体积较大,排列松散,胞核呈低反光,细胞平均密度为(1643±206)个/mm^2。中间层细胞呈卵圆形,体积较小,排列紧密,胞核呈点状高反光,细胞平均密度为(4693±228)个/mm^2。基底层细胞呈多边形,排列规整,有清晰而高亮的细胞边界,细胞平均密度为(4420±230)个/mm^2。经统计学分析3种上皮细胞密度存在显著性差异(F=1160.312,P=0.000)。类似杯状细胞的细胞呈圆形,胞体较大,胞内充满透亮颗粒,成团或散在分布,细胞的平均密度为(432±72)个/mm^2。树突状细胞呈高反光颗粒,伴树枝状突起,分散于结膜各层,细胞的平均密度为(22±25)个/mm^2。在结膜上皮与固有层之间,存存一层致密的高反光的基底膜。球结膜固有层由高度血管化的疏松结缔组织组成,可见大最小规则的条状纤维或大片的网状纤维,弥散分布小圆高亮的游走细胞,还可清晰观察钊血管中血液的流动。结论活体激光共焦显微镜是研究球结膜组织结构的一种有效工具,为眼表疾病的临床诊断提供了快速而无创的检查的手段。
- 朱文卿徐建江孙兴怀郑天玉乐琦骅
- 关键词:显微镜检查共焦结膜杯状细胞树突细胞
- 不同年龄人角膜缘基底细胞增殖力和超微结构观察被引量:3
- 2009年
- 目的评价不同年龄段人角膜缘基底细胞增殖力和超微结构的差异。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2007至2008年于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库取材新鲜角膜缘组织40例样本,按供体年龄编入4组,每组10例。A组供体年龄为0~19岁,B组为20~39岁,C组为40-59岁,D组为60~79岁。各年龄段组的10例角膜缘组织行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角膜缘上皮染色情况并对基底细胞染色阳性率进行分级。同时对各年龄段组角膜缘组织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比较各年龄段组角膜缘基底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特点。结果A组样本中,角膜缘基底上皮细胞核PCNA染色呈强阳性(++++)占5例(50%),其余3个年龄段组强阳性染色明显减少,而以弱阳性(+)染色为主,分别为4例(40%)、6例(60%)、5例(50%)。此外,仅A组中可见3例样本浅表上皮细胞核染色和1例样本细胞质染色。在透射电镜下观察,A组的干细胞样细胞具有3个特点,即胞体极小、细胞平行于基底膜方向伸展、细胞核内致密团块状异染色质多。其余3个年龄段组中,干细胞样细胞与相邻基底细胞大小差异较小,细胞垂直于基底膜方向伸展,细胞核内以常染色质为主。结论不同年龄人角膜缘基底细胞增殖力大小存在差异,且细胞超微结构呈现不同特点。
- 郑天玉张忆徐建江李纲乐琦骅祝丽娜汤坚岑
- 关键词:角膜缘上皮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
- 应用共焦显微镜观察人角膜缘结构的变化被引量:1
- 2008年
- 目的探讨应用活体角膜共焦显微镜(CM)观察角膜缘干细胞(LSC)龛环境与角膜缘基底细胞群活力和数量在正常人群中的情况。方法横断面研究。观察对象为2007年3至12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选取的社区正常人志愿者120名,并用随机数字表法选择单眼的眼别,入选标准为无手术、外伤、感染及角膜接触镜配戴史,裂隙灯显微镜检查角膜透明,眼底镜检查无异常。按照年龄段进行分组,A组为0-岁,B组为20-岁,C组为40-岁,D组为60~79岁,每组30例。使用CM观察研究对象的角膜缘,记录图像并分析各组Vogt栅栏存在情况、计量角膜缘基底细胞大小,对LSC龛环境质量和细胞增殖活力进行评价。结果各组角膜缘组织结构具有不同形态特点。A组29只眼存在Vogt栅栏,占96.7%;1只眼未查见Vogt栅栏,占3.3%。B组29只眼存在Vogt栅栏,占96.7%;1只眼未查见Vogt栅栏,占3.3%。C组21只眼存在Vogt栅栏,占70.O%;5只眼未查见Vogt栅栏,占16.7%;4只眼存在萎缩的Vgot栅栏,占13.3%。D组10只眼存在Vogt栅栏,占33.3%;17只眼未查见Vogt栅栏,占56.7%;3只眼存在萎缩的Vgot栅栏,占10.0%。A组角膜缘上皮基底细胞平均大小为(9.7±1.0)um,B组为(10.7±1.5)um,C组为(10.6±1.2)um,D组为(12.2±1.4)um。结论在正常人群中,角膜缘LSC龛环境存在不同特点;同时,角膜缘基底细胞活力和数量也存在相应变化。
- 郑天玉徐建江乐琦骅洪佳旭王欣
- 关键词:角膜缘干细胞
- 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膜体外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的生长规律
- 2009年
- 背景:虽然国外已有报道应用间充质干细胞复合聚乳酸-聚羟基乙酸应用于组织的构建,但研究重点在于这些复合物能否修复组织缺损,尚缺乏间充质细胞与材料相容性的研究。目的:观察兔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膜上的黏附及生长情况。设计、时间及地点:体外观察实验,于2007-09/2009-03在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研究所和上海组织工程重点实验室完成。材料:6月龄雌性新西兰大白兔6只用于提取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聚乳酸及聚羟基乙酸购自美国Sigma公司。方法:兔麻醉后取颈背处的皮下脂肪,I型胶原酶消化法获得原代细胞,接种至含体积分数为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中,细胞达80%融合时传代,取第4代细胞用于实验。将聚乳酸与聚羟基乙酸按照7:3的比例合成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膜,相对分子质量为104900。主要观察指标:用Dio染料标记第4代细胞后测定不同接种浓度细胞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膜上的黏附率;在细胞与材料共培养1周以后,分别利用荧光倒置显微镜、扫描电镜及双光子显微镜观察细胞在材料表面及内部的生长情况。结果:不同接种浓度细胞与材料的黏附率最高可达99%。细胞与材料共培养1周以后,荧光倒置显微镜检查发现材料中有表达绿色荧光的大量细胞,形态呈纤维样或卵圆状;扫描电镜表明细胞在材料表面呈复层生长且与材料黏附良好,细胞分泌基质较旺盛;双光子显微镜检查提示细胞在内部分布均匀且形态以纤维样为主。结论:脂肪源性间充质细胞可在聚乳酸-聚羟基乙酸膜材料表面及内部生长,两者生物相容性较好。
- 洪佳旭徐建江崔磊尹烁李纲
- 关键词:聚乳酸-聚羟基乙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