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520140074)

作品数:5 被引量:44H指数:4
相关作者:黄企洲谢强刘钦燕王东晓方国洪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2篇海面
  • 1篇叶绿素浓度
  • 1篇印度尼西亚贯...
  • 1篇正交函数
  • 1篇年代际
  • 1篇年代际变化
  • 1篇年代际变化特...
  • 1篇年际
  • 1篇年际变化
  • 1篇年际变异
  • 1篇偶极子
  • 1篇南海环流
  • 1篇南海西部
  • 1篇经验正交函数
  • 1篇环流
  • 1篇海面高
  • 1篇海面高度
  • 1篇海面温度
  • 1篇高度计
  • 1篇高度计资料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作者

  • 2篇王东晓
  • 2篇刘钦燕
  • 2篇谢强
  • 2篇黄企洲
  • 2篇陈海英
  • 2篇方国洪
  • 1篇王永刚
  • 1篇方文东
  • 1篇魏泽勋
  • 1篇王新怡
  • 1篇郭俊建
  • 1篇乔方利

传媒

  • 2篇科学通报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Chines...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7
  • 2篇2006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南海海面温度与Nio/DMI指数年际变异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17
2007年
利用NCEP的Reynolds最优插值海面温度产品(1981年12月-2004年10月),对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热带太平洋El Ni^no指数(Ni^no1+2,Ni^no3.4,Ni^no5和Ni^no6指数)以及印度洋的偶极子指数(DMI)进行相关性分析。研究表明南海海面温度(SST)的变异与Ni^no1+2指数的变异相关性较强,南海海表温度场平均滞后Ni^no1+2指数4.77个月时,二者相关达到最大,平均为0.60;Ni^no3.4指数次之,南海海洋表层温度距平(SSTA)平均滞后Ni^no3.4指数6.67个月时,二者相关系数最大,平均为0.49。南海海表温度场对应的伴随形态进一步表明,南海随Ni^no1+2,Ni^no3.4指数出现正异常并有增暖现象,其中南海SST异常随Ni^no1+2指数变化的强度更大。并且几乎整个南海区域均超过95%的置信水平,当Ni^no1+2达到1个标准差(即异常增暖1.04℃),南海平均增暖幅度为0.16℃,越南东南外海和南海16°N以北区域SSTA增幅最大为0.20℃。表征西北太平洋海表温度场的Ni^no5和Ni^no6指数对ENSO现象的响应与南海表层温度场线性相关性不显著。研究还表明,南海海表温度场的年际变化与印度洋偶极子指数(DMI)的相关性不强,相关性仅体现在南海的卡里曼丹岛西南角的局部海域。
陈海英方国洪乔方利王永刚魏泽勋王新怡
关键词:年际变化
基于11年高度计资料的南海表层环流时空变化被引量:5
2006年
使用11年较高分辨率卫星高度计资料,应用经验正交函数(EOF)分析,得到南海表层环流的空间模态及其时间演变过程.前3个模态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EOF1模态显示出南海海盆大尺度的闭合环流,峰值和谷值分别出现在11月份和4月份;EOF2描述次海盆尺度同向双涡结构,涡旋中心分别位于吕宋岛西面和中南半岛东南外海,峰值和谷值在7-8月份和1月份;EOF3描述南海西部的中尺度涡结构,它在7-9月迅速发展为一个强的气旋涡.季节变化明显的EOF1和EOF3两个模态也受到年际变化的调节,表明南海表层环流年际变化受E1 Nino和南方涛动(ENSO)事件影响显著,特别是1997/1998年强E1 Nino事件明显改变了南海的常态环流结构.EOF分析也显示,南海西边界有一系列气旋和反气旋相间的中尺度涡,呈现季节内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
郭俊建方文东方国洪陈海英
关键词:南海环流海面高度EOF分析
Seasonal-to-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chlorophyll in central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extracted from SeaWiFS被引量:1
2011年
Using 10-year (January 1998–October 2007) dataset of Sea-viewing Wide Field-of-view Sensor (SeaWiFS), we extracted the dominant spatial patterns and temporal variations of the chlorophyll distribution in the central western South China Sea (SCS) through Empirical Orthogonal Function (EOF)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first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high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zone along the Vietnam coast. We found two peaks in summer (July–August) and in winter (December), respectively, in normal years. The second EOF mode is characterized by a jet-shaped tongue of high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extending seaward to the northeast in summer (July–August). To investigate the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of the chlorophyll concentration, we extracted the first non-seasonal (annual cycle removed) EOF mode, which shows high spatial variability off the southeast Vietnam coast. Both spatial pattern and time coefficients correspond well with those of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mode, and are closely correlated to ENSO events, with a lag of 7 months.
丘福文方文东方国洪
关键词:SEAWIFS叶绿素浓度南海西部经验正交函数
印尼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及机制被引量:13
2007年
通过绕岛环流理论和SODA(Simple Ocean Data Assimilation)数据对印尼贯穿流(ITF)和南海贯穿流(即吕宋海峡水交换,LST)在1976年气候突变前后的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6年后吕宋海峡水交换体积输送(LSTT)异常增大,而印尼贯穿流体积输送(ITFT)异常减少。吕宋海峡东部东风分量和南海内部的北风分量的局地驱动是导致LSTT在1976年后增加的主要因素,南海内部异常北风分量对LSTT增加的贡献能够达到53%;而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分量则是导致ITFT在1976年后减少的主要因素,其贡献大约为61%。1976年后15°N左右的NEC(North Equatorial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但总NEC体积输送异常减弱。KC(Kuroshio 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增强,而MC(Mindanao Current)、NECC(North Equatorial Countercurrent)、SEC(South EquatorialCurrent)体积输送异常减弱。赤道西太平洋由风场变化通过Sverdrup动力过程产生的异常气旋性环流阻碍了太平洋水体向印度洋的输入。
刘钦燕王东晓谢强黄企洲
关键词:赤道太平洋
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贯穿流的相互调制被引量:11
2006年
基于风应力估算和海洋同化数据的分析都表明,印度尼西亚贯穿流与南海(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呈反位相,其主要原因是赤道太平洋风场异常强迫.在EI Nin0期间,赤道太平洋的西风异常会使北赤道流增强,其分叉点向北移动;北赤道流对黑潮和棉兰老流的体积输送分配产生变化,黑潮减弱,棉兰老流增强.两支环流的变化会导致在吕宋海峡和苏拉威西.棉兰老通道处出现入隙/跨隙(undenhooting/overshooting)现象,即黑潮减弱会导致从太平洋进入南海的水体增加,而棉兰老流增强会导致太平洋进入印度洋水体的减少.La Nina期间,情况与之相反.因此,印度尼西亚贯穿流和吕宋海峡贯穿流的年际变化关系具有深刻的海洋动力学意义。
刘钦燕黄瑞新王东晓谢强黄企洲
关键词:印度尼西亚贯穿流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