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2011D-5006-0103)

作品数:12 被引量:112H指数:6
相关作者:赵永刚白玉彬刘森付晓燕王少飞更多>>
相关机构:西安石油大学中国石油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石油科技创新基金陕西省教育厅科研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石油与天然气...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盆地
  • 6篇鄂尔多斯盆地
  • 6篇储层
  • 4篇储层特征
  • 3篇延长组
  • 2篇盐岩
  • 2篇油层
  • 2篇致密
  • 2篇碳酸
  • 2篇碳酸盐
  • 2篇碳酸盐岩
  • 2篇气田
  • 2篇主控因素
  • 2篇物性
  • 2篇物性特征
  • 2篇孔隙
  • 2篇成藏
  • 2篇储集
  • 1篇地层
  • 1篇地层学

机构

  • 11篇西安石油大学
  • 5篇中国石油天然...
  • 5篇中国石油
  • 3篇延长油田股份...
  • 2篇低渗透油气田...
  • 1篇西南石油大学
  • 1篇西北大学
  • 1篇石油大学

作者

  • 7篇赵永刚
  • 4篇白玉彬
  • 3篇刘森
  • 2篇杨勇
  • 2篇冯强汉
  • 2篇王少飞
  • 2篇付晓燕
  • 2篇周通
  • 2篇张栋梁
  • 2篇郑卉
  • 1篇方艳兵
  • 1篇张文强
  • 1篇张春雨
  • 1篇王成玉
  • 1篇王帅
  • 1篇牛小兵
  • 1篇韩永林
  • 1篇刘晓娟
  • 1篇唐乐平
  • 1篇梁晓伟

传媒

  • 1篇吉林大学学报...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实验地质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新疆石油地质
  • 1篇辽宁化工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地下水
  • 1篇中南大学学报...
  • 1篇地球科学与环...
  • 1篇中外能源
  • 1篇石油地质与工...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2篇2015
  • 4篇2014
  • 2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鄂尔多斯盆地杏子川油田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与油源探讨被引量:14
2013年
陕北斜坡中部杏子川油田延长组原油物性、族组成、饱和烃气相色谱、萜甾烷生物标志化合物以及地质综合分析显示,不同层位延长组原油地球化学特征具有显著的差异。长4+5、长6原油性质基本一致,具有同源属性,其差异性可能主要与运移分馏效应以及原油成熟度有关。长9、长10原油与长4+5、长6原油性质具有明显的差异,反映了其具有不同的母源属性。Ts/Tm、C29ββ/(ββ+αα)、αααC2920S/(20S+20R)等反映原油成熟度的生物标志化合物显示长9、长10原油具有较高的成熟度。长9和长10原油规则甾烷含量显示具有不同的成因。地质综合分析和油源对比表明:长4+5、长6原油均来自于长7生油岩,长9原油来自于其顶部的李家畔页岩,长10原油可能主要来源于长92有效烃源岩。
白玉彬高振东李忠锋张志升朱杰郑卉
关键词:原油地球化学油源对比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苏里格气田苏西区块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特征被引量:1
2016年
从储层的岩石学类型、孔渗特征、孔隙结构类型和储集空间等方面分析苏里格气田苏西区块上古生界天然气储层特征。通过实验室铸体薄片鉴定、岩心物性测试、孔隙图像、扫描电镜以及高压压汞等方法测试研究,结果表明该区上古生界盒8、山1、山2储层以岩屑石英砂岩为主,其次为石英砂岩和岩屑砂岩;储层均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储集空间类型主要为粒间孔、晶间微孔以及粒内溶孔,研究区主要的孔隙结构组合是"溶孔+微孔"型;储层孔喉连通性较差,孔喉连通性较差又直接影响了该区上古生界的储层质量。
周通刘森张春雨刘刚果
关键词:物性特征岩石学特征储集空间类型
鄂尔多斯盆地吴堡地区延长组长8致密砂岩油藏成藏主控因素被引量:24
2013年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长8油层组为近年来发现的勘探开发新层系,勘探实践证实其成藏条件优越,勘探潜力大。本文以盆地中南部志丹县吴堡地区为例,对该区长8油藏成藏条件及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8油藏油源主要来自于上覆长73烃源岩、长8内部烃源岩和长9顶部烃源岩,具有良好的生储层组合配置;主成藏期运移动力主要为生烃增压等形成的异常高压,油气充注到长8致密储层后主要以近距离垂向和侧向运移为主;成岩作用加剧了储层非均质性,形成成岩遮挡型准连续型油气聚集。长8油藏平面及层位分布主要受控于有效烃源岩展布、储层质量和有效盖层的控制,多种地质因素共同形成现今长8油藏分布格局。
白玉彬罗静兰王少飞杨勇唐乐平付晓燕郑卉
关键词:主控因素延长组鄂尔多斯盆地
桃2区块马五_(1~4)亚段碳酸盐岩裂缝类型及地质意义被引量:1
2017年
桃2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其马五_(1~4)亚段碳酸盐岩储层属于特低孔渗储层,发育裂缝。通过观察大量岩心,结合铸体薄片和岩心录井资料,主要从裂缝的产状及成因类型分别对该区马五_(1~4)亚段岩心宏观裂缝和镜下微观裂缝系统分类。研究区马五_(1~4)亚段储层岩心宏观裂缝主要见3类,即水平缝、垂直缝和斜交缝,其中水平缝最常见,其次是垂直缝,斜交缝所占比例最小;马五1~1和马五1~3中的垂直缝较其他小层发育;马五_1~4小层的斜交缝最发育。裂缝主要出现在粉晶云岩和含泥云岩中。镜下微观裂缝类型主要有构造微裂缝、溶蚀缝和成岩缝等。研究发现:未充填或不完全充填的垂直缝和斜交缝对马五_(1~4)亚段储层渗流作用有较大影响;微裂缝喉道是主要的喉道类型之一,开启的微观裂缝与溶孔或溶洞的充填残余孔及晶间孔配合形成的孔洞缝组合对储层的有效性有很大贡献。气藏开发实践证明,有效的碳酸盐岩裂缝是该区气井在五_(1~4)亚段高产的关键性地质因素。
刘森李建奇冯强汉赵永刚陈龙雷迅张佳超
关键词:微裂缝碳酸盐岩
安塞地区长9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根据砂岩薄片、铸体薄片、阴极发光、扫描电镜、黏土矿物X衍射等分析测试资料,对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延长组长9致密砂岩储集层成岩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长9砂岩储集层主要经历了压实、胶结和溶蚀等多种成岩作用,其中压实和胶结作用为减少储集层孔隙的主要因素,溶蚀作用是增加储集层孔隙的主要因素,微裂缝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储集层的渗透性,增强了流体渗流能力。长9砂岩储集层主要处于中成岩作用阶段A期,储集层孔隙演化与成岩作用关系密切,压实作用损失的孔隙度为15.64%,胶结作用损失孔隙度为11.32%,溶蚀作用和微裂缝增加孔隙度为4.04%,最终研究区计算孔隙度定格为7.48%,与实测平均孔隙度值7.20%比较一致。长9储集层有利成岩相带为长石溶蚀相和绿泥石膜-长石溶蚀相,发育于水下分流河道沉积微相中,最不利成岩相为碳酸盐胶结相和强压实相。
白玉彬孙怀智郝孝荣陈栋刘鹏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致密砂岩成岩作用成岩相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长9致密油成藏机理与主控因素被引量:22
2014年
基于鄂尔多斯盆地安塞地区三叠系延长组长9致密油为近年来新发现的含油层位,认为其不具备形成大面积分布的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条件,为此,以陕北斜坡中东部安塞地区长9油藏为例,探讨这种非准连续型致密砂岩油藏的形成机理与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安塞地区长9油藏烃源岩质量较好、大面积分布但厚度较小,储层广泛分布,与烃源岩互层接触但非常致密,综合认为其成藏条件为较好—中等;早白垩世(120-100 Ma)时,长9暗色泥岩达到成熟阶段,油气生成并充注到长9致密砂岩储层中,近源运移并形成非常规油气聚集;长9油藏分布主要受控于烃源岩、储层和鼻状隆起背景控制,其中有效烃源岩分布范围控制油藏分布范围,储层展布及非均质性控制油气富集地区及含油层段,鼻状隆起背景对油气的富集高产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
白玉彬赵子龙赵靖舟刘鹏李树垚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成藏机理主控因素
正宁-宜君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
2016年
通过岩心观察、薄片鉴定、扫描电镜、图像粒度、图像孔隙及高压压汞等分析测试手段,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南部正宁-宜君地区长8储层特征及物性影响因素。研究表明,长8储层岩石类型主要是细-极细粒长石岩屑砂岩和岩屑长石砂岩,以碳酸盐胶结物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是粒间孔和长石溶孔;长8储层属于浅水湖泊三角洲型致密油砂岩储层;长8储层物性受沉积、成岩和孔隙结构等方面因素影响,长石颗粒含量高、碳酸盐胶结物含量高及孔隙结构较差是造成研究区长8储层低渗的主要原因。
张栋梁梁晓伟刘森赵永刚牛小兵王成玉
关键词:鄂尔多斯盆地长8储层储层特征
苏西W区块盒_8、山_1、山_2段有效砂体展布规律及储层特征
2015年
苏西W区块位于鄂尔多斯盆地伊陕斜坡西北部。主要从有效砂体的厚度比例、单砂体分布规模、有效砂体平面展布特征三个面认识该区盒_8、山_1、山_2段的有效砂体展布规律;并从岩石学特征、物性特征、孔隙组合类型和孔隙结构等方面揭示该区的储层特征。研究认为:盒_8下亚段和山1段有效砂体在全区大面积分布,连续性较好;山_2段有效砂体分布范围广,但整体厚度较小;盒_8上亚段有效砂体欠发育。盒_8、山_1、山_2段储层均属于特低孔超低渗储层;"溶孔+微孔型"孔隙组合在研究区最为常见,其次是"溶孔+微孔+粒间孔型"孔隙组合;储层孔隙结构具有"大孔隙、小喉道、孔喉连通性差"的特点。
刘刚果赵永刚张文强陈增辉周通
关键词:展布规律物性特征孔隙结构
基于残余岩溶强度表征和裂缝预测的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以塔中西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为例被引量:11
2015年
我国目前在碳酸盐岩油气勘探阶段常用的储层分类评价标准已难以满足溶蚀孔洞缝广泛存在及构造裂缝发育的古岩溶储层评价的实际需要。选择塔中西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古岩溶储层,在系统分析储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表征残余岩溶和开展构造裂缝预测,引入残余岩溶强度(R)和岩体破坏接近度系数(η)2个参数,作为古岩溶储层评价的重要定量指标;并与多项储层地质参数综合,进一步完善了碳酸盐岩古岩溶储层的分类评价标准,并用于对该地区良里塔格组叠加型古岩溶储层的评价预测。将本区良里塔格组古岩溶储层划分为Ⅰ、Ⅱ、Ⅲ、Ⅳ4类,并应用多因素综合分析叠合成图法在平面上进行储层评价预测,认为Ⅰ、Ⅱ类储层主要分布于S2井—TZ45井—TZ12井一带和Z11井—TZ10井—TZ11井一带。
赵永刚陈景山李凌古永红张春雨张栋梁张文强周通
关键词:良里塔格组
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主要孔隙类型及成岩作用的控制被引量:4
2014年
通过岩心观察及岩石薄片鉴定,利用X–射线衍射、铸体薄片图像和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结合大量的岩心孔渗数据,在研究陕北斜坡中部长2储层岩石学及物性特征的基础上,定性描述孔隙与定量分析孔隙构成相结合识别长2储层的主要孔隙类型,揭示孔隙特征,重点探讨这些主要孔隙类型的成岩作用控制机制.研究认为:长2储层整体上属于中孔低渗型细粒长石砂岩,多数孔隙中见绿泥石薄膜;主要发育粒间孔(包括残余粒间孔)、杂基内微孔、粒间溶孔、粒内溶孔(主要是长石、岩屑溶孔)、碳酸盐溶孔和晶间微孔等6类孔隙,其中粒间孔是最主要的孔隙类型,粒内溶孔是最主要的次生孔隙类型,杂基内微孔和晶间微孔的储渗意义不大;长21、长22储层的孔隙构成特征与长2储层的相似;粒间孔的保存主要受保持性成岩作用的控制,粒内溶孔主要是大气水淋滤作用的产物.早成岩阶段的自生绿泥石胶结、微晶石英胶结和碳酸盐矿物胶结都不同程度地保护了粒间孔;粒内溶孔则是与2次构造抬升剥蚀事件相对应的两期大气水淋滤作用的结果.
赵永刚韩永林粱晓伟方艳兵王帅
关键词:陕北斜坡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