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博士科研启动基金(BS120221)

作品数:8 被引量:16H指数:2
相关作者:邹赞黄卓越林子敏陆扬刘献彪更多>>
相关机构:新疆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化科学
  • 2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化研究
  • 4篇访谈
  • 2篇主义
  • 2篇机制化
  • 2篇范式
  • 1篇学术
  • 1篇学术史
  • 1篇学术著作
  • 1篇研究教材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英国文化研究
  • 1篇语境
  • 1篇中国比较文学
  • 1篇三联书店
  • 1篇社会历史
  • 1篇社会历史学
  • 1篇书店
  • 1篇斯图亚特·霍...
  • 1篇随俗
  • 1篇汤普森

机构

  • 8篇新疆大学
  • 1篇复旦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北京语言大学
  • 1篇潍坊学院

作者

  • 8篇邹赞
  • 1篇刘献彪
  • 1篇林子敏
  • 1篇黄卓越
  • 1篇陆扬

传媒

  • 3篇吉首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学刊
  • 1篇国外文学
  • 1篇社会科学家
  • 1篇伊犁师范学院...
  • 1篇新疆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6篇2013
  • 1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文化研究”若干问题再探——黄卓越教授访谈被引量:11
2013年
邹赞(以下简称"邹"):据我所知,您是国内最先开始对英国文化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的学者之一,2011年由三联书店出版的《英国文化研究:事件与问题》可谓一次比较集中性的成果展示。该书既有对"《银幕》理论"、"‘新时代’"理论、道德恐慌研究、种族符号与消费问题的细察,也包括关于迪克.赫布迪奇、托尼.本内特、安吉拉.默克罗比、
黄卓越邹赞
关键词:英国文化研究三联书店学术史集中性
“超迈”与“随俗”——陶东风文化批评思想述略
2012年
陶东风坚持反思当代中国文艺理论的发展现状,有意味地纳入西方当代社会学和后现代文化理论的思想资源,考察文艺学知识建构的复杂社会场域及其各种关系因素与权力网络。他以清醒的立场和批判的姿态介入当下中国现实,透过杂色纷呈的话语谱系与思想交锋,图绘当下中国文化现实的种种症候,并试图通过解密文化症候的话语机制和社会情境,询唤真正意义上公共知识分子的出场。
邹赞
关键词:文艺学建构主义文化批评公共性
“文化研究”的香港经验——香港岭南大学陈清侨教授访谈被引量:1
2013年
陈清侨教授是文化研究在香港的重要推动者和践行者,他在访谈中详细追溯了文化研究在香港的发生、发展及现状。岭南大学作为亚际文化研究的重镇之一,在文化研究机制化与社会介入两方面作出了有效尝试,这种"香港经验"可以归纳为:首先,处理好文化研究的课程建设、学位授予和积极参与公共政策和社会事件之间的关系,通过创设一个教育的课程,在教学的过程中去处理教与学的问题,而关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会对文化研究的理解与发展带来新的贡献;其次,香港的社会体制和历史情境都很独特,因此在开展具体的文化研究实践之前,不能照搬任何既定模式,包括伯明翰学派的命题,必须认真评估在地情境,尤其是香港回归前后的历史语境。最后,岭南大学文化研究系十分注重课程改革,在课程设计中贯彻"在地"(local)与"全球"(global)的交汇和联通,倡议通过不同的公共渠道和方式,走出课堂,介入社会,思考生活,推动文化践行在社会历史面向的落实和应用。
邹赞林子敏
关键词:文化研究机制化介入
“英文研究”的兴起与英国文学批评的机制化被引量:4
2013年
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化学术语,"英文研究"大致是在19世纪伴随英国文学及其学科建制过程而出现、兴起的,其演变紧紧牵系着英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历程。马修·阿诺德对英文研究的意义,主要表现为对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社会功用的重视,文学脱离了浪漫主义的理解维度,被置于一个大的社会文化场域中加以考量。阿诺德对文学文化的推崇直接影响到后来的F.R.利维斯和"细察派",为英国文学批评的机制化奠定了根基。伴随着一战后民族主义思潮的高涨,英文研究逐渐摆脱古典语文学的压力,成为增强民族认同感、建构英国文化的"英国性"的意识形态黏合剂。尽管作为一项意识形态工程的英文研究已然消融于历史的苍茫之中,但"英文研究"对英国文化研究、剑桥批评传统对英国文学批评的重要影响依然清晰可循。
邹赞
关键词:马修·阿诺德民族主义意识形态
斯图亚特·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
2014年
斯图亚特·霍尔是文化混杂的典型,这种身处"家国以外"的独特境遇赋予霍尔一个观照社会文化问题的理想位置,较易摆脱英国经验主义和功利主义强大思想文化壁垒的"影响焦虑",游离在英伦和欧陆之间,充当着经验/理论、能动性/结构、历史主义/非历史化等观念交流碰撞的介质。无论从个人经历还是研究取向上着眼,霍尔都很难与文化主义相遇,其贡献在于论"文化主义",而并非文化主义范式的建构者和践行者。霍尔的文化研究范式理论试图应答理论之潮带给英国文化研究的巨大冲击,尤其关注伴随而来的思想论争与范式转型。霍尔的范式理论对于英伦以外的文化研究同样有着重要的参照意义。
邹赞
关键词:斯图亚特·霍尔文化研究范式理论
“边缘”的号角:中国比较文学的普及与应用——刘献彪教授访谈
2013年
邹赞(以下简称“邹”):刘教授您好,您30年来一直从事中国比较文学的普及与应用工作,编撰了大量的学术著作和工具书,在教材编写、课程教学、人才培养、机构组建、学术团体建设,以及社会实践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恰如学界所传,“刘献彪现象”堪称中国比较文学的一道独特风景,您在昌潍师专的“小舞台”上大显身手,为中国比较文学事业振臂高呼、增砖添瓦。我关注到,您在研究生班学习的专业是现代文学,早期写过有关鲁迅、郭沫若、夏衍以及《新青年》方面的文章,从专业学习的角度上讲,您是从现代文学领域开始涉猎比较文学的相关论题吗?您后来特别注重比较文学的学科史研究与资料编撰,是否与现代文学的学术训练有关?
邹赞刘献彪
关键词:文学学术著作教材编写课程教学
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与“范式转型”——以E.P.汤普森为中心
2013年
E.P.汤普森结合英国工人阶级的"形成"过程对雷蒙德·威廉姆斯的"文化"定义展开批判,进一步丰富了"文化"定义的多重面向。以佩里·安德森为代表的第二代英国新左派积极从欧陆寻求理论资源,引发与英国本土以经验为特色的文化马克思主义的一系列影响深远的论争。早期英国文化研究的"文化论争"不仅偏离了利维斯主义狭隘保守的"文化"观念,将文化的意涵进一步扩大到日常经验,并且重视"文化"作为激进政治载体的抵抗潜能。同样,围绕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结构马克思主义、"经验"与"理论"的思想交锋,既促成了英国文化研究内部的范式转型,也为当下学界重返伯明翰,进而理清文化研究的理论系脉打开了一扇重要的窗口。
邹赞
关键词:P汤普森社会历史学文化马克思主义范式转型
现代性、日常生活与文化研究——陆扬教授访谈
2013年
邹赞(以下简称“邹”):陆教授您好!作为文化研究在中国大陆的积极倡导者和推动者,您在引介西方文化理论和编写文化研究教材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我们先谈谈教材方面的情况。迄今为止,您撰写的以“文化研究”命名的教材有三部,其中两部冠以“文化研究导论”之名,分别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2007年出版的那本导论被教育部推荐为“研究生教学用书”,
陆扬邹赞
关键词:文化研究研究教材倡导者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