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2010BA5008)

作品数:6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邹琳张鹏辉谭俊杰周晓燕龙娟更多>>
相关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重庆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儿童
  • 4篇细胞
  • 4篇白血
  • 4篇白血病
  • 3篇单个核细胞
  • 3篇急性
  • 3篇核细胞
  • 3篇儿童急性
  • 2篇端粒
  • 2篇端粒酶
  • 2篇增殖
  • 2篇增殖能力
  • 2篇小鼠
  • 2篇小鼠体内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淋巴细胞白血...
  • 2篇基因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 2篇急性淋巴细胞...

机构

  • 6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作者

  • 6篇邹琳
  • 3篇谭俊杰
  • 3篇张鹏辉
  • 2篇周晓燕
  • 2篇龙娟
  • 1篇祁新坤
  • 1篇秦茹
  • 1篇孙滨
  • 1篇刘慧
  • 1篇李康
  • 1篇舒逸
  • 1篇刘姗
  • 1篇王红旭

传媒

  • 2篇中国生物制品...
  • 1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重庆医科大学...
  • 1篇儿科药学杂志
  • 1篇中国实验动物...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34^+CD38^-群细胞在NOD/SCID与NSG小鼠体内增殖能力的比较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CD34+CD38-细胞群在非肥胖糖尿病(non obese diabetic,NOD)/重症联合免疫缺陷(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t,SCID)小鼠与在NOD/SCID基础上敲除IL-2Rγ链的小鼠(NOD scid gamma,NSG)体内的复制能力。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分选ALL患儿骨髓CD34+CD38-细胞(作为阳性细胞)及其他各群细胞(CD34+CD38+、CD34-CD38-、CD34-CD38+,作为阴性对照细胞),经尾静脉分别注射于NOD/SCID或NSG小鼠体内,104个/只,连续监测小鼠的发病情况并记录小鼠生存时间;进行小鼠外周血白血病细胞计数及外周血、骨髓血涂片检查;将濒死小鼠处死后,取肝、脾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结果 CD34+CD38-细胞注射入小鼠体内后,NOD/SCID小鼠的存活期为56~150 d,NSG小鼠的存活期为13~120 d;NOD/SCID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缓慢升高直至死亡或处死,NSG小鼠外周血白细胞数量从第7天开始升高,至75 d左右达高峰;NOD/SCID小鼠和NSG小鼠分别于注射CD34+CD38-细胞3周和2周后外周血涂片可见白血病细胞,NSG小鼠外周血涂片发现更多的蓝染幼稚细胞;NSG小鼠骨髓涂片中发现更多的圆形、外源整齐、蓝色深染的幼稚细胞;NSG小鼠脾脏组织中有明显的炎细胞团块,且组织疏松,NOD/SCID小鼠脾脏组织中未发现明显的炎细胞团块,且组织相对致密,两种小鼠的肝脏组织中均未发现明显的炎细胞团块和组织结构改变。结论 ALL CD34+C38-细胞在NOD/SCID小鼠及NSG小鼠体内均能增殖复制出白血病,NSG小鼠复制白血病的时间更短,恶性程度更高,且白血病的复制过程更接近人类白血病的病理过程。本实验为白血病发病机理的研究和临床用药的评价提供了更好的载体。
刘姗周晓燕周晓燕舒逸秦茹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NODSCID小鼠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β-arrestin1表达升高的临床意义
2011年
目的探讨β-arrestin1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155例初发ALL患儿的骨髓样本(ALL组),分离单个核细胞,以51例非恶性血液疾病患者作为对照(Ctrl组),将ALL患者分成高危、中危和标危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β-arrestin1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和免疫荧光法检测β-arrestin1蛋白表达的变化。用Spearman统计分析β-arrestin1表达与ALL患者临床和生物学特点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ALL组β-arrestin1 mRNA和蛋白表达均高于Ctrl组(P值均<0.01)。高危组和中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标危组,且高危组β-arrestin1 mRNA表达高于中危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β-arrestin1表达与外周血白细胞数(r=0.458,P=0.002)和危险分级(r=0.344,P=0.022)正相关。结论儿童ALL患者骨髓β-arrestin1表达水平与患者的危险分级密切相关,对ALL诊断、治疗策略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刘慧龙娟谭俊杰孙滨张鹏辉邹琳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单个核细胞
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在儿童白血病中的意义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甲基化及甲基化位点与儿童白血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收集儿童白血病患者173例(Leu组),根据白血病亚型不同分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94例、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cute myelocytic leukemia,AML)5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granulocytic leukemia,CML)19例及复发难治的白血病(acute leukemia,AL)8例(ALL 5例,AML 3例),以非恶性血液病(NL组)42例作为对照。分离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提取基因组DNA,经甲基化修饰试剂盒修饰后,采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ethylation specific-PCR,MS-PCR)法分别检测Leu组、NL组患者外周血标本单个核细胞中hTERT基因启动子区两个CpG岛不同位点甲基化情况,并分析其与儿童白血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结果 hTER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在NL组呈完全非甲基化,在复发难治的白血病组呈甲基化状态。NL组外周血中hTERT基因启动子区2号CpG岛(-2016~-1532和-1415~-1151)呈完全非甲基化状态,而Leu组呈甲基化状态,且甲基化更易发生在1号和2号(-2016~-1532)位点,但hTERT基因启动子区1号CpG岛甲基化在NL组和Leu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TERT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与患者年龄、外周血白细胞数、免疫分型、细胞遗传标志及危险分级相关(P<0.05),与患者性别、融合基因无关(P>0.05)。结论儿童白血病患者hTERT基因启动子区CpG岛易发生甲基化,与甲基化位点分布相关,对儿童白血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李康祁新坤张鹏辉邹琳
关键词: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启动子CPG岛甲基化白血病儿童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CD34~+CD38^-细胞在NOD/SCID小鼠体内的自我更新与增殖能力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索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CD34+CD38-细胞移植到NOD/SCID小鼠体内建立白血病的可行性、自我更新与增殖潜能。方法分选并鉴定ALL患者骨髓CD34+CD38-细胞及对照CD34-CD38+细胞后,经尾静脉分别注射104个细胞于亚致死剂量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体内,连续监测小鼠状态以及外周血血象改变,对濒死或死亡小鼠进行骨髓检查、肝脾病理学检查。结果接种从ALL患者分选的CD34+CD38-细胞到NOD/SCID小鼠体内后4周,小鼠外周血白细胞上升,到8周左右达高峰,约15×109~20×109/L,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明显增多。骨髓象显示以原始及幼稚淋巴细胞增生为主,约为40%,且肝脾组织也有白细胞浸润,明显高于接种了对照组CD34-CD38+细胞的NOD/SCID小鼠。结论 ALL患者CD34+CD38-细胞可以成功移植NOD/SCID小鼠,在小鼠体内增殖形成白血病,说明该群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增殖的潜能,可作为探索白血病起始细胞研究的重要载体。
周晓燕龙娟谭俊杰邹琳
关键词:单个核细胞自我更新
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多药耐药相关基因含量监测在儿童恶性肿瘤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建立检测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相关基因荧光定量RT-PCR方法,并动态监测肿瘤患者外周血MDR相关基因(MDR1、MRP1和LRP)含量,探讨是否根据这些基因含量来指导肿瘤化疗。方法:利用Taq-Man探针方法,建立检测MDR相关基因的荧光定量RT-PCR方法。以健康对照组50例,肿瘤(含淋巴瘤、神经母细胞瘤、卵黄囊瘤等)组262例,化疗不同时期抽取患者外周血950份,提取RNA,检测单个核细胞内MDR相关基因(MDR1、MRP1和LRP)含量,分析这些基因的含量与肿瘤化疗方案的关系。结果:成功建立以Taq-Man探针为基础的MDR相关基因荧光定量RT-PCR方法。①与健康对照组相比,肿瘤组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PBMC)MDR1基因起始含量较高,尤以神经母细胞瘤和卵黄囊瘤为甚,这2类肿瘤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原发耐药性。②对同一肿瘤患者,化疗后PBMC MDR1含量随化疗疗程增加而逐渐增高,以神经母细胞瘤和卵黄囊瘤最为敏感。结论:MDR1、MRP1和LRP含量与肿瘤的化疗方案密切相关,PBMC和肿瘤组织中MDR1的表达与化疗疗效呈显著负相关。检测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含量能够动态监测肿瘤患者的MDR,利用荧光定量RT-PCR方法动态监测肿瘤患者化疗前后外周血MDR相关基因(MDR1、MRP1和LRP)的含量,对化疗疗效监测及预后判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可以用来指导相关基因底物的肿瘤药物化疗。
谭俊杰张鹏辉邹琳
关键词:多药耐药外周血荧光定量RT-PCR儿童肿瘤
端粒-端粒酶在儿童急性白血病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2012年
20世纪30年代,Hermann J.Muller和Barbara McClintock就提出端粒是位于染色体末端的一种帽状保护性结构。端粒缺失可导致染色体不稳定性增加、染色体端端融合甚至细胞死亡。1970年,James D.Watson发现DNA复制过程中,DNA依赖的DNA酶不能完全复制线性染色体的5’末端,端粒长度随细胞分裂而缩短。1978年,
王红旭邹琳
关键词:端粒-端粒酶儿童急性白血病染色体不稳定性诊治DNA酶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