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271315)

作品数:12 被引量:36H指数:4
相关作者:何旭英李西锋段传志张炘李辉更多>>
相关机构:南方医科大学浙江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栓塞
  • 5篇动脉
  • 5篇动脉瘤
  • 4篇血管
  • 4篇栓塞治疗
  • 4篇夹层动脉瘤
  • 3篇弹簧圈
  • 3篇颅内
  • 3篇夹层
  • 3篇复发
  • 3篇出血
  • 2篇导管
  • 2篇动静脉
  • 2篇动静脉畸形
  • 2篇血管内栓塞
  • 2篇塑形
  • 2篇微导管
  • 2篇颅内动脉
  • 2篇颅内动脉瘤
  • 2篇介入

机构

  • 13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浙江省中西医...

作者

  • 12篇段传志
  • 12篇李西锋
  • 12篇何旭英
  • 11篇张炘
  • 9篇李辉
  • 5篇刘彦超
  • 4篇朱国辉
  • 4篇王泽群
  • 3篇赖凌峰
  • 2篇顾大群
  • 2篇李维
  • 2篇刘文超
  • 2篇李然
  • 1篇汪求精
  • 1篇张忻
  • 1篇苏世星
  • 1篇李铁林
  • 1篇尹剑
  • 1篇陈敏

传媒

  • 6篇中华神经医学...
  • 4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微侵袭神...

年份

  • 2篇2018
  • 4篇2016
  • 4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1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总结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至2014年1月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采用血管内治疗的8例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Hunt—Hess分级Ⅰ级3例,Ⅱ级4例,Ⅲ级1例;动脉瘤位于P1段1例,P2段5例,P3段2例;动脉瘤直径4~10mm。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栓塞术5例,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3例。结果术后造影显示动脉瘤均为致密栓塞。除1例出现左侧肢体肌力下降外,其余患者均无手术相关的并发症。8例患者均获得6—12个月随访,其中7例未见动脉瘤复发;1例初次治疗后动脉瘤复发的患者,再次行载瘤动脉及动脉瘤闭塞治疗后6个月,DSA提示载瘤动脉再通,再次置入2枚弹簧圈闭塞载瘤动脉,6个月后动脉瘤再次复发。1年后改良的Rankin量表评Yto分7例,1分1例。结论血管内治疗大脑后夹层动脉瘤安全,短期疗效较好。
李辉段传志李西锋何旭英张炘方钦锐王泽群
关键词:大脑后动脉动脉瘤夹层
血管内介入治疗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探讨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诊疗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复发性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病人的临床资料。第1次复发采用动脉瘤及载瘤动脉闭塞术,第2次复发采用弹簧圈栓塞。结果随访半年,复查DSA示瘤体再次少量造影剂充盈,病人放弃治疗。结论血管内介入是大脑后动脉远端夹层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方法,弹簧圈栓塞治疗复发动脉瘤的效果需进一步探讨。
李辉段传志何旭英李西锋张炘刘彦超
关键词:颅内动脉瘤大脑后动脉夹层动脉瘤血管外科手术
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 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及影响其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 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4年1月行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椎基底夹层动脉瘤68例,其中行双支架或三重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27例,行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41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动脉瘤复发的危险因素. 结果 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器械相关并发症,术后即刻部分栓塞31例,完全栓塞37例;预后良好60例,预后不良8例;复发8例,未复发60例.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患者的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采用单一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部分栓塞的比例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动脉瘤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术后动脉瘤即刻栓塞程度是影响椎基底夹层动脉瘤介入治疗后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5,P=0.022). 结论 多重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动脉瘤可以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累及小脑后下动脉、术后部分栓塞的椎基底夹层动脉瘤较易复发.
李辉段传志李西锋何旭英张炘朱国辉方钦锐王泽群
关键词:再出血复发
Jasper 弹簧圈相对于不同品牌微导管末端塑形前后最佳解脱位置的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目前,Jasper弹簧圈是国内技术相对较为成熟的一款自主研发的产品,并日具有与国外同类成熟产品相同的临床安全性和有效性。与Jasper弹簧圈相配套的临床上常用的微导管主要有Prowler 14、Enehelon 10及SL 10等。研究表明如果弹簧圈显影点的近端与微导管近端趾影点的远端成倒-T解脱,
刘彦超段传志李西锋张炘何旭英李辉朱国辉
关键词:弹簧圈微导管脱位塑形有效性
支架辅助弹簧圈治疗未破裂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分析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探讨支架辅助栓塞技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9例支架辅助栓塞术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后。所有患者按治疗方式分为两组:单一支架结合弹簧圈治疗31例(单一支架组),双支架结合弹簧圈辅助栓塞28例(多重支架组),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动脉瘤栓塞程度、预后改良Rankin评分(mRS)、动脉瘤复发率。结果:56例患者预后良好(mRS 0~1分),两组预后 mRS 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24),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即刻栓塞率明显高于单一支架组(75.0% vs.41.9%, P =0.010),且多重支架组动脉瘤复发率低于单一支架组(0% vs.19.4%,P =0.043)。结论:支架辅助栓塞治疗未破裂的椎动脉夹层动脉瘤疗效确切,并发症少,多重支架结合弹簧圈技术可明显提高动脉瘤的栓塞程度,降低动脉瘤的复发率,其疗效还需大宗病例进一步验证。
李辉李西锋何旭英段传志张炘刘彦超朱国辉
关键词:复发
新西兰兔脊髓血供来源的解剖学研究
2016年
目的观察新西兰兔脊髓各节段血供的来源和分布特点。方法选择10只成年新西兰兔,麻醉置死后打开胸腔,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后从升主动脉灌注入红色乳胶,泡人10%甲醛溶液固定后,逐步去除颈、胸、腰段的椎骨,暴露脊髓供血动脉,进行解剖学研究。结果新西兰兔的颈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椎动脉和小脑后下动脉;胸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肋间最上动脉、肋间动脉和肋下动脉;腰段脊髓血供主要来源于腰动脉、骶正中动脉;骶尾段神经根丝主要由髂内动脉和骶正中动脉供血。供应脊髓的前根髓动脉左、右两侧呈不对称分布,颈、腰段以右侧多见,胸段以左侧多见,且腰根髓大动脉常位于左侧;脊髓后根髓动脉左、右两侧分布对称,且颈、腰段血供较胸段丰富。结论新西兰兔的脊髓血供与人类脊髓血供存在差异,在选用新西兰兔制作脊髓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时应考虑到上述解剖变异因素对模型的影响。
刘文超段传志何旭英李西锋张炘赖凌峰陈敏柯勋昌
关键词:脊髓动脉
脑干动静脉畸形的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1
2016年
目的分析和总结介入栓塞治疗脑干部位动静脉畸形的疗效。方法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0年4月至2015年3月收治17例脑干部位动静脉畸形患者,其中Spetzler-Martin分级Ⅰ级5例,Ⅱ级7例,Ⅲ级3例,Ⅳ级2例;单纯行介入栓塞治疗8例,介入栓塞结合伽玛刀放射治疗9例。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资料和疗效。结果单纯行介入栓塞治疗的8例患者术后全脑血管造影显示1例畸形团完全消失,残余畸形团减少2/3以上5例,减少1/3~2/32例;介入栓塞结合放射治疗的9例患者中6例畸形团完全消失,残余畸形团减少2/3以上1例,减少1/3~2/3者2例。15例患者术后2月~3年返院复查显示,2例患者偶述头痛;5例患者发现神经功能障碍,较治疗前临床症状加重;8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未留有任何神经系统阳性体征。结论根据脑干动静脉畸形的血管影像学特点,采取介入栓塞为主、放射治疗为辅的治疗策略,仍能取得较为良好的临床效果。
王泽群李西锋何旭英张炘方钦锐朱国辉李维李辉段传志
关键词:脑干脑动静脉畸形介入栓塞治疗
磷酸酶2A/锌指蛋白36在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早期脑损伤中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研究
目的:神经炎症和神经元凋亡是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ubarachnoid hemorrhage,SAH)后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因素,探索有效的抗炎症和抗凋亡方案是必要的。本研究拟通过检测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锌指蛋白36...
尹剑
关键词:继发性脑损伤抗炎症反应
球囊栓塞治疗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后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情况及恢复时间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由外伤引起的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经球囊栓塞治疗后,影响动眼神经功能恢复时间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神经外科自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98例经血管内球囊栓塞治疗的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TCCF)后动眼神经麻痹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性别、年龄、瘘口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眼突位置、球囊使用数量、颈内动脉状态及术前动眼神经出现麻痹症状到治疗时间为研究因素,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非参数检验等方法对影响动眼神经麻痹预后时间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6月(3-95月),90例(91.8%)患者1次成功栓塞,8例(8.2%)患者于第一次栓塞后4周内球囊泄露复发,经再次栓塞后达到完全治愈。94例患者在闭塞瘘口的同时保留颈内动脉,颈内动脉保留率为95.9%。所有患者动眼神经麻痹症状均得到完全恢复,无并发症及死亡。海绵窦瘘位置,术前动眼神经麻痹程度。球囊使用数量,不同的患者术后动眼神经麻痹恢复时间亦不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球囊栓塞治疗TCCF所致的动眼神经麻痹,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刘彦超段传志李西锋张炘何旭英顾大群李辉汪求精李铁林
关键词:外伤性颈动脉海绵窦瘘动眼神经麻痹血管内栓塞
蒸汽塑形对微导管末端长度变化影响的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临床常用的Prowler14(P14)、Enchelon 10(E10)和sL103种微导管在蒸汽塑形前后其末端长度的变化,为临床上判断弹簧圈的最佳解脱位置提供参考。方法将Jasper弹簧圈(1D、2D和3D)分别推人P14、E10和SL10450塑形、单弯塑形和双弯塑形前后的三种微导管中,当Jasper弹簧圈的显影点推出微导管近端显影点远端1mln时,测量微导管末端到弹簧圈解脱区近端推送导丝的长度变化。结果3种微导管分别在3种不同角度塑形前后,微导管末端到弹簧圈解脱区近端推送导丝的长度变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种微导管在塑形后其末段长度均缩短,且微导管末端采用双弯塑形时,其末端平均缩短长度大于单弯塑形和450塑形时的长度,其中45。塑形时其末端缩短长度最小。结论蒸气塑形会引起微导管末端长度变短。在一定范围内,末端塑形弯曲度越大,微导管末端缩短越明显。
刘彦超李西锋段传志张炘何旭英顾大群李辉苏世星赖凌峰
关键词:微导管塑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