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1106b0105063)

作品数:14 被引量:148H指数:8
相关作者:闵凡飞彭陈亮陈军刘令云李宏亮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理工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矿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理学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1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3篇矿业工程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天文地球
  • 1篇理学

主题

  • 8篇煤泥
  • 7篇泥水
  • 7篇煤泥水
  • 3篇泥化
  • 3篇铵盐
  • 3篇季铵
  • 3篇季铵盐
  • 3篇高岭石
  • 3篇沉降
  • 2篇电动特性
  • 2篇疏水
  • 2篇疏水改性
  • 2篇微细
  • 2篇微细粒
  • 2篇细粒
  • 2篇矿物
  • 2篇改性
  • 2篇PH值
  • 1篇电化学
  • 1篇电解质溶液

机构

  • 14篇安徽理工大学
  • 2篇武汉理工大学

作者

  • 14篇闵凡飞
  • 7篇彭陈亮
  • 4篇陈军
  • 4篇刘令云
  • 3篇李宏亮
  • 3篇刘春福
  • 3篇陈帅
  • 2篇杜佳
  • 2篇陆芳琴
  • 2篇张明旭
  • 2篇赵晴
  • 2篇高丽娜
  • 2篇宋少先
  • 2篇陈晨
  • 1篇朱金波
  • 1篇段于雷
  • 1篇朱宏政
  • 1篇王辉
  • 1篇王萌萌
  • 1篇王雷

传媒

  • 4篇中国矿业大学...
  • 3篇煤炭学报
  • 2篇矿物学报
  • 1篇中国煤炭
  • 1篇煤炭技术
  • 1篇洁净煤技术
  • 1篇选煤技术
  • 1篇矿产综合利用

年份

  • 1篇2019
  • 1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不同Ca^(2+)浓度及pH值溶液中高岭石颗粒表面Zeta电位模拟被引量:12
2013年
高岭石颗粒因表面荷电稳定分散在煤泥水中难以沉降,水溶液中Ca2+浓度及pH值对高岭石颗粒表面Zeta电位影响较大.基于高岭石不同断面的不同荷电机理,选择高岭石不同断面的晶胞数为权重,得到了颗粒表面总Zeta电位模型,并进行了模拟计算,利用拟合对该模型进行校正.采用电泳法测定了不同Ca2+浓度及不同pH值下高岭石颗粒的Zeta电位,并与模拟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当溶液中Ca2+浓度大于等于25mg/L时,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高岭石表面的Zeta电位,最大偏差为1.368mV;当溶液中Ca2+浓度小于25mg/L的溶液中,由于Helm-holtz内层负电荷吸附量变化,预测精度降低.当溶液中pH值小于等于9时,模型能够有效的预测高岭石表面的Zeta电位,模型的最大偏差为1.368mV;当溶液中pH值大于等于9时,由于Ca2+的羟基络合吸附量增大,预测精度降低.
李宏亮闵凡飞彭陈亮
关键词:高岭石ZETA电位PH值
高泥化煤泥水的疏水聚团沉降试验研究被引量:41
2014年
为探寻煤泥水聚团沉降新技术,以季铵盐类药剂为表面活性剂开展了高泥化煤泥水疏水聚团沉降试验研究,考察了药剂用量、动能输入、p H值等因素对高泥化煤泥水疏水聚团沉降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季铵盐能够改善颗粒表面疏水性,降低颗粒表面电负性,提高煤泥颗粒疏水聚团效果,季铵盐烷基链越长,药剂用量越大,对煤泥颗粒的聚团效果越强;高矿浆浓度煤泥水有利于煤泥颗粒形成疏水聚团;合适的动能输入能增强疏水聚团效果;随着p H值(p H=4-12)增大,沉降速度增大,但上清液透光率有所减小。当煤泥水质量浓度为26 g/L,采用p H=8.6、药剂1831用量3 000 g/t、搅拌强度750 r/min及搅拌时间10 min时煤泥水沉降效果较好,沉降速度达0.83 cm/min,透光率达78.6%。
陈军闵凡飞刘令云彭陈亮孙迎林杜佳
关键词:煤泥水季铵盐
选煤厂浮选入料脱泥池设计与应用研究被引量:8
2013年
预先脱除浮选入料中的高灰细泥可以有效改善煤泥浮选效果,降低药剂消耗。通过对浮选入料性质的分析,设计了浮选入料脱泥池,通过Fluent软件对浮选入料脱泥池内流场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研究表明,通过对浮选入料脱泥池内煤浆上升速度的控制,能够实现任意粒度分级,但同时池内存在漩涡。潘一矿选煤厂应用浮选入料脱泥池后的生产数据检测表明,随着上升煤浆速度的逐渐增大,溢流中<0.030 mm粒级的产率逐渐减小,脱泥率逐渐增大,降灰率也逐渐增大,溢流中<0.030 mm粒级的含量最高达96.75%,脱泥率最高达36.67%,降灰率最高达11.09%。这与模拟计算结果相符合,漩涡使部分煤粒形成死循环,影响了脱泥效果。
朱宏政朱金波闵凡飞庾朝富吴大为段于雷王萌萌
关键词:浮选流场流态
微细高岭石颗粒在惰性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化和去质子化作用被引量:5
2013年
为掌握微细高岭石颗粒在惰性电解质溶液中的质子化/去质子化过程对其电动特性的影响规律,通过ZetaProbe分析仪测定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高岭石颗粒表面ζ电位,用Gouy-Chapman理论和Nernst方程对高岭石颗粒在不同溶液环境中的质子化/去质子化作用进行理论分析。结果表明:两种不同浓度NaCl溶液中,高岭石颗粒表面ζ电位与pH的关系为:在溶液pH值为4.0和7.5附近产生一个非IEP的交点;当NaCl的浓度由0.001 mol/L增加到0.010 mol/L时,高岭石的IEP从pH=3.3降低到3.0,当NaCl的浓度≥0.100 mol/L时,高岭石颗粒在整个pH范围内均荷负电荷;在pHIEP7.5时,高岭石颗粒表面ζ电位与NaCl浓度成正比。NaCl溶液中电解质离子在溶液pHpHPZNPC时对HD面的去质子化反应的促进作用是微细高岭石颗粒在NaCl溶液的电动特性的主要成因。
刘令云闵凡飞张明旭宋少先陆芳琴
关键词:高岭石质子化电动特性Ζ电位
疏水改性对微细石英颗粒过滤脱水特性的影响规律被引量:2
2019年
为掌握微细石英颗粒对煤泥脱水的影响规律,进行了常规药剂和疏水改性药剂对微细粒石英过滤脱水特性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和十二烷基三甲基溴化铵(DTAB)对石英脱水助滤效果明显,配制浓度为100 g/L的石英溶液,分别加入60 g/t DTAB和SDBS,DTAB组滤饼水分较低,滤饼水分26.62%,与空白试验组(水分33.24%)相比降低6.62%。
黄缓缓闵凡飞
关键词:石英疏水改性
煤泥水中高岭土颗粒表面荷电特性研究被引量:36
2013年
煤泥水中高岭土颗粒表面电负性是其难以沉降的主要原因.采用电泳法研究了pH值、搅拌强度、浸泡时间、阳离子浓度与种类对高岭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的影响规律及不同矿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结果表明,搅拌使高岭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增大;Zeta电位随pH值增大和浸泡时间的延长先减小后增大,在pH值约为8及浸泡2d时均达到最小值;不同阳离子改变高岭土颗粒表面Zeta电位能力顺序为Al 3+>Ca2+>Mg2+>Na+;不同矿物颗粒间因互凝作用会增大颗粒表面的Zeta电位;FTIR分析表明,悬浮液中离子在高岭土颗粒表面的吸附及表面Si-O,Al-O及Al-OH基团的变化是其颗粒表面Zeta电位变化的内在原因.
闵凡飞赵晴李宏亮彭陈亮
关键词:高岭土PH值浸泡时间电泳
微细粒矿物疏水聚团的研究现状及进展被引量:21
2014年
随着矿山开采矿石嵌布粒度的日益变细,微细粒矿物的分选已经成为目前矿物分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选择性疏水聚团能够有效处理微细粒矿物,是目前分选微细粒矿物最有效的途径之一。介绍了微细粒矿物的分选特性及疏水聚团的形成机理,分析了剪切絮凝浮选、载体浮选、油团聚分选、乳化浮选、两液分离等主要疏水聚团分选工艺的研究现状及疏水聚团的主要影响因素。展望了疏水聚团研究在煤泥水微细粒聚团沉降方面的应用前景。
陈军闵凡飞王辉
关键词:微细粒矿物影响因素煤泥水
电凝聚法在煤泥水沉降中的应用现状被引量:4
2014年
在分析电凝聚法工作原理的基础上,阐述了电凝聚法在煤泥水沉降中的应用现状,指出缺乏对反应场电化学性质的深入研究和反应器的现场实用性差是阻碍电凝聚法在煤泥水沉降中应用的主要原因,指出应借鉴电凝聚法在水处理方面的先进理论、技术等,并将其应用到煤泥水沉降中。最后提出还需从加大基础研究力度,形成完善的理论体系;结合选煤厂实际情况,研发合适的电凝聚设备;评估电凝聚法的技术、经济可行性等方面对电凝聚法在煤泥水沉降中的应用进行深入研究。
陈帅闵凡飞刘令云杜佳刘春福陈晨
关键词:电凝聚水处理煤泥水沉降电化学
煤泥水中微细粒在季铵盐作用下的疏水聚团特性被引量:15
2015年
结合高泥化煤泥水特性,通过聚团形态观测、Zeta电位测试、吸附量测试及红外光谱测试,研究了季铵盐作用下微细煤泥颗粒的疏水聚团特性.结果表明:季铵盐能降低煤泥颗粒表面电负性,促进煤泥颗粒形成疏水聚团;随着季铵盐烷基链长度及药剂用量的增加,季铵盐对煤泥颗粒的聚团效果增强,且在煤泥颗粒表面的吸附量增大,当药剂用量达到约7 000g/t时,吸附量趋于平衡;弱碱性条件有利于季铵盐在煤泥颗粒表面的吸附;"吸附电中和"及疏水作用是煤泥颗粒在季铵盐作用下形成疏水聚团的主要原因.当煤泥水浓度为30g/L,pH=8.7,季铵盐(1831)用量为4 000g/t时,煤泥疏水聚团效果较好,聚团尺寸较大,直径约1.5mm.
陈军闵凡飞彭陈亮刘春福陈帅陈晨
关键词:煤泥水微细粒季铵盐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研究现状及进展综述被引量:32
2012年
微细矿物颗粒表面水化膜对其在水溶液中的分散与聚团具有重要影响。本文主要介绍了水化膜的形成机理及其对溶液中微细矿物颗粒分散与聚团的影响。并且分析了水化膜厚度及强度测量、水化作用力以及水化膜破解的研究现状。最后展望了水化膜研究在煤泥水微细颗粒聚团沉降方面的应用前景。
彭陈亮闵凡飞赵晴李宏亮
关键词:煤泥水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