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072096)
- 作品数:3 被引量:3H指数:1
- 相关作者:成子强王玥于琳琳姜艳萍王桂花更多>>
- 相关机构:山东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东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 ALV-J诱发鸡成红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病例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2010—2011年检测3批病例,分别来自泰安新泰的110日龄麻鸡、济宁泗水的90日龄麻鸡和济南20日龄蛋雏鸡。病鸡均表现消瘦、精神萎靡、嗜睡、鸡冠稍苍白或发绀等,死亡率分别为20%、12%和18%。剖检,3批病鸡均可见肝脏、脾脏及肾脏严重肿大,胸腺、肌肉、腺胃等组织器官出血。新泰病鸡肝脏和肺脏表面有明显的白色肿瘤结节。血液涂片与骨髓涂片观察发现大量红细胞转变为体积较大,胞质丰富蓝染,胞核大呈圆形、核内有很纤细的染色质、核周围有空泡的成红细胞,以晚幼成红细胞为主;组织学检查发现,在所有组织脏器血管及间质内均可观察到大量聚集的与血涂片中形态相一致的成红细胞,并且可观察到核分裂相,但未见淋巴细胞聚集。通过血液学和组织学观察不仅排除马立克氏病和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而且排除中毒及代谢性疾病的可能。以肝脏组织DNA为模板,在3批病鸡中利用PCR检测均扩增出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J)gp85基因924bp的特异性片段,而A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A)、B亚群禽白血病病毒(ALV-B)阴性。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结果表明,发病鸡肺脏和脾脏等含血量丰富的组织内发现组织细胞及成红细胞胞质呈ALV-J抗原阳性。根据以上检测结果确定此3批患有成红细胞白血病病鸡均由ALV-J感染引起。ALV-J引起单纯鸡成红细胞白血病在国内为首次发现。ALV-J在我国鸡群中的多潜能致瘤机制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 姜艳萍王玥于琳琳蔡黎明王真真徐晴晴王桂花成子强
- 混养乌鸡和麻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感染及变异分析
- 2014年
- 2011年6月4日,山东淄博某鸡场送检病例,该养殖场养殖规模8万羽,主要品种为乌鸡、麻鸡和海兰褐。乌鸡和麻鸡饲养在同一鸡舍,各4000只。患病乌鸡与麻鸡在360日龄时,表现为消瘦、嗜睡、鸡冠稍苍白,死亡率达10%左右,另一鸡舍的海兰褐鸡并无发病状况。通过大体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病变、血涂片观察血象,并利用PCR技术鉴定病鸡病毒感染情况,分离病毒,对其进行测序,分析病毒与参考毒株的同源性及变异情况。大体剖检可见肝、肾肿大,胸肌出现纤维肉瘤,肠管萎缩液化,胰出现黄豆大小的肿瘤结节;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乌鸡肝出现髓细胞瘤,腿部形成动脉血管瘤,肠管及胰腺间出现髓细胞瘤及血管瘤等,麻鸡肝出现成红细胞瘤,肺出现海绵状血管瘤。血涂片观察发现,血液中出现髓细胞样瘤细胞,中性粒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明显升高。病原学检测发现,ALV p27抗原和抗体检测均为阳性,PCR技术鉴定2种鸡均为ALV-J感染。分别从乌鸡和麻鸡中分离出1株和2株病毒,与各参考毒株比较显示,gp85区氨基酸的相似性为82.3%~91.1%,基因变异性较大,说明混养鸡群感染ALV-J后,不同宿主交叉感染,可能会促使ALV-J进化。
- 魏戎蓉蔡黎明申艳玮王言明成子强
- 关键词:乌鸡麻鸡同源性分析
-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自然感染商品蛋鸡致瘤性新特征被引量:1
- 2012年
- 2009年8月,山东省邹城市某海兰褐蛋鸡群,160日龄发病,死亡率为7%。患鸡经大体剖检、病理组织学、PCR和免疫组织化学等检测,确诊为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感染。病理组织学检测发现,病鸡单独患血管瘤,或髓细胞瘤和纤维肉瘤多发性出现,由ALV-J自然感染引起同一鸡体出现髓细胞瘤和纤维肉瘤尚属国内外首次报道。肝脏研磨接种DF-1细胞培养7d后传3代,细胞无病变,ELISA检测感染细胞上清ALV p27抗原阳性,进一步确诊此鸡群为ALV感染。对病变严重的鸡进行病毒分离及ALV-J gp85基因同源性比较显示与原型株HPRS-103的同源性最高,达94.1%。本研究丰富了ALV-J感染的临床诊断依据,并为ALV-J在我国蛋鸡群中多潜能致瘤机制的研究提供了科学基础。
- 于琳琳姜艳萍王玥陈洪博王峰王晓伟王桂花成子强
- 关键词:纤维肉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