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569)

作品数:11 被引量:85H指数:5
相关作者:谢青王晖赵钢德郭斯敏蔡伟更多>>
相关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6篇乙型
  • 6篇衰竭
  • 5篇功能衰竭
  • 5篇肝功
  • 5篇肝功能
  • 5篇肝功能衰竭
  • 4篇乙型肝炎
  • 4篇慢加急性肝衰...
  • 4篇急性肝
  • 4篇急性肝衰
  • 4篇急性肝衰竭
  • 4篇干扰素
  • 4篇肝衰
  • 4篇肝衰竭
  • 4篇肝炎
  • 4篇白细胞介素
  • 3篇阳性
  • 3篇细胞
  • 3篇聚乙二醇
  • 3篇聚乙二醇干扰...

机构

  • 10篇上海交通大学...
  • 3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山西医科大学...

作者

  • 11篇谢青
  • 8篇王晖
  • 7篇赵钢德
  • 6篇郭斯敏
  • 6篇蔡伟
  • 5篇周惠娟
  • 4篇郭清
  • 4篇汤伟亮
  • 4篇刘昱含
  • 4篇项晓刚
  • 4篇莫瑞东
  • 3篇赖荣陶
  • 3篇王芃
  • 3篇韩艳
  • 2篇陈璐
  • 2篇俞红
  • 2篇庄焱
  • 2篇杨菁
  • 2篇李海
  • 1篇周慧娟

传媒

  • 5篇中华传染病杂...
  • 4篇肝脏
  • 2篇中华肝脏病杂...

年份

  • 1篇2017
  • 3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白细胞介素-22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患者血浆l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IL-22在慢加急性肝功能衰竭(ACLF)患者血浆中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前瞻性收集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ACLF患者79例和健康志愿者24名。ELISA法检测患者入院时和入院28d的血浆IL-22水平,在住院第28天评估病情,患者随访至入院后5个月。根据预后分析血浆IL-22水平在ACLF病程中的动态变化并评价其预后价值。两组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ACLF患者血浆IL-22基线水平为(32.9士17.8)pg/mL,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的(15.1±8.5)pg/mL(t=4.724,P〈0.01)。未存活组血浆IL-22基线水平为(35.2±20.2)pg/mL,明显高于存活组的34,P=0.(30.9±10.2)pg/mL(t=2.202,P=0.031),且至第28天时仍维持在高水平的(36.8±18.2)pg/mL(t=0.3739);而存活组则降至(26.2±6.6)pg/mL(t=2.063,P=0.044)。终末期肝病模型(MELD)评分〉26分患者血浆IL-22水平为(40.1±6.8)pg/mL,高于≤20分患者的(29.2±1.4)pg/mL(t=2.131,P=0.040)。随访至5个月,IL-22≥30.5pg/mL组患者的生存时间较IL-22〈30.5pg/mL组明显下降(58d比111d,x2=3.997,P=0.046)。结论IL-22在ACLF患者血浆中表达明显升高,且其水平与患者预后和疾病转归相关,提示血浆IL-22水平有望作为判断ACLF患者预后和疾病转归的预测因子。
莫瑞东王芃项晓刚赖荣陶刘昱含韩艳蔡伟王晖郭清俞红谢青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22乙型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
多重“打击”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被引量:13
2016年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指除外大量饮酒和其他明确损害肝脏的因素所致的以弥漫性肝细胞脂肪变为病理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包括单纯性脂肪肝(simple fatty liver,SFL)、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及其相关的肝硬化和肝细胞癌(Hepatocelluar carcinoma,HCC)。
刘昱含谢青
关键词:单纯性脂肪肝肝细胞脂肪变ALCOHOLIC肝脏脂肪变性NASH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基于聚乙二醇干扰素-α24周应答采用不同治疗方案的疗效及预测因素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通过研究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初治患者接受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IFN-α)24周,根据RGT策略给予不同的治疗方案,分析比较其疗效及预测因素。方法收集87例初治选用足量Peg-IFN-α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4周时根据应答情况接受不同序贯单药或联合治疗,分别为a:有早期应答者继续Peg-IFN-α治疗至48周(n=20);而对于无早期应答者采用3种治疗方案,即b:继续单药Peg-IFN-α治疗至48周(n=17);c:Peg-IFN-α单药延长治疗至96周(n=25);d:在Peg-IFN-α基础上联合恩替卡韦并延长治疗至96周(n=25)。比较分析各组之间的疗效及应答的预测因素。结果治疗结束时,a组较b组,d组较c组HBsAg、HBV DNA下降均有明显增加(P值分别为0.0194、0.041以及0.0008、0.0035)。96周治疗患者(无论单药还是联合)在治疗结束时达到HBsAg≤1000 IU/mL且HBeAg(-)的患者均较b组增加(P=0.0384);治疗结束时d组较c组HBeAg下降增加,对HBeAg消失及血清学转换有一定的作用,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治疗结束后d组较c组DNA转阴率、以及获得HBsAg下降≥2lg IU/mL且HBV DNA转阴的患者都明显增加(P分别为0.0228和0.0237)。结论对于无早期应答患者,延长干扰素疗程并同时加用核苷类药物可以提高HBsAg及HBV DNA载量下降的幅度。基线HBsAg≥1500IU/mL的患者,仍可选择联合核苷类药物并延长的治疗方案。
陈璐周惠娟郭斯敏赵刚德莫瑞东郭清汤伟亮蔡伟王晖谢青
关键词:聚乙二醇干扰素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研究进展被引量:3
2015年
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是近年来日益被关注的以肝功能衰竭为主要表现的一类临床综合征,其特点为起病急骤且预后较差,3月内的短期死亡率高达50%~90%[1],各国对ACLF制订了各种相关定义,目前较为广泛接受的定义是由欧洲肝病学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EASL)提出,
陆小波谢青
关键词:慢加急性肝衰竭肝功能衰竭临床综合征器官衰竭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
白细胞介素-33/ST2轴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中的表达及作用的研究
目的:研究IL-33/ST2轴在乙肝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中的动态表达,并探讨IL-33/ST2轴作为HBV-ACLF患者预后判断的生物标志物或治疗干预新靶点的可能性。  方法:利用ELISA法检测健康对...
姜绍文
关键词:肝功能衰竭生化检验
文献传递
SUMO特异蛋白酶3在非酒精性脂肪肝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目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一种以肝细胞内过量脂质堆积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SUMO(small ubquitin-like modifier...
刘昱含
关键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SUMO脂代谢
文献传递
辅助性T淋巴细胞及其效应分子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疾病加重过程中的变化和作用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 探讨Th1 、Th17和Th22及其效应分子γ干扰素、IL-17和IL-22在CHB活动期及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中的作用.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感染科住院的CHB患者45例,ACLF患者38例,同时收集健康志愿者(HC)26名.采集患者及健康志愿者新鲜全血,体外刺激培养后细胞表面及胞内染色,行流式细胞分析;同时收集受试者血浆,ELISA检测血浆IL-22等细胞因子表达.两组比较采用非配对t检验,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检验.结果 CHB组和ACLF组患者Th1频数分别为18.17%±9.01%和15.49%±9.06%,较健康对照组的22.45%±7.90%明显降低(t值分别为2.017和3.175,P值分别为0.048和0.002).ACLF组Th17频数为2.96%±1.30%,健康对照组为2.04%±0.9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21,P=0.003);同时ACLF组与CHB组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2.875,P=0.005).CHB组和ACLF组患者Th22频数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t值分别为2.128和3.995,P值分别为0.037和0.000).CHB组患者血浆γ干扰素水平为(25.65±10.18) pg/mL,IL-22水平为(24.06±13.11) pg/mL,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的(12.95±6.63) pg/mL和(15.08±8.51) pg/mL(t值分别为5.390和2.961,P值分别为0.000和0.004).ACLF组患者血浆IL-17和IL-22水平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2.654和4.123,P值分别为0.011和0.000).IL-22水平与外周血中Th22频数呈正相关(r=0.549,P=0.012).CHB组Th1频数与A LT、AST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00和-0.384,P值分别为0.045和0.009).ACLF组患者Th22频数与终末期肝病模型评分呈正相关(r=0.345,P=0.034).结论 Th22和IL-22可能在CHB活动期和ACLF中起重要作用,深入研究Th22和IL-22在CHB和ACLF中的作用机制及其与疾病预后转归的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莫瑞东项晓刚王芃赖荣陶赵钢德刘昱含周慧娟郭斯敏韩艳蔡伟王晖谢青
关键词:TH22细胞白细胞介素22肝功能衰竭
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核苷类抗病毒治疗的长期疗效被引量:20
2014年
目的 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通过抗病毒治疗组与非抗病毒治疗对照组的对比,了解核苷(酸)类抗病毒药物对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肝脏功能及远期生存率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05年至2009年住院治疗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进入回顾性研究队列进行疗效和生存分析.并对选用不同抗病毒药物的患者进行分组分析,依据患者MELD评分对患者进行分层.重点关注19例治疗满5年的患者,比较其治疗前后的生物化学及病毒学指标,了解长期抗病毒治疗对患者肝功能及长期生存的改善情况.正态分布数据两组均数比较用t检验,多组均数比较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类数据用x2检验及Fisher精确概率法;用Kaplan-Meier法计算生存率及绘制生存曲线,MELD评分分层后各组间的比较采用Log-rank对数秩检验. 结果 最终入组166例,其中抗病毒治疗组114例,对照组52例.生存分析结果显示,抗病毒治疗组5年累计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74.1%对比34.9%,x 2=25.738,P<0.001).当患者MELD评分<18分时,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生存率(x2=16.034,P<0.001).对病情较重(MELD评分≥18分)的患者,抗病毒治疗组与对照组3个月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3.8%对比58.4%,x2=3.224,P=0.073).19例治疗满5年患者治疗前后ALT、白蛋白、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肌酐及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 0.05);治疗前19例患者的HBV DNA均>103拷贝/ml,治疗后仅1例患者HBV DNA>103拷贝/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 0.05);治疗前后的CTP评分分别为(8.78±1.65)分和(6.00±1.29)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96,P<0.01). 结论 抗病毒治疗可以显著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患者的预后及长期生存率,早期应用患者获益更多.对病情较重并发症较多患者,尽管抗病毒治疗短�
胡沛赵钢德李海高婷李淑婷汤伟亮周惠娟王晖谢青
关键词:肝硬化失代偿抗病毒治疗
长效干扰素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的变化及其与疗效的关系被引量:4
2015年
目的 观察长效干扰素(PEG-IFN α-2a)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过程中外周血浆样树突状细胞(pDC)亚群的变化及其与临床疗效的关系. 方法 41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接受PEG-IFN α-2a(180 μg)每周皮下注射一次,治疗48周;治疗过程中检测肝功能、血清HBV病毒学标志物和HBVDNA,在治疗前及治疗开始后2、12、24、36、48周分别检测外周血pDC数量和功能及Toll样受体(TLR)9的表达水平、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IFN γ水平.对数据进行成组设计t检验、非参数检验、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 结果 应答组与无应答组比较,TLR9平均荧光强度、pDC数量及INF α分泌能力在治疗2周时均明显下降,应答组在12周时TLR9平均荧光强度恢复(66.25±13.10),无应答组仍处于低水平(51.47±16.8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78,P<0.05);12周时应答组pDC数量恢复(5.24±1.61),无应答组为(3.74±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4,P<0.05);12周时应答组IFN α分泌能力明显升高(459.94±200.27) pg/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237.18± 123.57)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42,P<0.05).治疗24周时,应答组血清IFN γ水平明显升高[(67.81±16.64) pg/ml],显著高于无应答组[(43.73± 15.97)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396,P< 0.05);TNFα水平为[(268.94±64.32)pg/ml],也显著高于无应答组[(206.45±78.28) 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2,P<0.05).结论 pDC在PEG-IFNα-2a治疗诱发的早期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抗病毒治疗过程中pDC数量和功能的恢复可能是机体抗病毒治疗应答的重要因素.
贾妮娜林兰意郭斯敏赵钢德汤伟亮谢青
关键词:干扰素类TOLL样受体9
联合聚乙二醇干扰素-α对恩替卡韦经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疗效和预测因素被引量:9
2015年
目的:探讨恩替卡韦(ETV)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得病毒学应答后,加用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的疗效和预测因素。方法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经过 ETV治疗6个月以上获得病毒学应答者84例,分成继续ET V单药治疗组45例和ET V基础上加用Peg‐IFNα联合治疗组39例,分别继续治疗24~48周。检测基线和治疗期间血清HBV DNA载量、HBV血清学标志物、肝功能指标。以 HBsAg下降幅度和 HBsAg≤150 IU/mL为主要疗效评价指标,以 HBeAg清除和HBeAg血清学转换为次要疗效评价指标,同时分析基线HBsAg水平对Peg‐IFN疗效的影响。组间差异采用Fisher检验。结果联合治疗组治疗结束时患者 HBsAg下降幅度明显大于ET V单药组(单药组为0.24 lg IU/mL ,联合治疗组为0.61 lg IU/mL ,P=0.0007),且HBsAg≤150 IU/mL患者的比例也明显多于单药组(单药组为11.1%,联合治疗组为30.8%,P=0.0315)。两组的 HBeAg清除和 HBeAg血清学转换相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基线 HBsAg≤1500 IU/mL的患者,在加用Peg‐IFN治疗结束时 HBsAg≤150 IU/mL、HBeAg清除的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基线HBsAg>1500 IU/mL的患者(HBsAg≤150 IU/mL :66.7%比14.8%, P=0.0024;HBeAg清除:58.3%比22.2%,P=0.0272)。结论联合Peg‐INFα对已经获得病毒学应答的ETV经治患者可以获得更高的 HBsAg下降以及HBsAg≤150 IU/mL的概率,基线HBsAg≤1500 IU/mL患者加用Peg‐IFN能够获得更好的免疫控制。
陈璐郭斯敏庄焱赵钢德周惠娟郭清杨菁蔡伟王晖谢青
关键词:肝炎聚乙二醇干扰素核苷类药物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