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1171507)

作品数:11 被引量:70H指数:5
相关作者:张凤华闫靖华杨海昌王建军庞玮更多>>
相关机构:石河子大学新疆兵团常设技术市场办公室中国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土壤
  • 5篇植被
  • 3篇有机碳
  • 3篇干旱
  • 3篇干旱区
  • 2篇植被多样性
  • 2篇植被恢复
  • 2篇土壤呼吸
  • 2篇土壤呼吸速率
  • 2篇土壤微生物
  • 2篇团聚体
  • 2篇微生物
  • 2篇绿洲
  • 1篇地貌
  • 1篇地形
  • 1篇地形地貌
  • 1篇新疆绿洲
  • 1篇盐生植被
  • 1篇盐渍化
  • 1篇养分

机构

  • 10篇石河子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新疆兵团常设...

作者

  • 9篇张凤华
  • 3篇闫靖华
  • 2篇梁静
  • 2篇程勇翔
  • 2篇庞玮
  • 2篇王江丽
  • 2篇赖先齐
  • 2篇杨海昌
  • 1篇帕尼古丽·阿...
  • 1篇潘旭东
  • 1篇余书超
  • 1篇祁亚琴
  • 1篇刘广明
  • 1篇王静娅
  • 1篇李兵
  • 1篇谭斌
  • 1篇徐猛
  • 1篇王建军
  • 1篇李瑞玺
  • 1篇沈艺

传媒

  • 2篇石河子大学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中国资源综合...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生态农业...
  • 1篇土壤学报
  • 1篇土壤
  • 1篇干旱地区农业...
  • 1篇排灌机械工程...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5
  • 3篇2014
  • 4篇2013
  • 1篇2012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干旱区典型盐生植被群落土壤养分特征被引量:9
2014年
为了探讨不同典型盐生植被群落对土壤养分和盐碱程度的影响,对生长在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扇缘带白刺、绢蒿、花花柴、雾滨藜、梭梭、柽柳6种群落的土壤养分和盐碱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从整体来看,6种植被覆盖类型下的土壤盐碱化均严重,养分呈现富钾缺氮少磷的状况。从土壤剖面来看,除土壤全钾含量变化微弱外,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下降。有机质、速效磷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45.1%与86.3%,而全钾和速效钾变异系数较小,为5.4%和14.6%。从水平方向来看,土壤有机质与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梭梭>柽柳>花花柴>雾滨藜>绢蒿>白刺;土壤全磷、全钾平均含量在各群落之间差异较小;不同植被覆盖下的土壤速效钾含量以雾滨藜和梭梭群落均较高,分别为454mg/kg和405mg/kg,在0-20cm土壤表层,柽柳和雾滨藜群落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含量较高。土壤电导率以花花柴群落最高,为5.14S/m,柽柳最低,为0.88S/m,不同群落随着土层深度增加,pH均呈现增加趋势,但变异系数很低,而土壤电导率变异系数均较大,其中柽柳最高,达74.18%,说明不同土层土壤盐分受群落影响较为明显。研究表明,干旱区梭梭与柽柳群落土壤积聚养分能力较强,而柽柳具有明显降盐效果,花花柴表层土壤有很强聚盐性。相关性分析显示,有机质含量与其他养分含量之间均表现出极显著相关(P<0.01),土壤有机质是引起其他土壤养分性质变化的主要因素。
王静娅张凤华
关键词:土壤养分盐生植被干旱区
中国西北及中亚主要绿洲农区分类被引量:5
2015年
应用生态学原理以水为主线建立绿洲农区树形分类体系,将中国西北及中亚主要绿洲农区采用五级指标分类并进行区划。一级分类指标为水热配合状况,分水热同期型或不同期型;二级指标为水汽主要来源,分西风环流带来水汽型或太平洋季风带来水汽型;三级指标为灌溉水来源,分为"山地-绿洲-荒漠系统"产生河流灌溉型或由"系统"外来河流灌溉型;四级指标为不同河流类型灌溉形成的土壤,分地面河灌溉形成灌淤土型或地下径流(河)井、泉清水灌溉形成灌耕土型;五级指标为地理位置名称及当地的气候带。将分类结果用亿图图示专家软件绘成树形分类图,再用Arc GIS9.3软件制成分类分布图。经分析比较得出:中国西北水热同期型较中亚水热不同期型绿洲农区的光、温、水资源耦合效应更优越。
赖先齐王江丽程勇翔张凤华帕尼古丽·阿汗别克张伟祁亚琴
关键词:绿洲农区生态环境
不同轮作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的影响被引量:15
2014年
选择干旱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长期连作棉田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连作棉田、轮作玉米、轮作大豆、玉米//大豆间作和休闲免耕5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模式对土壤团聚体有明显的影响,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粒径53-250μm为最高,占39%-53%,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呈最低;〉250μm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在不同种植模式间差异显著,表现为大豆轮作〉玉米轮作〉休闲免耕〉棉花连作〉玉米//大豆间作;秋季作物收获后,轮作大豆和玉米//大豆间作模式土壤团粒指数比春季分别减少18.7%和15.6%;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及微生物量碳含量主要集中在〉250μm大团聚体中,而在微团聚体中含量较少;不同模式土壤有机碳含量顺序为大豆轮作〉玉米轮作〉棉花连作〉休闲免耕〉玉米//大豆间作。比较几种种植模式,大豆轮作和玉米轮作有利于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可作为长期连作棉田较为理想的短期轮作倒茬模式。
张凤华王建军
关键词:轮作模式土壤团聚体有机碳长期连作
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与重建模式下生物多样性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以新疆玛纳斯河流域盐渍化弃耕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人工恢复、自然恢复、半人工恢复(围栏封育、围栏补水)4种模式下植被多样性、土壤微生物数量与土壤理化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模式下植物多样性及微生物数量均存在一定差异。其中,人工恢复条件下土壤含水量较高,土壤盐分较低,分别比自然恢复、围栏封育、围栏补水条件下盐分减少了38.6%、54.0%和29.6%。半人工恢复模式下植被丰富度指数及综合多样性指数均高于自然恢复模式,但在围栏封与围栏补水恢复模式间差异不明显。人工恢复方式下微生物数量最多,达119.21万个/g土,自然恢复方式下最低,为35.63万个/g土,半人工恢复中的围栏及围栏补水方式下微生物数量差异明显。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植被多样性呈显著相关,与土壤含水量极显著相关。弃耕地短期恢复过程中通过围栏禁牧即可起到明显效果,但是长期恢复过程中适当补水提高土壤水分将起着关键作用。
梁静张凤华庞玮
关键词:植被多样性土壤微生物干旱区
不同恢复年限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被引量:21
2013年
通过干旱区典型内陆河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田间定位实验,研究了盐渍化弃耕地不同复垦年限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及对团聚体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恢复初期降低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和易氧化有机碳(LOC)的含量,降低幅度小。随着恢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SOC)含量增加,显著提高了土壤MBC和LOC的含量以及土壤水溶性有机碳(WSOC)和土壤热水溶性有机碳(HWSOC)的含量和分配比例,其中恢复1年、5年和10年的土壤HWSOC分别较弃耕地高61.04%、143.5%和152.4%。连续人工种植后SOC和大团聚体(〉0.25mm)含量增加,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增强,其中恢复10年0~5cm、5~10cm土层〉0.25mm团聚体占57.30%和56.50%,团粒指数下降至43.00%。相关分析表明,〉0.25mm水稳性团聚体的含量与土壤有机碳(SOC)和土壤HWSOC达到显著正相关,干旱区盐渍化绿洲农田土壤HWSOC对维持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的贡献明显。
闫靖华张凤华谭斌杨海昌
关键词:活性有机碳团聚体稳定性
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植被多样性及土壤生物学特性被引量:2
2014年
以玛纳斯河流域冲积扇缘定位试验区为研究对象,分析补水恢复处理、人工草地处理和补植处理对盐渍化弃耕地植被多样性与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方式均明显增加了植被多样性、土壤微生物数量及土壤酶活性.人工草地恢复和补水恢复植被多样性分别比原始弃耕地增加25.13%和9.84%,电导率降低49.15%和33.55%,有机质增加99.10%和88.34%,碱解氮增加70.10%和36.57%;人工草地模式土壤脲酶、过氧化氢酶、蔗糖酶、磷酸酶活性分别比弃耕地增加65.18%,47.21%,93.23%和116.03%.土壤微生物数量变化表现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工草地、补水恢复、补植恢复、弃耕地.相关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微生物数量呈正相关,与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呈显著性正相关.研究表明盐渍化弃耕地采用人工种草或灌溉补水措施能够提升地表植被多样性,提高土壤酶活性,显著降低土壤盐分含量并促进土壤养分积累.
李兵梁静张凤华刘广明
关键词:植被多样性土壤生物学特性
基于生态足迹的1990-2010年石河子绿洲动态变化被引量:4
2013年
利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从能值理论角度对石河子绿洲1990-2010年的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计算和动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人均生态足迹从1990年的2.1309hm2增至2010年4.2368hm2,增加了98.83%;人均生态承载力、人均生态足迹赤字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1990年的0.7725hm2增加至2010年的2.7190hm2。说明石河子绿洲目前已超出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生态承载力范围,生态足迹与生态承载力之间的矛盾加剧,现有的发展模式是不可持续的,生态系统处于不安全状态。最后提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关对策。
徐猛沈艺潘旭东
关键词: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
不同恢复方式下盐渍化弃耕地土壤生物学活性的变化被引量:5
2013年
以干旱区新疆玛纳斯河流域冲积扇缘定点定位试验地为研究对象,研究灌溉处理、人工草地处理和补植处理对盐渍化弃耕地土壤微生物量、酶活性及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恢复方式均明显增加了土壤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及土壤酶活性。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分别比原始弃耕地高17.80%、26.38%、5.33%和7.89%、12.75%、21.93%;不同处理土壤微生物数量分别是原始弃耕地的4.72倍、6.04倍和4.56倍;不同处理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别比原始弃耕地高3.4倍、3.2倍和7.7倍,多酚氧化酶活性比原始弃耕地高1.7倍、1.2倍和1.5倍,脲酶活性比原始弃耕地高11.1%、52.3%和37.1%;灌溉处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最高,是原始弃耕地的1.53倍,土壤呼吸速率变化表现为人工草地处理>灌溉处理>补植处理>原始弃耕地,其中,人工草地处理土壤呼吸速率比弃耕地高52.25%。相关分析表明,微生物量碳与微生物C/N和微生物数量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呼吸速率与土壤脲酶、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与土壤微生物量氮呈负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不显著;土壤蔗糖酶与其他3种酶以及微生物量氮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脲酶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多酚氧化酶与过氧化氢酶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P<0.05)。本研究表明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采用灌溉与人工草地处理有利于土壤养分积累,可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土壤质量。
闫靖华庞玮张凤华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微生物量土壤酶活性土壤呼吸速率
新疆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研究
2023年
地貌学科理论对绿洲学科影响深远。按地貌特征对绿洲进行分类,有助于认识不同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形成特点,找出治理之道。按照地貌特征,新疆绿洲可分为4种,即山前倾斜平原绿洲、沙漠内大河两岸型平原绿洲、山谷阶地型绿洲和极干旱盆地坎儿井型绿洲。绿洲地貌特征不同,其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的关键也有所不同。新时代,现代管水和用水方式为各类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创造了条件。绿洲土壤次生盐渍化研究有助于推进新疆重难点区域土壤次生盐渍化治理。
程勇翔张凤华王江丽余书超赖先齐
关键词:地形地貌土壤次生盐渍化
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呼吸速率的变化被引量:6
2013年
对干旱区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及呼吸速率的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盐渍化弃耕地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为人工草地﹥补水﹥补植﹥原始弃耕地,盐渍化弃耕地通过植被恢复后逐步向碳积累的过程转变,呈现碳汇现象,其中,人工草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和有机碳密度分别比弃耕地高出63.45%和65.47%。土壤有机碳与土壤速效养分存在着密切的正相关关系。植被恢复后明显增加了土壤呼吸速率,不同恢复模式下土壤呼吸温度敏感系数Q10的值为人工草地(1.48)﹥补水(1.21)﹥补植(1.15)﹥原始弃耕地(1.13);土壤有机碳与土壤呼吸速率之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温度敏感系数呈正相关关系。
闫靖华张凤华李瑞玺杨海昌
关键词:植被恢复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速率Q10值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