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201003244)

作品数:1 被引量:5H指数:1
相关作者:余婷婷方玉苏普玉刘阳胡塔静更多>>
相关机构:安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育厅教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篇少年
  • 1篇青少年
  • 1篇初中生

机构

  • 1篇安徽医科大学

作者

  • 1篇张婉婉
  • 1篇葛星
  • 1篇袁珊珊
  • 1篇汪耿夫
  • 1篇胡塔静
  • 1篇刘阳
  • 1篇苏普玉
  • 1篇方玉
  • 1篇余婷婷

传媒

  • 1篇中华流行病学...

年份

  • 1篇2013
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
排序方式:
童年期虐待和亲子分离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5
2013年
目的探讨童年期母婴分离和童年期虐待经历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关系。方法对安徽省霍邱县3所乡镇普通初级中学1417名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使用自编问卷调查研究对象攻击行为、童年期亲子分离和遭受虐待以及其他一般情况等。结果男生躯体攻击因子分(2.52±0.78)高于女生(2.29±0.79),而女生在愤怒因子分(2.60±0.82)和敌意因子分(2.58±0.80)高于男生(2.41±0.75、2.47±0.7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不同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及总分均随年级的升高而呈上升趋势(P值均〈0.001)。初次与母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言语攻击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初次与父亲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O.05);初次与父母同时分离的不同年龄段初中生,在愤怒因子分、敌意因子分和攻击行为总因子分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均表现为年龄越小攻击行为的各因子得分越高。童年期遭受各种类型反复虐待的初中生其各种类型攻击行为因子分和总分均高于无相同类型的反复虐待者,其中大部分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童年期亲子分离时间较早以及遭受反复虐待是其青春期发生攻击行为的危险因素。
葛星胡塔静刘阳张婉婉余婷婷汪耿夫袁珊珊方玉苏普玉
关键词:青少年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