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20110490474)

作品数:3 被引量:31H指数:3
相关作者:靳虎甲张德魁马全林刘虎俊卢琦更多>>
相关机构:甘肃省治沙研究所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湖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主题

  • 1篇油蒿
  • 1篇植物
  • 1篇沙冬青
  • 1篇沙蒿
  • 1篇土壤种子库
  • 1篇种内
  • 1篇种子库
  • 1篇空间结构
  • 1篇固沙
  • 1篇固沙植物
  • 1篇防风阻沙
  • 1篇风速
  • 1篇干旱
  • 1篇干旱区

机构

  • 2篇甘肃省治沙研...
  • 1篇甘肃农业大学
  • 1篇中国林业科学...
  • 1篇湖北省水利水...
  • 1篇甘肃省荒漠化...
  • 1篇北京市房山区...

作者

  • 2篇马全林
  • 2篇张德魁
  • 2篇靳虎甲
  • 1篇杜娟
  • 1篇卢琦
  • 1篇王翔宇
  • 1篇张进虎
  • 1篇刘虎俊
  • 1篇李毅
  • 1篇刘世增
  • 1篇何芳兰
  • 1篇刘瑞
  • 1篇张亮霞

传媒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生态学杂志

年份

  • 2篇2013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天然沙冬青土壤种子库特征研究被引量:7
2013年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种子鉴定及种子发芽等相结合的方式,对天然沙冬青种群种子库进行研究,以期揭示天然沙冬青土壤种子库特征及与种群更新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天然沙冬青种群土壤种子库比较丰富,平均密度为11粒/m2;种子主要存在于土壤表层,在有结皮存在的情况下,种子才有可能存在于0~2cm土层中,以下土层没有种子;沙冬青种子发芽率与土壤种子库呈负相关,种子库丰富的地方,种子的发芽率较低,这一对矛盾造成幼苗数量的稀少,进而影响天然沙冬青种群的自然更新。
张进虎王翔宇张亮霞何芳兰杜娟
关键词:沙冬青土壤种子库
沙蒿与油蒿灌丛的防风阻沙作用被引量:21
2012年
沙蒿与油蒿广泛分布于我国沙漠地区,是沙地植被的重要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半流动沙地,实测了两种典型固沙植物沙蒿与油蒿的防风阻沙作用,从灌丛空间构型对比分析了其防风阻沙机制。结果表明,沙蒿与油蒿灌丛均具有明显的降低风速作用,但油蒿灌丛较沙蒿灌丛具有更显著的防风作用,而且对灌丛后不同位置、近地面不同高度层风速的降低程度明显不同。在灌丛后6倍株高范围内,沙蒿灌丛对50cm高度风速降低程度显著大于20cm,而油蒿灌丛对近地面20cm高度层风速降低程度显著大于50cm。在相同风速下,油蒿灌丛后20cm高度平均风速是沙蒿灌丛的1/2,而50cm高度平均风速与沙蒿灌丛相近。同时,沙蒿灌丛阻沙作用弱,而油蒿灌丛具有明显的阻沙作用,单株积沙体积达到45.2±16.1dm3,积沙重量达到72.1±25.7kg,油蒿灌丛积沙量大小与灌丛结构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研究表明,紧密型结构的油蒿灌丛是较松散型结构沙蒿灌丛更为理想的防风固沙植物,其灌丛分枝数多、分枝角度小、生物量大且多分布在近地面层是具有显著防风阻沙作用的根本原因,该结论可为干旱区防风固沙植被建设物种选择提供依据。
马全林卢琦张德魁刘虎俊靳虎甲
关键词:固沙植物沙蒿油蒿空间结构风速
干旱区油蒿种群种内竞争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油蒿(Artermisia ordosica)是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生长的优良固沙种,研究干旱区不同区域油蒿种群的种内竞争可为天然油蒿种群的保护与恢复提供科学依据。选择同处于干旱地区的宁夏中卫市沙坡头、甘肃古浪县鸣沙咀和民勤县扎子沟这3个油蒿天然林分布区,利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对油蒿种内竞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干旱区天然油蒿种群种内竞争的最适宜竞争范围为6m;随着对象木冠幅的增加,其平均竞争指数呈减小的趋势,且对象木冠幅面积在0.08m2以下时竞争指数均比较大,当对象木冠幅面积大于0.08m2时,平均竞争指数迅速减小;不同样地的油蒿种群种内竞争强度存在差异,其大小顺序为鸣沙咀固定沙地>沙坡头>鸣沙咀半固定沙地>扎子沟;用幂函数可以较好的表达油蒿种内竞争与油蒿冠幅之间的关系。
刘瑞李毅刘世增靳虎甲马全林张德魁
关键词:干旱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