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ZCX1-SW-01-05)

作品数:4 被引量:177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忠佩吴大付焦坤陈碧云张桃林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河南科技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环境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有机碳
  • 3篇红壤
  • 2篇有机碳库
  • 2篇水稻土
  • 2篇碳库
  • 1篇稻田
  • 1篇低丘
  • 1篇低丘红壤
  • 1篇亚热带
  • 1篇养分
  • 1篇养分含量
  • 1篇养分含量变化
  • 1篇溶解有机碳
  • 1篇生物降解
  • 1篇水稻
  • 1篇降解
  • 1篇降解特征
  • 1篇固碳
  • 1篇固碳潜力
  • 1篇红壤稻田

机构

  • 4篇中国科学院
  • 1篇河南科技学院

作者

  • 4篇李忠佩
  • 1篇吴大付
  • 1篇张桃林
  • 1篇焦坤
  • 1篇陈碧云

传媒

  • 2篇土壤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土壤学报

年份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江西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变化被引量:23
2006年
【目的】研究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含量变化状况,为水稻土的定向培肥和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参考。【方法】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并比较第二次土壤普查的背景资料,研究江西省余江县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和养分的含量状况及其近20余年来的变化情况,并分析其环境意义。【结果】江西省余江县高产水稻土表层0~10cm的有机碳、全氮和速效磷含量分别为(20.2±3.88)g·kg-1、(2.09±0.55)g·kg-1、(42.7±32.7)mg·kg-1,均达到非常丰富的水平。近20余年来土壤有机碳库基本保持稳定、处于平衡状态,但全氮和速效磷含量显著增加,而速效钾含量变化不明显。高产水稻土表层0~10cm的磷固定量和固定率分别为(142.7±41.1)mg·kg-1和(36.2±10.4)%,CEC为(7.93±1.32)cmol·kg-1,并不比一般水稻土和旱地红壤高。这使通过施肥进入土壤的磷活动性增加,以致更易进入水体,可能是区域水体富营养化的主因。【结论】经过长期的耕作培肥,高产水稻土的有机质和速效磷含量均达到非常丰富的水平,有机碳库基本处于平衡状态,但磷的固定量并不高。由于该类型土壤的固钾能力较弱,高产水稻土的速效钾含量并不丰富,应当重视钾库的平衡保持和提高。
李忠佩张桃林陈碧云
关键词:高产水稻土有机碳养分
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确定及固碳潜力分析被引量:76
2006年
平衡状态时的土壤有机碳含量水平确定对于正确评价土壤的固碳潜力和制定合理的有机物质分配措施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比较红壤典型地区不同时期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变化、不同利用年限水稻土有机碳含量动态、以及有机碳输入输出量状况,分析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库的平衡值,进而估计较大区域内水稻土的固碳潜力。过去20余年来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高产水稻土的有机碳含量稳定在18.5gkg^-1;水耕利用30a,土壤有机碳含量达到19.0(±1.20)gkg^-1,其后变化幅度很小;若使目前的较高形成量水平达到平衡,则土壤有机碳含量为19.2(±1.10)gkg^-1。综合分析,在较高生产力水平条件下,红壤水稻土有机碳的平衡值为18~20gkg^-1,平均为19.0±1.0gkg^-1。过去20余年来,江西省余江县水稻土有机碳储量增加了6955(±1116)kghm^-2。据此计算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过去20年固定大气CO2量555.1(±88.7)Tg,其作为碳汇的作用是相当明显的。目前仍有相当面积的水稻土其有机碳含量低于平衡水平,估计还可平均固碳5150(±1063)kghm^-2。据此,若保持现实较高生产力水平,则我国亚热带地区水稻土未来可新固定大气CO2量411.0(±84.7)Tg。
李忠佩吴大付
关键词:红壤水稻土有机碳固碳潜力亚热带
低丘红壤有机碳库的密度及变异被引量:47
2004年
在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采样分析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有机C 库的密度及其变异.结果表明,低丘红壤有机C 的密度0~20cm为(2.09 ± 0.69) kg/m2,0~100 cm为(5.01 ± 1.46) kg/m2; 全N密度0~20 cm为(0.20 ± 0.07) kg/m2, 0~100 cm为(0.59 ± 0.14) kg/m2.从裸地到稀疏荒草地,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1.0 kg/m2和1.7 kg/m2;而从稀疏荒草地到人工林地或园地,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0.7 kg/m2和0.9 kg/m2;稀疏荒草地如果开垦利用为水田,经长期培肥达到高度熟化,则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可以提高2.3 kg/m2和4.4 kg/m2.即使不同类型的人工林地和园地之间,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的密度差异也可达到1.0 kg/m2和3.5 kg/m2.不同地形部位之间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3 kg/m2和2.9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1 kg/m2和0.3 kg/m2;不同肥力水平之间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差异达到1.5~2.2 kg/m2和2.8~4.1 kg/m2,全N密度差异达0.07~0.11 kg/m2和0.20~0.23 kg/m2; 强烈侵蚀可以降低0~20 cm和0~100 cm土壤有机C 密度1.4 kg/m2和2.2 kg/m2.因此,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可以提高土壤有机C 库密度,增加固定大气CO2潜力.
李忠佩
关键词:红壤有机碳库
红壤稻田土壤溶解有机碳含量动态及其生物降解特征被引量:36
2005年
本文通过田间采样分析和室内培育试验,研究了不同利用年限的3种红壤水田土壤中溶解有机C(DOC)的含量动态和生物降解特征.结果表明:土壤DOC的含量随土壤深度而降低,二者具有显著负相关性.0~30cm土壤DOC的含量及其占总C比例随土壤有机C含量的升高而增大.DOC的季节变化明显,主要与气候因素有关;降雨和灌水可显著提高DOC的含量,是落干时含量的1.44~2.50倍.淋溶试验结果表明,从试验开始,淋滤液中DOC的浓度呈增加趋势,至21天时达到最大,其后又趋下降.在49天的培养期内,DOC的分解速率为31%~58%,其中低分子量组分能在数天内降解掉.不同土壤间DOC的分解速率有明显差异.
焦坤李忠佩
关键词:红壤稻田溶解有机碳生物降解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