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072260)

作品数:11 被引量:38H指数:3
相关作者:白雪涛赵康峰张宏伟王翀李毅民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北京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血脑
  • 4篇血脑屏障
  • 4篇通透性
  • 4篇细胞
  • 4篇脑屏障
  • 3篇神经元
  • 2篇毒性
  • 2篇血脑屏障通透...
  • 2篇屏障通透性
  • 2篇全氟辛酸
  • 2篇硫酸
  • 2篇硫酸铝
  • 2篇化学物
  • 2篇胶质
  • 2篇胶质细胞
  • 2篇海马
  • 2篇海马神经
  • 2篇海马神经元
  • 1篇蛋白
  • 1篇毒作用

机构

  • 11篇中国疾病预防...
  • 3篇北京大学

作者

  • 11篇白雪涛
  • 10篇赵康峰
  • 9篇张宏伟
  • 7篇王翀
  • 4篇李毅民
  • 4篇李玲
  • 3篇蒲小平
  • 3篇顾雯
  • 3篇孔建
  • 3篇张少平
  • 3篇阳晓燕
  • 2篇魏岚
  • 1篇董力
  • 1篇张丽霞

传媒

  • 7篇环境与健康杂...
  • 3篇毒理学杂志
  • 1篇环境卫生学杂...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4篇2013
  • 2篇2012
  • 1篇2011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利用体外模型评价外来化学物对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利用体外模型评价15种化学物对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建立血脑屏障模型(blood-brain barrier model,BBBM),利用模型进行15种目标化学物的通透性试验。计算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e)以考察化学物暴露致血脑屏障通透性改变情况。结果建立了非接触式血脑屏障模型。通过通透性试验求得15种化学物Pe值,其中乙酸铅、硝酸铅、硫酸铝、硫酸锰、乙酸锌、氯化镉和秋水仙素Pe值分别为(2.54±0.47)、(1.78±0.27)、(2.12±0.23)、(1.45±0.43)、(1.11±0.25)、(1.23±0.09)和(1.52±0.42)×10-3 cm/min,显著高于对照组Pe值(1.02±0.09)×10-3cm/min。结论乙酸铅、硝酸铅、硫酸铝、硫酸锰、乙酸锌、氯化镉和秋水仙素7种化学物体外测试显示能够显著增大血脑屏障通透性,提示应予以关注。
赵康峰魏岚阳晓燕王翀蒲小平张宏伟白雪涛
关键词:外来化学物通透性
不同血脑屏障模型的建立及其功能特点被引量:11
2012年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体外血脑屏障模型(blood brain barrier model,BBBM)的建立及其屏障功能特点,为构建血脑屏障(BBB)毒性筛检模型提供选择依据。方法以Wistar乳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CECs)和星型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共培养构建BBBM;以渗漏试验、跨内皮细胞阻抗(transendothelial electrical resistance,TEER)测量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通透性试验评判模型的屏障功能。结果建立分别与12孔和24孔板相匹配的各4种BBBM:单细胞模型、接触模型、非接触模型和间接模型。镜下细胞融合完整的模型,渗漏试验结果呈阳性;各模型TEER于细胞融合完整后的2~4 d到达峰值。其中以接触模型和非接触模型的TEER最为突出,12孔、24孔接触模型TEER值分别为(241±4.5)、(297±5.6)Ω/cm2;12孔、24孔非接触模型TEER值分别为(233±5.6)、(273±4.6)Ω/cm2。4种模型中,12孔接触模型和非接触模型具有较低的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e),其值分别是(0.92±0.07)×10-3cm/min和(1.06±0.05)×10-3cm/min。结论 12孔BBB非接触模型的建立周期短、屏障特征明显,且易于实施通透性测试操作,可作为构建BBB毒性筛检模型的优先选择。
赵康峰王翀孔建董力蒲小平张宏伟白雪涛
神经血管单元的体外神经模型构建被引量:3
2016年
目的建立一种可以模拟血脑屏障的体外细胞模型。方法体外分离培养3种细胞(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海马神经元),对培养的细胞进行细胞形态及细胞学鉴定,最终建立成包含此3种细胞的三维模型即神经血管单元(NVU)。结果本试验成功培养了了体外神经血管单元并进行相关的细胞学鉴定,同时对模型的完整性和通透性进行了验证。结论此模型的成功建立不仅可以用于替代体内血脑屏障(BBB),同时对于药物研发及化学物神经毒性的筛选及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翀顾雯赵康峰张宏伟李毅民白雪涛
关键词:神经胶质细胞海马神经元免疫荧光试验
化学物神经毒性鉴定方法的研究进展
2011年
化学物安全应用及对其危害的评价必须进行神经毒性鉴定。化学物神经毒性鉴定的技术方法主要分为形态学、生化及分子生物学、电生理学方法、行为学及替代法5类。该文就每类方法的特点及其毒性鉴定适用性进行简要的介绍,为实际应用中遴选提供参考。
赵康峰张宏伟白雪涛
乙酸铅和硫酸铝对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和皮层神经元细胞毒性的比较被引量:1
2014年
目的探讨神经母细胞瘤细胞(SH-SY5Y)和皮层神经元对神经毒物乙酸铅和硫酸铝敏感性的差异,为神经元体外替代方法及实验研究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方法原代培养皮层神经元及培养细胞系SH-SY5Y,乙酸铅和硫酸铝染毒浓度分别为25、50、100、200、400、800、1600、3200μmol/L,作用时间分别为3和24h,测定并计算细胞存活率和半数致死浓度(IC50)值。结果除硫酸铝作用24h外,皮层神经元的IC50值均低于SH-SY5Y;SH-SY5Y对乙酸铅IC50值均高于硫酸铝;皮层神经元对乙酸铅的IC50值低于硫酸铝。结论皮层神经元对乙酸铅和硫酸铝的毒性较SH-SY5Y敏感。若以皮层神经元为靶细胞,则乙酸铅相对敏感,若以SH-SY5Y作为靶细胞,则硫酸铝则更为敏感。
王翀顾雯张宏伟白雪涛
关键词:硫酸铝皮层神经元细胞存活率
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原代培养及细胞鉴定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建立一种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分离及原代培养方法,并进行细胞鉴定来确定其特质性,为进行海马神经元的体外研究提供技术支持。方法选用出生24h内的Wistar大鼠,分离双侧海马,经胰酶消化后用含10%马血清的DMEM/F12(1:1)培养基培养,12h内换成无血清培养基培养48h,加入阿糖胞苷处理24h,第5-8天用免疫组织化学法鉴定微管相关蛋白-2(MAP-2)的表达。结果接种4h后细胞开始贴壁,有的长出细小突起,胶质细胞生长活跃,换为无血清培养及阿糖胞苷处理后胶质细胞生长抑制,海马神经元生长占优势,随着培养时间的增加,细胞突起逐渐增长及网状联络密集。培养至3周细胞逐渐死亡。MAP-2鉴定表达阳性。结论出生24h内的乳鼠原代海马神经元的分离及培养方法可靠,可作为神经元体外培养的良好模型,为体外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
王翀赵康峰顾雯李玲张宏伟白雪涛
关键词:海马神经元原代培养微管相关蛋白-2细胞鉴定
全氟辛烷磺酸和全氟辛酸神经毒性机制研究进展被引量:13
2013年
全氟化合物(Perfluorinated Compounds,PFCs)作为新型持久性有机环境污染物,其对全球生态系统的影响逐渐受到多个研究领域的重视。全氟辛烷磺酸(Perfluorooctane Sulfonate,PFOS)和全氟辛酸(Pe-fluorooctane Acid,PFOA)是目前最受关注的两种典型全氟化合物。本文对近年来PFOS和PFOA对生物体的神经毒性及其可能机制研究作一综述。
李玲赵康峰李毅民白雪涛
关键词:全氟辛烷磺酸全氟辛酸神经毒性毒作用机制
全氟辛酸对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游离钙离子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目的探讨全氟辛酸(perfluorooctanoic acid,PFOA)对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astrocytes,As)内游离钙离子浓度([Ca2+]i)的影响。方法星形胶质细胞取材于新生24 h内清洁级Wistar大鼠。传代细胞达到80%融合时进行染毒(PFOA终浓度分别为0、50、100、200、500μmol/L)。以Fura-2/AM荧光探针法测定PFOA染毒1、2、3 h后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结果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随着PFOA剂量的增加和染毒时间的延长而增加,染毒1 h时500μmol/L剂量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为353.57 nmol/L,染毒2 h时达到528.37 nmol/L,均高于对照组(161.86、155.03 nmol/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当染毒3 h时,50、100、200、500μmol/L剂量组星形胶质细胞内的[Ca2+]i分别为320.93、396.43、601.26、476.20 nmol/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164.62 nmol/L)(P<0.01),同时也显著高于相同剂量染毒1 h的[Ca2+]i(P<0.01)。结论 PFOA可通过增加新生大鼠星形胶质细胞内[Ca2+]i而影响中枢神经系统钙平衡。
李玲赵康峰李毅民白雪涛
关键词:全氟辛酸星形胶质细胞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乙酸铅及硫酸铝和甲醛暴露对大鼠不同脑区血脑屏障通透性的影响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定量评估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暴露对大鼠不同脑区血脑屏障(blood-brain barrier,BBB)通透性的影响。方法设低(1/8 LD50)、中(1/4 LD50)、高剂量(1/2 LD50)和空白对照组(不作处理),采用腹腔注射染毒Wistar大鼠。于染毒后24、48和72 h采用伊文蓝(EB)比色法测定大鼠大脑皮质、皮质下及海马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血脑屏障通透性以每毫克组织中EB的光密度值表示(OD/mg)。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低、中、高剂量乙酸铅(18.75、37.5和75.0 mg/kg)、硫酸铝(7.5、15.0和30.0 mg/kg)染毒后24、48和72 h大鼠大脑皮质、皮质下及海马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P<0.01)。各剂量甲醛染毒组(50.0、100.0和200.0 mg/kg)大鼠皮质下及海马组织血脑屏障通透性在所有观察时点均增高(P<0.05),脑皮质血脑屏障通透性在第48和72小时增高(P<0.05)。结论乙酸铅、硫酸铝和甲醛暴露能够引起大鼠大脑皮质、皮质下及海马组织的血脑屏障通透性增高,提示对上述脑区血脑屏障功能具有损伤性,较易侵入大脑甚至对中枢神经产生暴露和影响。
赵康峰魏岚阳晓燕王翀孔建张少平李毅民张宏伟白雪涛
关键词:硫酸铝甲醛血脑屏障通透性
两种血脑屏障模型通透性指示剂使用效果比较
2012年
目的比较辣根过氧化物酶(HRP)和荧光黄(lucifer yellow,LY)在血脑屏障模型(blood brain barrier model,BBBM)通透性测定中的使用效果。方法将Wistar乳鼠脑毛细血管内皮细胞(brain capillary endothelial cells,BCECs)和星型胶质细胞(astrocytes,As)进行共培养建立非接触BBBM;利用通透性试验进行HRP和LY对BBBM通透系数(permeability coefficient,Pe)的测定。结果建立分别与12孔和24孔板相匹配的非接触BBBM。通透性测试显示,HRP组Pe值(12孔和24孔板模型)低于LY组。HRP和LY对BBBM的Pe分别为(0.64±0.05)×10-3、(1.67±0.07)×10-3cm/min(12孔、24孔模型)和(1.08±0.16)×10-3、(3.03±0.13)×10-3cm/min(12孔、24孔模型)。结论 HRP和LY作为指示剂均能用于BBBM通透性定量测定。但LY使用简便性,安全性较高,实际中可作为优先选择。
赵康峰李玲张少平王翀蒲小平张宏伟白雪涛
关键词:指示剂通透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