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10YJC760013)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3
相关作者:达妮莎李晓斌王爱玲接秀珠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艺术建筑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文化科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篇非物质文化
  • 2篇非物质文化遗...
  • 1篇信息建设
  • 1篇形制
  • 1篇遗产
  • 1篇适应性
  • 1篇网络
  • 1篇网络传播
  • 1篇文化
  • 1篇文化遗产
  • 1篇物质文化
  • 1篇物质文化遗产
  • 1篇蒙古包
  • 1篇建造工艺
  • 1篇壁画
  • 1篇场域
  • 1篇大数据

机构

  • 4篇大连理工大学

作者

  • 4篇达妮莎
  • 1篇王爱玲
  • 1篇接秀珠
  • 1篇李晓斌

传媒

  • 2篇大连理工大学...
  • 1篇新建筑
  • 1篇美术大观

年份

  • 1篇2015
  • 1篇2014
  • 1篇2012
  • 1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浅谈敦煌壁画风格的变迁被引量:3
2012年
有着两千多年历史的敦煌壁画历经数个朝代,其壁画风格不断变迁,其间显示了不同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状态,甚至汲取了古希腊、古印度、波斯等艺术精粹,展现了艺术领域的文化相互融合。本文对不断变迁的敦煌壁画风格进行分析。
达妮莎接秀珠
关键词:壁画
蒙古包的形制、建造工艺及其适应性被引量:2
2011年
蒙古包形制衍变从高顶的帐篷开始逐渐变得粗矮;从无天窗到增设天窗,从无规则门衍变成方正的门框。其建造工艺涉及蒙古包的搭建、拆卸和运载技术,体现了对于环境的适应性。
达妮莎
关键词:蒙古包形制建造工艺适应性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空间和场域被引量:14
2014年
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必须在原生态或传统生存土壤中才能获得成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提供了现代化的技术支撑和更为广阔的传播平台。网络集拥有影、音、像的新媒介于一身,全面立体地调动起人们的视知觉,达到了全方位的融合性的展示效果。虚拟空间、场域突破了时空的限制,信息发出者与接受者可同时进行直接和实时的交流,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变得更高效。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空间及其存在的文字、图像、音响、影像形态、网络场域及其存在的各种形态的分类组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网络传播形态主要体现为人内、组织、人际、群体、大众五种传播形态,以及在媒介、社会、文化空间、场域中的传播。
达妮莎李晓斌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络传播场域
大数据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信息分析被引量:6
2015年
大数据环境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数据信息建设是以"非遗"信息的数字档案建设为前提的数据信息建设。建设的核心问题是关注数据之间的关系体系及数据的批量化建设,而非案例的抽样建设。其归纳方法可以按照不同的研究性质进行划分,如定性研究、定量研究。同时,"非遗"的数据信息建设,要以其知识关系体系与实体关系体系中的信息资源描述分析为基础,并通过元数据模型的建构来实现。通过对"非遗"的数据信息语义关系结构分析认为,"非遗"的数据信息关系是知识与实体资源的逻辑性集合。其元数据语义描述要以DC元数据为基础,结合VRA Core元数据、CDWA元数据、MARC元数据描述方法实现。
达妮莎王爱玲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建设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