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211AA100501)

作品数:2 被引量:18H指数:2
相关作者:王竹林李华沈玮囡杨兴圣奚亚军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2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多基因
  • 2篇主基因
  • 2篇小麦
  • 2篇基因
  • 1篇多基因遗传
  • 1篇性状
  • 1篇普通小麦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主基因+多基...
  • 1篇籽粒
  • 1篇籽粒特性
  • 1篇籽粒性状
  • 1篇抗白粉病
  • 1篇抗性
  • 1篇抗源
  • 1篇抗源材料
  • 1篇基因遗传
  • 1篇基因遗传分析
  • 1篇白粉
  • 1篇白粉病

机构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作者

  • 2篇刘曙东
  • 2篇奚亚军
  • 2篇杨兴圣
  • 2篇沈玮囡
  • 2篇李华
  • 2篇王竹林
  • 1篇李美霞
  • 1篇刘联正

传媒

  • 1篇华北农学报
  • 1篇麦类作物学报

年份

  • 2篇2013
2 条 记 录,以下是 1-2
排序方式:
普通小麦籽粒性状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模型分析被引量:12
2013年
为给小麦遗传育种中籽粒性状改良提供参考,以小麦大粒品系0911-46为母本与小粒品系42杂交产生P1、P2、F1、BC1、BC2和F2共4个世代6个群体,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分析了小麦粒重、粒长、粒宽、粒厚的遗传特点。结果表明,千粒重、粒宽、粒厚都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粒重主基因都具有正向加性效应,可以增加粒重,但其互作效应有正有负且互相抵消,对粒重影响不大。粒宽和粒厚的显性效应为正向作用,有利于增加籽粒体积。粒长符合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模型,无主基因。千粒重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BC1、BC2、F2三个分离世代分别为88.02%、78.53%、87.82%;粒长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分离世代分别为71.95%、61.64%、62.93%;粒宽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分离世代分别为43.90%、32.69%和68.47%;粒厚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在3个世代分别为50.01%、42.86%和68.63%。所有籽粒性状中以粒重的遗传力最高。
杨兴圣梁子英李华沈玮囡李美霞奚亚军王竹林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籽粒特性
小麦抗源材料0911-3抗白粉病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被引量:6
2013年
为了解小麦抗源材料0911-3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以0911-3为母本与极度感病品系1130-2杂交,产生P1、P2、F1、BC1、BC2和F2共6个家系世代,分别以倒二叶病害严重度(MDS)和病程曲线下叶面积(AUDPC)为成株抗性指标,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多世代联合分析方法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0911-3对白粉病的2种成株抗性指标的遗传基础基本是一致的,都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模型;2对主基因都具有负向加性效应,可以增强抗病性,显性效应为正向,感病基因具有部分显性作用;2对主基因间还存在各种相互作用,可以增强抗病性;分离世代以F2主基因+多基因遗传率为最高,MDS和AUDPC的遗传率分别为91.87%和92.22%。
李华刘联正杨兴圣梁子英沈玮囡奚亚军王竹林刘曙东
关键词:小麦白粉病成株抗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