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20060225012)

作品数:4 被引量:96H指数:4
相关作者:陈祥伟王恩姮柴亚凡周一杨更多>>
相关机构:东北林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农业科学

主题

  • 4篇黑土
  • 2篇土壤
  • 2篇土壤压实
  • 2篇机械作业
  • 2篇耕地
  • 2篇黑土区
  • 1篇典型黑土
  • 1篇养分
  • 1篇入渗
  • 1篇入渗特征
  • 1篇深松
  • 1篇水分
  • 1篇速效
  • 1篇速效养分
  • 1篇土壤硬度
  • 1篇团聚体
  • 1篇贮水
  • 1篇贮水能力
  • 1篇模拟降雨
  • 1篇模拟降雨条件

机构

  • 4篇东北林业大学

作者

  • 4篇王恩姮
  • 4篇陈祥伟
  • 2篇柴亚凡
  • 1篇周一杨

传媒

  • 3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年份

  • 2篇2008
  • 2篇2007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三相比与速效养分的影响被引量:25
2007年
通过对收获和深松整地机械作业前后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的三相比、速效N、P、K含量的测定和分析,揭示了机械作业对三相比与速效养分的影响,对科学指导机械作业、解决黑土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1)将土壤三相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置于二维三系图中分析土壤结构性状是探讨土壤三相比的一种新的、有效的方法手段,可以直观看出机械作业下土壤三相比的变化情况以及向理想结构逼近的趋势特征.(2)大机械作业后上层耕作区土壤三相比大幅逼近理想状态,对耕作区土壤结构的改良作用明显优于中机械作业,但大、中机械作业后下层非耕作区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积累压实作用.(3)大机械作业可以显著增加土壤速效磷的含量,提高幅度范围为20.07%~380.91%,并以深松作业对表层耕作区的影响最大.大、中机械作业均增加了土壤速效钾的含量,提高幅度分别为10.04%~20.61%和17.05%~27.52%.与速效磷和速效钾相比,土壤速效氮对机械作业的反应不敏感,除中机械作业对下层非耕作区的影响外,其余差异均未达到显著水平.
王恩姮陈祥伟
关键词:深松速效养分土壤压实
未经干扰黑土的土壤贮水能力及水分入渗特征被引量:8
2007年
采用双环法和双环刀法,对典型黑土区内未经干扰的山杨天然次生林和草原化草甸(俗称五花草塘)土壤水分入渗特征及贮水能力进行测定研究。结果表明:与撂荒地、休闲地相比,未干扰黑土表现出更强的入渗及贮水能力。在1m深土层内,五花草塘饱和贮水量(5271.14 t/hm2)高于次生林(4945.91 t/hm2),但滞留贮水量二者相差不大,分别为402.20 t/hm2和425.40 t/hm2;五花草塘的初渗和稳渗速率分别是8.5 mm/min和1.2 mm/min,次生林相应为7.5 mm/min和3.2 mm/min,在整个入渗过程中,次生林的土壤水分入渗能力要强于五花草塘。研究结果为科学评价典型黑土的贮水能力和水分入渗性能提供了重要的本底值参考。
柴亚凡王恩姮陈祥伟
关键词:贮水能力
模拟降雨条件下黑土溅蚀与团聚体分选特征被引量:24
2008年
以典型黑土耕地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对溅蚀量、水稳性团聚体组成、团聚体平均重量直径(MWD)以及团聚体富集率(ER)等指标的测定、计算与分析,研究了人工模拟降雨条件下典型黑土溅蚀过程中团聚体粒级分布及其分选特征。结果表明:溅蚀盘内不同收集区域(上坡、下坡)溅蚀量及净迁移量均与溅蚀距离呈显著指数递减关系,R^2值达0.8344~0.9911;土壤团聚体富集率的变化幅度范围为0.00~1.79,溅蚀对团聚体产生富集作用与损耗作用的临界粒级为1.0mm溅蚀颗粒土壤水稳性团聚体组成上表现出在水平空间上随距离的增加,小粒级团聚体比例逐渐增加的趋势,2~5mm粒级的团聚体只出现在上坡的0~5cm和下坡的0~10cm范围之内,1~2mm粒级的团聚体在上坡的最大分布距离仅为28cmMWD变化幅度为0.32~O.80mm,并随溅蚀距离的增加而减少,其中下坡10~17cm范围内的MWD分别与0~10cm和17~40cm范围内MWD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系统研究黑土侵蚀发生规律与水土流失治殚提供了参考。
周一杨王恩姮陈祥伟
关键词:典型黑土溅蚀团聚体分选
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被引量:42
2008年
以东北典型黑土区耕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不同(大、中型)机械作业前后土壤硬度、容重和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比值(NCP/CP)等结构性特征指标的测定和分析,研究了机械作业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械作业后,土壤硬度在垂直梯度上均存在3个明显交替变化的层面,自上而下依次为耕作区、压实积累区和无影响区,中机械作业的土壤各层变化范围相对较浅,在17.5~30cm范围内形成了新的土壤板结.大机械作业对黑土区耕地土壤结构性特征的影响以疏松作用为主,尤其对表层土壤的改良效果显著(P<0.05),与收获前相比,收获和深松作业后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3.5%和7.2%,深松后NCP/CP提高了556.6%,这对增加入渗、削弱水土流失的潜在威胁极为有利;中机械作业则以压实作用为主.
王恩姮柴亚凡陈祥伟
关键词:土壤压实土壤硬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