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971230)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2
相关作者:廖德宁徐涛王昊张煜王昊更多>>
相关机构:第二军医大学嘉兴市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电生理
  • 3篇电生理学
  • 3篇生理学
  • 3篇复极
  • 3篇复极离散
  • 2篇室壁
  • 2篇起搏
  • 2篇跨室壁复极离...
  • 2篇M
  • 1篇电生理基础
  • 1篇动作电位
  • 1篇动作电位时程
  • 1篇心动过速
  • 1篇心房
  • 1篇心房扑动
  • 1篇心律
  • 1篇心律失常
  • 1篇心室
  • 1篇心血管
  • 1篇心血管病

机构

  • 4篇第二军医大学
  • 1篇嘉兴市第二医...

作者

  • 4篇徐涛
  • 4篇廖德宁
  • 2篇王昊
  • 1篇王昊
  • 1篇张煜
  • 1篇黄颖
  • 1篇张煜

传媒

  • 2篇中国心脏起搏...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暨南大学学报...

年份

  • 1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左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心室M层起搏对犬跨室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心室M层起搏技术防治跨室壁复极离散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制作犬左心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限(APD)及TDR的变化。结果分别行心室肌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ms对(71.5±6.1)ms,P〈0.01];与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4.9±5.4)ms对(35.9±5.4)ms,P〉0.05]。结论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徐涛王昊张煜廖德宁
关键词:电生理学跨室壁复极离散
Tp-Te间期的细胞电生理基础和临床价值被引量:18
2010年
T波峰末间期(Tp-Te间期)是指心电图T波顶点至T波终末的时间间期。Tp-Te间期与中层心肌细胞独特的电生理特性有关。Tp相当于心外膜复极结束,Te相当于中层心肌细胞复极结束。最新研究显示,Tp-Te间期反映了跨室壁复极离散度,该指标在一些疾病如Brugada综合征、长QT综合征、短QT综合征等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预测评估中有临床价值。
徐涛廖德宁
关键词:电生理学M细胞遗传性心律失常
左室壁中层心肌起搏对缺血再灌注犬跨室壁复极离散的影响
2012年
目的研究心室壁中层(M层)起搏对缺血再灌注犬跨壁复极离散(TDR)的影响,探讨采用M层起搏技术防治TDR增大相关性心律失常的可行性。方法制作正常犬及缺血再灌注后犬左室楔形心肌组织块模型,观察心内、外膜及M层起搏时,各层心肌动作电位时程(APD)及TDR的变化。结果心室内、外膜和M层起搏,心肌各层APD无显著变化(P﹥0.05);在正常状态时,心外膜起搏时,心外膜与M层之间的传导时间(TM-Epi)(24.3±2.4ms)显著长于心内膜起搏(12.0±0.8 ms)或M层起搏(12.6±0.7 ms)时的TM-Epi(P﹤0.05)。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34.9±5.4 ms vs 71.5±6.1 ms,P﹤0.01),与内膜起搏(35.9±5.4 ms)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缺血再灌注后,结果与正常状态时相似。心外膜起搏(32.3±5.8 ms)时,TM-Epi较M层起搏(15.1±2.9ms)或内膜起搏(15.3±2.8 ms)进一步延长(P﹤0.05)。M层起搏时,TDR较外膜起搏明显减小(63.3±13.3 msvs 111.1±17.7 ms,P﹤0.01),与内膜起搏(62.8±13.8 ms)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与心外膜起搏相比,M层起搏可有效减小TDR;但与心内膜起搏相比,无明显差别。
徐涛黄颖王昊廖德宁
关键词:电生理学跨室壁复极离散缺血再灌注动作电位时程
胺碘酮应用后再使用伊布利特的室性心动过速发生情况及机制探讨被引量:16
2014年
目的:研究胺碘酮与伊布利特联合应用对心肌室性心律失常的影响及机制.方法:新西兰大白兔35只,随机分配,分为A组:正常对照组、B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正常台式液灌流、C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低钾低镁台式液灌流、D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 mg/L正常台式液灌流、E组:含伊布利特质量浓度2mg/L低钾低镁台式液灌流,每组7只.C组及D组实验前每日称量大白兔体质量,并根据体质量用电子天平称取质量分数50 mg/kg药粉,经灌胃针给予灌胃,每日1次,连续4周.实验时,每组大白兔均在麻醉后制作左室楔形心肌块,经左冠脉开口处灌流,记录内膜及外膜动作电位时程,计算出灌流前后跨壁复极离散(TDR)的改变,后给予程序刺激,观察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情况.结果:单独使用伊布利特心肌TDR升高为(50.42±4.2)ms,较对照组的(41.7±15.3)ms明显升高(P<0.05).单独使用胺碘酮心肌TDR则降低为(16.8±3.3)ms,与对照组比较亦有显著差异.胺碘酮应用后再使用伊布利特心肌TDR改变为(27.22±5.1)ms,同样明显低于对照组TDR.而在低钾低镁环境下,单独使用伊布利特心肌TDR的升高则更为显著,达到(67.21±12.62)ms,而胺碘酮的降低心肌TDR的作用则与正常环境相同,为(16.8±3.3)ms.低钾低镁环境下胺碘酮应用后再使用伊布利特的心肌TDR为(32.21±5.2)ms,仍然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心肌TDR水平.在观察室性心动过速的实验过程中,口服胺碘酮后再应用伊布利特,无论是在正常台式液环境还是低钾低镁台式液环境下,均无室速的发生,与在低钾低镁情况下单独使用伊布利特组中5只发生室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口服胺碘酮后再使用伊布利特,可以减少依布利特单独使用时诱发的室性心律失常.
张煜徐涛廖德宁王昊张冉
关键词:心血管病学胺碘酮伊布利特跨壁复极离散度室性心动过速心房扑动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