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S2011010000895)

作品数:3 被引量:12H指数:2
相关作者:隋晶晶姚丹丹冯志勇颜世祥梁文立更多>>
相关机构: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中山市农业科技推广中心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农业科学

主题

  • 2篇杀鼠剂
  • 2篇凝血
  • 2篇黄毛鼠
  • 1篇杀鼠灵
  • 1篇农区
  • 1篇拒食
  • 1篇抗性
  • 1篇抗性检测

机构

  • 3篇广东省农业科...
  • 1篇中山市农业科...

作者

  • 3篇冯志勇
  • 3篇姚丹丹
  • 3篇隋晶晶
  • 2篇颜世祥
  • 1篇高志祥
  • 1篇林伟松
  • 1篇梁文立

传媒

  • 3篇中国媒介生物...

年份

  • 3篇2013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回避行为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检测广州市农田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药性发生状况,研究黄毛鼠对毒饵及无毒饵的回避行为,为鼠害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方法进行抗性检测,采用连续攻毒试验进行回避行为研究。结果广州市黄毛鼠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的抗性发生率高达83.33%,黄毛鼠对杀鼠灵毒饵具有明显的回避行为,拒食鼠占试鼠总数的30.00%;对抗性检测后存活鼠进行连续攻毒试验以及无毒饵试验,每次试验期间,随着时间的推移,黄毛鼠对毒饵的拒食率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对无毒饵的回避行为变化趋势不明显;随着攻毒次数的增加,黄毛鼠中拒食个体所占比例越来越高,试鼠对无毒饵的拒食程度甚至超过首次攻毒试验中对毒饵的拒食;而且黄毛鼠对毒饵的日食量越来越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即使攻毒结束后改喂无毒饵,黄毛鼠的日食量仍低于第一、二次攻毒时的日食量。结论广州市黄毛鼠对毒饵甚至无毒饵的回避行为表明其对第一代抗凝血杀鼠剂已产生行为抗性,将是鼠害防控领域面临的一大挑战,此研究对灭鼠实践中提高灭鼠效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姚丹丹冯志勇隋晶晶颜世祥
关键词:黄毛鼠拒食
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抗性的可行性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杀鼠剂抗性的可行性。方法以杀鼠灵(warfarin)抗药性区分剂量(10mg/kg)单次灌胃处理结合致死期食毒抗性检测法(LFP)筛选出黄毛鼠敏感种群和抗性种群,在不同时间段采集试鼠血浆,通过检测试鼠血浆的凝血酶活度(PCA)建立黄毛鼠凝血反应标准曲线,并分析抗性区分剂量处理后抗性个体与敏感个体PCA的变化差异。结果建立了黄毛鼠的凝血反应标准曲线:INR(y)=34.984/x+0.688(x=PCA)(R2=0.992);以10mg/kg为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后,抗药性黄毛鼠个体的PCA虽有所下降,但可在2~3d内恢复到正常凝血水平的17%左右;敏感个体的PCA可下降到很低,且不能恢复。结论证实了以血凝反应法检测黄毛鼠对抗凝血剂抗药性的可行性:杀鼠灵10mg/kg为区分剂量单次灌胃处理4d后,以PCA=16.5(或INR=4.4)作为阈值来区分黄毛鼠抗药性与敏感性个体,是准确、简便的抗药性判定方法。
隋晶晶高志祥姚丹丹冯志勇颜世祥
关键词:黄毛鼠杀鼠灵抗性检测
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及两种调查方法的比较研究被引量:9
2013年
目的鼠情监测是农区鼠害防控的基础,调查广东省农田害鼠种群数量的消长动态,并对不同方法反映的鼠密度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为科学灭鼠提供重要依据。方法先后采用鼠迹法和夹夜法调查样区鼠密度。鼠迹法:沿排灌渠或田埂设置2条调查线,调查线之间间隔50 m以上,在调查线上每隔5m设置20 cm×20 cm的泥台,每条路线各设50个泥台;夹夜法:每月布放300夹夜,夹距5m,夹线间距50m以上,鼠夹晚放晨收。结果广东省农田害鼠全年鼠密度变化呈双峰型,每年出现2个高峰期和2个低谷期,8月和12月为高峰期,9月和2-3月为低谷期;捕获率、鼠迹阳性率和鼠迹指数均能很好地反映鼠类种群数量的消长趋势,且相互间具有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线性回归方程分别为捕获率(Y)-鼠迹阳性率(X):Y=0.115X+1.119、捕获率(Y)-鼠迹指数(X):Y=0.333X-1.078,鼠迹阳性率(Y)-鼠迹指数(X):Y=2.766X-16.332。结论夹夜法和鼠迹法在广东省农区鼠情调查中各有优势,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使用。
姚丹丹梁文立隋晶晶林伟松冯志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