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3BZX071)

作品数:61 被引量:82H指数:5
相关作者:桑东辉郑文宝关健英姜丹丹张锡勤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工程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1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8篇哲学宗教
  • 11篇历史地理
  • 10篇政治法律
  • 2篇经济管理
  • 1篇医药卫生
  • 1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26篇伦理
  • 12篇道德
  • 6篇民族
  • 5篇德福
  • 5篇视域
  • 5篇魏晋
  • 5篇传统伦理
  • 4篇政治伦理
  • 4篇社会
  • 4篇主义
  • 3篇道德变迁
  • 3篇人性
  • 3篇周易
  • 3篇荀子
  • 3篇伦理思想
  • 3篇伦理意蕴
  • 3篇民族融合
  • 3篇墨子
  • 3篇价值观
  • 3篇核心价值观

机构

  • 33篇哈尔滨市社会...
  • 23篇黑龙江大学
  • 7篇黑龙江工程学...
  • 7篇南京工程学院
  • 2篇绥化学院
  • 1篇北华大学
  • 1篇哈尔滨商业大...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作者

  • 41篇桑东辉
  • 9篇郑文宝
  • 3篇关健英
  • 2篇戴明清
  • 2篇逯云晶
  • 2篇张锡勤
  • 2篇胡成广
  • 2篇姜丹丹
  • 2篇高军伟
  • 1篇曹喜博
  • 1篇李少鹏
  • 1篇李艳玲

传媒

  • 10篇武陵学刊
  • 4篇伦理学研究
  • 3篇唐都学刊
  • 3篇井冈山大学学...
  • 2篇孔子研究
  • 2篇道德与文明
  • 2篇天中学刊
  • 1篇中华文化论坛
  • 1篇云南艺术学院...
  • 1篇牡丹江师范学...
  • 1篇学术交流
  • 1篇北方论丛
  • 1篇内蒙古师范大...
  • 1篇哲学研究
  • 1篇领导科学
  • 1篇学习与实践
  • 1篇广西社会科学
  • 1篇中国钱币
  • 1篇管子学刊
  • 1篇武汉理工大学...

年份

  • 1篇2023
  • 2篇2021
  • 2篇2020
  • 9篇2019
  • 13篇2018
  • 17篇2017
  • 4篇2016
  • 5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6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艺术·情感·道德--艺术与伦理的互嵌及其媒介
2021年
艺术与伦理虽然分属不同的学科领域,在内涵和形式上也迥然有异,但同样作为人类社会的精神产品,艺术与伦理在某些领域存在交叉,并彼此深刻影响着对方,形成一种互相嵌入的关系。一方面,艺术嵌入到伦理领域,通过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来丰富道德教化的内容和形式;另一方面,伦理通过将道德元素渗透到艺术创作者的思想和创作中而催生出具有道德意蕴的艺术作品,实现了伦理对艺术的反嵌入。正如任何艺术形式的创作都需要依凭于某种艺术媒介一样,艺术与伦理之间的互嵌也需要媒介的沟通。情感在艺术与伦理的互嵌过程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媒介作用。一方面,艺术作品表达了创作者的某种艺术灵感、构思和精神意识,宣泄了艺术创作者的情感;另一方面,道德是基于人类情感的正面表达和积累,是人性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体现。因此,通过情感的媒介,艺术与伦理相互影响。情感成为架设在艺术与伦理之间的一座桥梁。
桑东辉
关键词:艺术伦理情感媒介
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发掘与提炼被引量:1
2018年
张锡勤先生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及伦理道德发展史的全面深入研究和对中国传统道德范畴及诸多德目的系统梳理,提炼出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基本精神:尚公、重礼、贵和。首先,张锡勤先生将"尚公"界定为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并认为中国古代特殊的社会结构——血缘宗法社会下的家(宗)族本位社会结构是产生尚公思想的根本原因。其次,张锡勤先生从"礼"的产生开始追溯重礼观念的历史演进过程,指出礼起源于上古宗教祭祀,在先秦社会中大体经历了一个由宗教性向政治性、伦理性递嬗的过程。最后,张锡勤先生认为中国古代的"贵和"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人与大自然的和谐,人际关系即个人与群体关系的和谐,个人身心的和谐。指出"贵和"思想体现了中国先哲的智慧和民族精神,其本质就是通过礼教来调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以建立起等级和谐社会。在尚公、重礼、贵和三者关系中,张锡勤先生认为"尚公"是最基本的,是衍生其他两个基本精神的根。正是由于"尚公"的重整体观念决定了要用"礼"来维护社会整体的秩序稳定,用"和"来实现这种秩序的和谐。因此,尚公、重礼、贵和是相互关联又互为补充的。其中,又以"尚公"为最基本的道德精神。"重礼"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整体和谐的重要手段。和谐则是中国传统道德追求的终极境界和理想状态。张锡勤先生通过对尚公、重礼、贵和的追本溯源,深入剖析了其内在含义和规范要求、产生根源和历史局限,并指出其所具有的普遍价值和当代意义。张锡勤先生对中国传统伦理文化基本精神的提炼和概括,得到了理论界的普遍重视和高度认可。
桑东辉
关键词:伦理文化
药·酒·麈——论疾疫与魏晋风度的关系
2020年
魏晋风度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较为特殊、引人注目的文化现象。形成这一文化现象的原因十分复杂,有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其中汉末魏晋时期频发大疫的影响不可忽视。在疾疫侵袭下,人们朝不保夕,畏惧死亡。魏晋名士通过服食五石散来防治疾疫,并因服散后行散而产生一系列怪诞行径。服散吃药,饮酒发药,以及麈尾驱蚊避疫等对治疾疫的举措,因魏晋名士的名人效应而成为一种时人争相仿效的社会风尚,催生了魏晋风度的养成。
桑东辉
关键词:五石散魏晋风度
刍议传统知报伦理
2018年
传统知报观强调双向的伦理义务关系。就"报"而言,传统知报观主张不可轻受他人之恩,且回报要多于所受,至少要对等,而且传统知报观强调德必报、仇必报,而怨不仇。中国古代农耕生产和宗法结构的社会现实是传统知报观的原生土壤,民族文化中的知报取向、宗教影响、侠义情节等诸多要素都决定着传统知报观的义理走向。面对利益标准导向的当代社会,知恩、知报的伦理导向尤显珍贵。
郑文宝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逻辑源点及历史探路——基于两汉之前的伦理学分析
2015年
中国传统政治伦理汉后开始以儒家为核心和主线,但是,其逻辑源点和演绎进路却在汉前,汉前政治伦理经历了"神教→宗族→诸子→法家→道家"的重心转移过程,这一辨争、探索和筛选过程,对于后来儒家的胜出至关重要。"夏商→西周"是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奠基期,神教政治伦理向宗族政治伦理过渡,完成了政治伦理"天道"向"人道"的转变;春秋时期虽然天崩地解,但是,政治伦理仍在沿用宗族伦理;战国时诸子伦理兴起,宗族政治伦理开始松动,在诸子伦理的政治纷争中法家最终获胜;面对秦二世而亡的残酷事实,中国传统政治伦理反省后开始真正走上了历史合理性的路径:阳儒阴法——儒法两家软硬、外内结合共同维护传统社会政治秩序,结束了漫长的摸索期。
郑文宝张锡勤
关键词:两汉政治伦理理性范式
荀子思想的基本内核与合理内核及其当代价值——基于政治伦理视域被引量:1
2021年
荀子作为先秦时期集大成的著名思想家,面对战国时期的社会现实,从构建新的社会秩序出发,一方面继承发展了孔子提出的儒家德礼之治的思想主张,一方面批判吸纳诸子百家特别是法家的思想精华,建构起一整套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荀子思想体系的主要内容集中在政治伦理思想领域。应该说,荀子政治伦理思想集中反映了其思想体系的内核。其中,荀子思想的基本内核主要是性恶的人性论、群分的社会论,以及在此基础上确立的“隆礼重法”治理观;而其合理内核则主要包括“贵贱有等”的相对正义思想、“定分止争”的法律规制手段、“礼乐统管”的道德教化模式。剔除时代和阶级的局限,荀子思想的合理内核和基本内核对我们今天深化治国理政理论、完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公民道德建设等都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作用。
桑东辉
关键词:荀子合理内核
道德风俗的嬗变与渤海民族的消亡——以渤海婚姻家庭习俗为例被引量:2
2018年
作为一个民族,渤海族在中国唐代时期大祚荣建立渤海国时就开始显现出其民族特性。随着渤海国步入稳定和发展期,渤海族成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新民族。即便在渤海国被契丹人所灭之后,渤海遗民仍然保持了其民族特性。辽金时期,契丹人和女真人或武力镇压,或拉拢羁縻,想尽办法对渤海族进行同化。随着渤海人、契丹人、女真人等东北少数民族汉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以及各民族间融合的不断加深,渤海族的民族特性也逐渐被消磨。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决定民族性中的诸要素逐渐淡化,特别是渤海民族独特的道德风俗逐渐湮灭。以婚姻家庭习俗为例,渤海族的婚姻家庭观念逐渐混同于汉人的儒家伦理观念。由此,构成渤海族独立存在要素的消失,决定了其在元代被作为"汉人八种"之一而失去了独立的民族性。
桑东辉
关键词:婚姻家庭
政治伦理视域下的荀子隆礼重法思想辨析
2017年
荀子隆礼重法思想是中国古代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他不仅强调礼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而且主张加强法治,从而将礼和法作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和"大经"。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是建立在其人性恶的人性论、群分观念等社会历史观基础上的。其不仅丰富和发展了先秦儒家思想,而且也启迪和促进了先秦法家思想的完善,特别是对中国封建社会德刑兼治、礼法并用的治国理念产生了重大影响。即使在当下,荀子的隆礼重法思想对我们今天的依法治国、以德治国、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和谐社会等也都具有十分重大的借鉴作用和现实意义。
桑东辉
关键词:荀子政治伦理礼治
“忠孝节义”出处补考
2019年
'忠孝节义'作为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其最早出处史无定论。一般来说,学界普遍认为其最早出现在宋人洪迈的《夷坚志》中。其实,《旧唐书·薛仁贵传》中'忠孝节义'四字已连用,《魏书》中亦有'忠孝节义'的提法。'忠孝节义'是对封建社会三纲五常核心价值体系的精炼,但其广泛流行是在宋明重建儒家纲常伦理秩序后,并借助民间俗文化的传播而家喻户晓,尽人皆知。封建社会核心价值观'忠孝节义'的提炼和传播,对我们今天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很好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
桑东辉
关键词:忠孝节义出处
《周易》与中国传统法伦理
2018年
《周易》是中国传统文化之源,蕴涵着丰富的中华传统法文化内涵。从伦理视域看,主要体现为遏恶扬善、顺天休命的传统法精神,明慎用刑、议狱缓死的传统慎刑理念,赦过宥罪、小惩大诫的刑罚教化功能,刚健中正、金矢艰贞的公平正义原则,谨言慎行、止争息讼的和谐价值追求。
桑东辉
关键词:《周易》传统法伦理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