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77)

作品数:5 被引量:62H指数:4
相关作者:李小强张宏宾尚雪周新郢周杰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西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农业科学
  • 1篇历史地理

主题

  • 1篇东西部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硅酸体
  • 1篇剖面
  • 1篇气候
  • 1篇气候记录
  • 1篇显微特征
  • 1篇末次间冰期
  • 1篇黄土
  • 1篇黄土高原
  • 1篇黄土剖面
  • 1篇间冰期
  • 1篇古气候
  • 1篇古气候记录
  • 1篇硅酸体
  • 1篇PAST
  • 1篇PROXY
  • 1篇RECORD...
  • 1篇SOUTH_...
  • 1篇VEGETA...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西北大学

作者

  • 3篇李小强
  • 2篇周新郢
  • 2篇尚雪
  • 2篇张宏宾
  • 1篇屈红军
  • 1篇雷祥义
  • 1篇纪明
  • 1篇赵克良
  • 1篇岳乐平
  • 1篇周杰
  • 1篇夏斌

传媒

  • 1篇植物学通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Journa...
  • 1篇Scienc...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甘肃西山坪遗址5000年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被引量:3
2008年
西山坪遗址水稻遗存的植物硅酸体记录和炭屑以及碳化种子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000年前已开始种植水稻,是我国西北部有精确定年的最古老的稻作遗存,也是水稻种植的最西北端。西山坪水稻遗存将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这一发现有助于准确判定5000年这一重要时点东亚水稻种植的区域以及了解水稻的种植与传播对农业和环境产生的影响。
李小强张宏宾周新郢尚雪纪明赵克良
关键词:植物硅酸体
黄土高原东西部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显微特征与古气候记录被引量:10
2004年
以西安刘家坡和甘肃会宁西雁山末次间冰期以来黄土剖面为例,通过剖面土壤结构特征、骨架颗粒矿物成分、主要碎屑颗粒形态、骨架颗粒接触关系以及孔隙特征的分析对比,研究了黄土高原东西部黄土显微特征,进而探讨了其古气候意义。研究进一步证明,古土壤形成期气候比黄土形成期气候湿热,黄土剖面中黄土与古土壤交替反映了干与湿、热与冷的古气候变换;在古土壤形成期气候较湿热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东南部比西北部更为湿热,在黄土形成期气候较干冷的总趋势下,黄土高原西北部比东南部更为干冷,这与现今黄土高原的区域性气候差异一致。
屈红军夏斌雷祥义岳乐平李小强
关键词:末次间冰期黄土剖面显微特征古气候黄土高原
Vegetation and Environment History for the Past 14 000 yr BP from Dingnan, Jiangxi Province, South China被引量:7
2006年
迟了的 Pleistocene-Holocene 花粉,磷,和炭记录在南部的中国在南部的江西省从 peatland 被重建。今天的区域与米饭稻,蔬菜,和水果统治的村庄,小镇,和农业有一处多山、滚动的风景第二等的森林和松重新植林的花园,以及区域。记录在 14 300 年 BP 前开,与统治沼泽地区域的 Alnus 树林并且与包围斜坡上的开的 Quercus 树林。森林区域从约 12 800 年 BP 变得更复杂并且从 9 000 年 BP 进一步。在约 6 000 年 BP,有变清的证据,由 45004000 年 BP,在沼泽地 Alnus 和陆上的森林的完全的倒塌作为低区域被变换成米饭生产。为许多记录,在这个地点附近的火的出现是低的,尽管有地区性的火的证据。火在变清被用作一个工具然后在残株在米饭收获以后烧的年度周期使用了。营养素铺平,在沉积由全部的磷思考了似乎是仔细,与在表面的森林变化和高价值有关,层可能源于与农业联系的陆地管理技术。因此,人的影响极大地改变了森林盖子,火频率,和滋养的动力学;这为约 6 000 年 BP 是明显的然后加强向现代。
John Richard DodsonShirene HicksonRachel KhooXiao-Qiang LiJemina ToiaWei-Jian Zhou
考古生物指标记录的中国西北地区5000aBP水稻遗存被引量:23
2007年
西山坪遗址花粉、种子、植硅体等考古生物指标记录和加速器^14C测年,显示甘肃天水5070cal a BP已开始种植水稻并在5070~4300cal a BP时段持续存在,是目前已知中国西北最老、最西北端的稻作遗存.这一发现将史前稻作农业记录向西拓展了至少2个经度,有助于准确判定5000a BP这一重要时点东亚稻作农业的分布区域,探讨新石器时代稻作农业传播的时间、路径和方式。
李小强周新郢张宏宾周杰尚雪John Dodson
关键词:BP
The earliest archaeobiological evidence of the broad-ening agriculture in China recorded at Xishanping site in Gansu Province被引量:20
2007年
The crop types and agricultural characteristic are reconstructed using the archaeobiological proxies of pollen, seed and phytolith at Xishanping site in Gansu Province between 5250 and 4300 cal a BP. The agricultural activity strengthened in Xishanping from 5100 cal a BP. It appeared the earliest cultivation of prehistoric rice in the most northwest China at 5070 cal a BP. The sudden disappearance of conifers and expansion of chestnut trees is likely to be the result of selective hewing of conifers and cultivation of chestnuts at about 4600 cal a BP. There existed 8 crop types of foxtail millet, broomcorn millet, rice, wheat, barley, oats, soybean and buckwheat at Xishanping between 4650 and 4300 cal a BP, which cover the main crop types of the two origin centers of East and West Asia. Not only has the wheat and barley been approved to spread to northwestern China, but the earliest complexity agriculture in Neo-lithic China appeared in Tianshui, Gansu Province.
J. DODSON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