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XDA05050504)

作品数:50 被引量:475H指数:13
相关作者:许明祥贾宏涛朱新萍张彦军郭胜利更多>>
相关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新疆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0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6篇农业科学
  • 14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天文地球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6篇土壤
  • 25篇有机碳
  • 15篇土壤有机
  • 14篇土壤有机碳
  • 13篇丘陵区
  • 13篇黄土丘陵
  • 13篇黄土丘陵区
  • 9篇农田
  • 7篇物量
  • 7篇层土
  • 6篇生物量碳
  • 6篇农田土壤
  • 6篇微生物
  • 6篇微生物量
  • 6篇微生物量碳
  • 5篇深层土壤
  • 5篇土壤呼吸
  • 5篇土壤水
  • 4篇土地利用
  • 4篇坡面

机构

  • 34篇西北农林科技...
  • 32篇中国科学院
  • 9篇新疆农业大学
  • 7篇中国科学院大...
  • 5篇中国科学院新...
  • 1篇福建农林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青岛大学
  • 1篇四川农业大学
  • 1篇西北师范大学
  • 1篇新疆农业科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新疆农科院
  • 1篇庄浪县农业技...
  • 1篇重庆水利电力...

作者

  • 16篇许明祥
  • 9篇贾宏涛
  • 8篇朱新萍
  • 7篇郭胜利
  • 7篇张彦军
  • 7篇王百群
  • 5篇陈盖
  • 5篇马昕昕
  • 5篇周智彬
  • 5篇王超华
  • 5篇张亚锋
  • 4篇李俊超
  • 4篇李娜娜
  • 4篇邱宇洁
  • 4篇王蕊
  • 3篇刘庆芳
  • 3篇郭慧敏
  • 3篇李玉进
  • 3篇余雄
  • 3篇张金

传媒

  • 9篇环境科学
  • 6篇水土保持研究
  • 4篇新疆农业大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环境科学学报
  • 3篇应用生态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干旱区地理
  • 2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环境工程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青岛大学医学...
  • 1篇土壤学报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陕西农业科学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年份

  • 4篇2016
  • 10篇2015
  • 15篇2014
  • 7篇2013
  • 11篇2012
  • 3篇2011
5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坡向和坡位对小流域梯田土壤有机碳、氮变化的影响被引量:26
2012年
坡向和坡位是影响土壤有机碳(SOC)和全氮(TN)变化的两大重要地形因素。研究其对小流域梯田SOC和TN变化的影响,对预测黄土高原地区坡改梯条件下土壤碳汇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土丘陵沟壑区—高泉沟小流域为例,区分东、西两种坡向,再根据海拔区分上(2220~2326 m)、中(2130~2220 m)、下(1938~2130 m)三种坡位,共采集213个土壤样品,研究坡向、坡位对梯田耕层(0~20 cm)SOC和TN的影响。结果表明,西向坡SOC和TN含量分别比东向坡高22.8%和13.6%(P<0.1),东西向坡的中、下坡位SOC和TN含量均大于上坡位。在西向坡,SOC含量下坡位(8.78 g/kg)最高,中坡位(7.82 g/kg)次之,上坡位(7.46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12.1%,24.2%。在东向坡,SOC含量中坡位(7.15 g/kg)最高,下坡位(6.28 g/kg)次之,上坡位(5.37 g/kg)最低;与上坡位相比,中坡位和下坡位的TN含量提高了37.3%和29.4%。坡向与坡位的交互作用对流域SOC的空间分布影响显著(P<0.1)。坡向、坡位对土壤碳氮比值(C/N)也有显著影响(P<0.1)。这一结果对准确估算流域梯田SOC和TN的变化提供了参考。
南雅芳郭胜利张彦军李俊超周小刚李泽张芳邹俊亮
关键词:坡向坡位梯田土壤有机碳全氮
青海乐都县30a来农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特征被引量:4
2015年
青海省地处高寒区,近几十年来针对这一区域农田生态系统中土壤有机碳(SOC)库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较少。研究利用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1982年),结合近期(2011年)重复采集的田间土壤样品,以土壤类型为单元,对县域尺度(青海乐都县)农田表层(0~20 cm)SOC库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乐都县1982年表层有机碳密度(SOCD)为3.8kg·m-2,2011年降低至2.8 kg·m-2,30 a间降幅达26%,且呈东北部和南部降低、西北地区增加的趋势;2乐都县1982年表层SOC储量1.8×106t,2011年1.4×106t,30 a间降幅达24%;3土壤类型中,草甸土、栗钙土和黑钙土表现为丢碳,速率分别为-137.3、-35.0、-91.0 g C·m-2·a-1,潮土和灰钙土表现为固碳,速率分别为9.7、7.3 g C·m-2·a-1,且30 a来各土类SOCD变化率与1982年SOCD呈负线性相关(y=0.35-0.13x)。
李娜娜张彦军周小刚邹俊亮刘庆芳李俊超刘京郭慧敏王蕊郭胜利
关键词:农田土壤类型SOC
咸水滴灌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防护林土壤水盐动态被引量:4
2016年
为揭示咸水滴灌下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人工防护林的土壤水盐动态规律,研究了4-7月份各灌水周期内土壤水盐的时间变化特征和二维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1)咸水滴灌下的防护林土壤水盐动态具有显著的周期性规律;一个周期内(1~15 d),水分先后经历了快速下降(1~4d)、缓慢变化(4~10 d)和基本稳定(10~15 d)三个时期,整体呈幂函数递减规律(y=8.746t-0.270,t=1,2,3…);盐分则先后经历了脱盐(1~7 d)和积盐(7~15 d)两个阶段,整体变化规律符合抛物线函数(y=0.009t2-0.138t+2.269,t=1,2,3…)。(2)水平0~60 cm空间上的土壤水分呈一元线性递减分布,而盐分呈一元线性递增分布;垂直0~120 cm空间上的土壤水分表现为较明显的单峰曲线,其峰值位于20 cm土层处,而盐分分布满足逆函数模型,并在表土层距滴头45~60 cm处有显著积盐现象,含盐量高达10~20 g kg-1。由于受灌溉、蒸发、气温、降雨、植被等环境因素及土壤自身空间变异性等的影响,具体不同时空尺度上的绿地土壤水盐动态既具有一致性规律又表现出差异性特征。本文可对区域土壤水盐动态预测、盐渍化评估以及灌水制度进一步优化等提供科学支撑。
丁新原周智彬徐新文王永东江源鲁晶晶常青
关键词:咸水滴灌水盐动态人工防护林塔克拉玛干沙漠
北疆绿洲农田夏季土壤CO_2排放特征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1年
利用英国PP-system土壤呼吸测定仪对北疆典型绿洲农田作物棉花、小麦与玉米生态系统的土壤CO2释放日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棉花生态系统的土壤CO2排放均具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均为午前大于午后,且小麦与玉米生态系统土壤CO2排放呈平缓曲线,棉花生态系统土壤CO2释放曲线变化较为剧烈;从土壤CO2排放总量来看,夏季日棉花生态系统的土壤排放总量最大,为30.98g CO2/(m2.d),其次为小麦和玉米生态系统,分别为8.04g CO2/(m2.d)和23.92g CO2/(m2.d);土壤CO2排放与气温呈明显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339 6。
朱新萍贾宏涛高文伟李丽君陆纪春
关键词:绿洲农田CO2排放日变化
陇东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剖面分布特征
2014年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陇东黄土高原农田黑垆土微生物量碳(MBC)和颗粒有机碳(POC)的剖面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剖面土壤微生物量碳和颗粒有机碳含量随土层变化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主要集中在0—20cm和20—40cm土层,呈明显的表聚现象;0—60cm土层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而减小;随着海拔高度增加,0—20cm土层MBC含量整体呈增加趋势,变化范围为180.92~282.53mg/kg;POC含量在0—20cm和20—40cm土层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02~1.68g/kg和0.25~0.96g/kg,40cm以下土层颗粒有机碳含量较低;剖面中不同土层深度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占总有机碳(SOC)的比例在0—20cm和20—40cm土层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其它土层,MBC/SOC变化范围分别为2.29%~3.70%和1.00%~2.11%,POC/SOC的变化范围分别为13.46%~19.13%和5.08%~16.16%,剖面MBC/SOC与MBC、POC/SOC与POC随土层的变化规律均一致,MBC/SOC和POC/SOC可以作为反映土壤剖面质量变化的指标。
陈忠梅徐珞
关键词:黄土高原黑垆土微生物量碳颗粒有机碳
干旱区盐渍化农田景观格局特征分析
2014年
干旱区农田土壤盐渍化问题突出且日趋严重,已成为制约绿洲农业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以玛纳斯县为研究区,运用景观生态学方法和GIS技术,选取相关景观格局指数,对农田盐渍化景观格局及土壤盐渍化程度与景观格局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以轻度盐渍化农田为主,农田土壤盐分在水平方向的变异程度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总体来看,农田斑块形状较规则、简单且面积变化幅度较大。(2)类型水平土壤盐渍化程度对农田斑块面积影响显著,随着土壤盐渍化程度增加而农田斑块面积减小。盐渍化程度对类型斑块间距离影响明显,轻度盐渍化程度农田斑块呈集中分布,而其它类型类型斑块间距离较大,相对分散分布。(3)斑块水平土壤深度(0~100cm)范围内,土壤含盐量与农田斑块形状、面积和邻近斑块数关系密切。盐渍化农田盐渍化程度愈重,其农田斑块形状愈复杂,农田斑块面积愈小,农田斑块邻近斑块数愈少。中层盐渍化程度对农田斑块形状和面积影响相对较大,底层盐渍化程度对农田斑块集中连片分布特征影响较大。
王新军贾宏涛朱磊
关键词:盐渍化干旱区农田
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被引量:48
2012年
研究了黄土丘陵区土壤有机碳固存对退耕还林草的时空响应特征,分析了退耕还林草对土壤有机碳的近期影响和长期效应。结果表明,1)从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整体而言,相对于坡耕地,退耕还林和退耕撂荒具有显著的土壤碳增汇效应,而退耕还草、退耕还果没有明显土壤碳增汇效应。以天然草地土壤有机碳密度为目标,撂荒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增汇潜力可达8.3 t/hm2。2)以10a为界,退耕还林草的近期土壤碳增汇效应不明显,而10a后土壤碳增汇效应逐渐明显,退耕还林、还灌、撂荒和坡耕地的固碳效应差异显著。3)在评估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注重长期固碳效应。4)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效应主要受还林草方式及年限的影响,二者分别可解释55.6%和24.1%的有机碳变异性;地形因子可解释8.5%的有机碳变异性。在评估该区退耕还林的土壤固碳效应时应当充分考虑退耕年限和地形因子的影响。5)人工刺槐林地、人工柠条林地以及撂荒地深层土壤(100—200 cm)有机碳密度占2 m土体有机碳密度的35%—40%,而且随着植被恢复深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增加。6)在估算黄土丘陵区退耕还林土壤固碳效应时应该考虑深层碳累积。如果按1 m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密度计算,会严重低估退耕还林草的土壤固碳量。
许明祥王征张金刘国彬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退耕还林草黄土丘陵区
几种不同方法估算农田表层土壤固碳潜力:以甘肃庄浪县为例被引量:7
2016年
通过采样分析,结合80年代全国第二次土壤普查以及2006年耕地质量评价土壤有机碳数据,采用几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对庄浪县农田表层(0~20cm)土壤固碳潜力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1最大值法和分类定级法(高)对同一地区农田土壤理想固碳潜力估算结果差异不大.最大值法估算庄浪县农田表层土壤理想固碳潜力为1.13 Mt,而分类定级法(高)估算的理想固碳潜力为1.09 Mt.2分类定级法(中)、饱和值法、加权法这3种固碳潜力估算方法求得庄浪县农田土壤现实固碳潜力分别为0.37、0.32、0.28 Mt,约为理想固碳潜力水平的1/3.3采用分类定级法(中)、饱和值法和加权法估算现实固碳潜力,有机碳密度增量依次为6.76、5.21、4.56 t·hm^(-2).按照庄浪县近30年农田表层(0~20 cm)土壤的固碳速率,达到现实固碳潜力水平大约需要24~34 a.4在县域尺度上估算现实固碳潜力,加权法优于饱和值法,饱和值法优于分类定级法(中);估算理想固碳潜力,分类定级法(高)优于最大值法.
师晨迪许明祥邱宇洁
关键词:土壤有机碳固碳潜力农田土壤
耕作与施肥对甘蔗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被引量:9
2015年
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研究了云南蒲缥甘蔗地赤红壤不同耕作与施肥土壤剖面微生物量碳、氮特征。结果表明:不同耕作与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均有一定影响,其中耕作对土壤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较为一致,表现为免耕>翻耕。施肥对0—20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的影响表现为翻耕施肥>翻耕,对20—40cm,40—60cm土层中微生物量碳的效应呈现为翻耕>翻耕施肥,而施肥对土壤微生物量氮影响则与其对微生物量碳的效应相反。耕作和施肥对各个土层土壤微生物商具有显著的影响(p<0.05),表现为免耕>翻耕,翻耕施肥条件下0—20cm土层的微生物商稍高于翻耕,而其他土层均为翻耕>翻耕施肥;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全氮的比值与微生物量氮的变化趋势相近。在不同的耕作和施肥条件下,免耕有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施肥在一定程度上也利于提高土壤微生物量。
何瑞清王百群张燕
关键词:耕作施肥
苹果园土壤呼吸的变化及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影响被引量:7
2014年
了解果园土壤呼吸变化及其影响因素,有利于深入理解退耕还果条件下黄土高原地区土壤碳源汇功能.在长武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站,以盛产期果园(2000年建成)为对象,利用土壤碳通量测量系统(Li-COR,Lincoln,NE,USA)于2011、2012年监测了果树冠幅下距树干不同距离处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和温度变化,分析了土壤呼吸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土壤呼吸速率随着距树干距离延长而降低.与2 m处相比,0.5 m处土壤累积呼吸量2011年提高20%,2012年提高31%;0.5 m和2 m处土壤呼吸的温度敏感性(Q10)2011年相应依次为1.79和1.56,2012年依次为1.79和1.38.②距树干2 m处温度和水分稍高于0.5 m处,但差异不显著(P>0.05).土壤呼吸与土壤温度均呈显著的指数关系,而与土壤水分的相关性不显著.温度变化可解释土壤呼吸的季节性变化,但并不能解释距离树干不同处的差异.③距离树干不同位置处的根系密度差异是影响果园土壤呼吸空间变化及其温度敏感性的重要生物因素;④冠幅下土壤呼吸的变异系数为23%~31%.估算果园土壤呼吸需考虑其距离树干的空间差异性.
王蕊郭胜利刘庆芳张彦军姜继韶郭慧敏李如剑
关键词:土壤呼吸土壤水分土壤温度根系生物量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