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50021)
- 作品数:22 被引量:30H指数:3
- 相关作者:翟月琴朱军张惠苑凤媛李丹梦更多>>
- 相关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上海戏剧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晨光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历史地理文化科学更多>>
- 奚密现代汉诗研究综论被引量:5
- 2014年
- 如何构建汉语新诗的理论框架,可谓20世纪以来最为棘手的文学研究议题之一。而海外汉学家奚密的诗学研究却独树一帜:"现代汉诗"的提出,既打破现代与当代的时间分野,又超越了大陆与港台、海外华语诗歌的地理分界;"边缘化诗学",立足诗人身份和读者反应,发现诗歌传统地位的丧失和新的空间的获得;"四个同心圆"就诗文本、文类史、文学史和文化史四个角度概括出诗歌解读的研究方法;"Game-Changer"即"改变游戏的人",指的是文学场域中的参与者具有自主性,这种自主性推动了文学史的"变"。可以说,无论理论体系、研究方法,还是文本细读,奚密都为汉语诗学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 翟月琴
- 关键词:现代汉诗
- 从城市诗看破碎无序的辞章——1980年代以来汉语新诗声音与抒情结构的断想被引量:2
- 2014年
- 1980年代以来,城市诗创作尤其醒目。如果说城市心态和城市意识是城市诗的核心内容,那么探讨诗人与城市关系的重要桥梁便是声音,即汉语新诗的音乐性。诗歌文本呈现为破碎无序的辞章,诗人以碎片化的形式回应与城市相关的心理状态。较有代表性的是顾城《鬼进城》、《城》中的"跳",宋琳《外滩之吻》中的"摇",陈东东《外滩》中的"移动",透过文本细读,从中分析声音所蕴藏的抒情结构。
- 翟月琴
- 关键词:城市诗声音抒情结构
- 疾驰的哀鸣:论张枣诗歌中的声音与抒情表达被引量:3
- 2012年
- 诗人张枣一生仅仅创作了百余首诗歌,但在这些为数不多的作品中,关于传统,他始终有着一种相对明晰的态度。本文选择以声音的视角切入,将通过句式、停顿、词的选择等包孕在情感与意象中的内在化节奏展开,从而在声音传统中去洞悉张枣的诗歌所彰显出的哀鸣与急促等情感特征。
- 翟月琴
- 关键词:现代诗研究情感特征内在节奏
- 剧何以通往诗?——从黄佐临“写意戏剧观”谈起被引量:2
- 2015年
- 1962年,黄佐临曾提出"写意戏剧观",引起广泛讨论。迄今为止,研究者试图从意识形态主导的戏剧观念里突围而出挖掘"写意"的内涵,也立足于实践从舞台表演的"写意"方面提供新的批评模式。从理论到实践,都相当有益于将"写意戏剧观"推向系统化研究。更重要的是,也开启了新的研究空间,即以诗与剧的关系为切入点迈向跨领域研究。
- 翟月琴
- 关键词:黄佐临写意戏剧观舞台表演诗歌
- 黑色作为一种文学理想--就文学如何表现创伤性记忆与刘复生商榷被引量:1
- 2012年
- 历史创伤无可回避,它始终在暗处,并且充当了共和国"后三十年"文学演进的源动力。它既是思想的资源,更是形式创新的支撑。为重新获得思想的活力,当代文学需要以黑色作为理想,在恶与痛的经验中发掘一种超越的力量。
- 朱军
- 关键词:纯文学历史创伤文学理想
- 都市空间与现代激进文学地理的建构——以亭子间文化为中心被引量:2
- 2013年
-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左翼文化运动是"都市空间"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是这一互动的核心场域之一,亭子间文人一度成为上海文人的代名词。本文取历史-空间-社会多元研究向度,以亭子间文人社群从边缘到中心的崛起轨迹为中心,系统考察了都市空间与现代中国激进人文地理学演进之间的深刻联系。本文对两条演进脉络做了重点探讨:(一)空间正义与左翼文化运动兴起之间的交错互生关系;(二)都市文学空间的激进化及其内生的分歧。
- 朱军
- 关键词:都市空间人文地理学
- 跌落在世俗中的传奇——论1980年代以来怀旧视阈下的北京书写被引量:1
- 2013年
- 1980年代以来在怀旧视阈下,文学对北京的书写,着力于对其传奇性的打造。这种打造源自于北京丰腴的历史文化传统,以及现代化进程对城市历史记忆的挑战。文学对北京传奇的呈现方式,不再局限于以自上而下的姿态,对剥离出来的传奇进行叙述,而是转入由世俗民间建构和解构的传奇叙事中来。这种传奇性的打造背后可以看到北京特有的文化品格,以及文学在观照北京时所存在的隐疾。
- 张惠苑
- 关键词:怀旧传奇
- 《上海文学》的都市想象:以1990年代为中心
- 2013年
- 90年代,"都市"和"都市化"不仅是以"当代性、文学性、探索性"为旨归的《上海文学》昂然前行的主线和关键词,也成为其自身生存发展的重要背景。在这一过程中,刊物一方面坚持以多种形式对都市问题的讨论、描述和呈现,显示出其都市想象的图景和脉络,使得其在同类刊物中始终处在一种领先地位;另一方面则试图通过对自身的结构调整,打造出一种多元化、开放式的刊物风格,使得其能够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种新的局面和角色定位,进一步营建和巩固自己的"文学场",进而参与到愈加复杂的社会文化结构中。从这两点而言,九十年代的《上海文学》凭借它的都市表述以及它自身的都市生存境遇,已经很好地完成了参与中国社会文化的整体建构的目标。
- 凤媛
- 关键词:都市想象
- 城市书写如何本土化?——以1980年代以来文学为中心被引量:2
- 2013年
- 文学的本土化研究是一个重要且意义深远的课题。但在以往的研究中,文学本土化问题经常被文学的现代化问题遮蔽。1980年代以来城市书写的本土化研究,是进行文学本土化研究的有益尝试。借助地域属性、传统诗性文化等方面对文学中的城市展开的本土化想象,可以突破长期以来现代性指导下的城市文学研究的困境,发掘中国城市在文学中呈像的丰富性与复杂性,拓展当代城市文学研究。
- 张惠苑
- 关键词:城市城市文学本土化
- 都市文化与空间正义——以亭子间文化为中心的考察被引量:2
- 2012年
- 空间正义是都市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以追求社会正义为旨归的上海亭子间文化一度成为左翼文化运动的代名词,它是马克思主义与激进人文地理学在中国历史性互动的产物。亭子间的文化飞地特质兼具包容性和异质性,孕育出了独特的都市青年亚文化———"薄海民文化"。货币、出版和身体的解放力量在文学空间聚合,空间正义成为文学实践无意识层面的一种重要推动力量。亭子间亚文化从边缘到中心的演进历程则折射出一种更为深刻的空间权力的转移。
- 朱军
- 关键词:青年亚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