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11JJD750024)

作品数:3 被引量:5H指数:2
相关作者:张桃洲更多>>
相关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文学

主题

  • 2篇新诗
  • 2篇中国新诗
  • 2篇写作
  • 1篇底层写作
  • 1篇新世纪诗歌
  • 1篇言词
  • 1篇语言
  • 1篇政治
  • 1篇政治抒情
  • 1篇政治抒情诗
  • 1篇政治维度
  • 1篇诗歌
  • 1篇抒情
  • 1篇抒情诗
  • 1篇欧化
  • 1篇情诗
  • 1篇自我
  • 1篇自我建构
  • 1篇网络
  • 1篇文化

机构

  • 3篇首都师范大学

作者

  • 3篇张桃洲

传媒

  • 1篇南京师大学报...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广西师范大学...

年份

  • 1篇2013
  • 2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生活之软与言词的硬度——从马铃薯兄弟的写作看新世纪诗歌的一个侧面被引量:1
2012年
中国新诗进入新世纪后面临一个特殊的境遇,就是网络的迅速兴起与渗透。受网络激发而获得了灵感的诗人马铃薯兄弟,其诗歌写作具有网络时代的某些特征:语词轻盈,句式柔软,注重对都市日常生活的观察与描摹。其趋向于口语的写作风格彰显了这一类型诗歌的可能与难题:如何在对口语的甄别中挖掘其内在的诗性。
张桃洲
关键词:网络新世纪诗歌
语言欧化与中国新诗的自我建构被引量:2
2013年
欧化是现代汉语生成与发展过程中一个不可否认的历史事实和现象,运用现代汉语进行书写的中国新诗面临着欧化带来的种种困境和难题。与欧化相对的是本土化,二者的关系相当复杂,其关键是欧化或本土化在新诗自我建构中的位置。其实,与其纠缠于欧化在新诗中的有无、可否,不如考察语言欧化的历史性存在如何重塑了中国诗歌的书写方式、改变了中国诗歌的哪些质素。这些方面在新诗的许多代表性诗人和文本中有清晰的体现。
张桃洲
关键词:新诗自我建构文化认同
论20世纪中国新诗的政治维度被引量:2
2012年
由于特定的历史情势,20世纪中国新诗与政治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和难以"割舍"的纠缠关系。在不同时期,这种关系显现出并不相同的面貌、特征和取向。本文着眼于20世纪新诗进程,并没有全面论述新诗与政治之间的复杂纠缠,只是从二者发生关联的"缝隙"处,探讨政治之作用于新诗创作及发展的"另类"风景,新诗对于政治影响表现出的"异质性"特征:革命诗歌的幽婉情调、现代主义的政治内蕴、政治抒情诗的"异质性"、"叛逆"诗学的政治特点、底层写作的政治性限度与可能等。
张桃洲
关键词:中国新诗政治现代主义政治抒情诗底层写作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