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SKLEC-KF201208)
- 作品数:4 被引量:25H指数:4
- 相关作者:贺心然方涛高文婕逄勇冯志华更多>>
- 相关机构:河海大学淮海工学院山东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环保科技计划资助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天文地球更多>>
- 灌河口潮间带及其入海河段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研究被引量:6
- 2015年
- 2011年10月对灌河口及其入海河段中潮带进行了11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10种,均为软体动物。潮间带优势种为光滑河篮蛤(Potamocorbula laevis),总平均丰度为92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20.9 g/m2;入海河段优势种为中华拟蟹守螺(Cerithidea sinensis),总平均丰度为180个/m2,总平均生物量为52.5 g/m2。与邻近海域相比,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H’等都较低。相关性分析表明有机污染物敌敌畏、OCPs、SVOCs和重金属镉、汞、锌和总铬的浓度对生物量、丰度和H’有着显著或较大影响。研究表明,灌河沿岸4个化学工业园的排污及沿岸码头建设等对该海域产生了较大的人为扰动,已不适宜部分大型底栖动物的生存,需进行跟踪调查监测及时制定该海域生态保护、修复规划。
- 贺心然陈斌林高文婕曹广林方涛晁崧然季相星
- 关键词: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学
- 灌河口海域沉积物中有机氯农药的空间分布、来源解析与风险评估被引量:4
- 2015年
- 2011年4月通过GC定量检测和210Pb测年对灌河口海域表层和柱状沉积物中OCPs(Organochlorine Pesticides)的空间分布、来源解析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灌河口海域表层沉积物中OCPs的浓度在nd^58.3×10-9(干重)之间,河口海域O,P'-DDT浓度明显高于潮间带和入海河段,3个区域浓度排序为:潮间带>河口海域>入海河段。DDTs和HCHs浓度均处于国内中等水平。柱状沉积物中OCPs浓度在(2.0~850.0)×10-9之间、平均值210.0×10-9,90年代初期OCPs浓度有所下降,2000年后又在波动中升高。来源解析及柱状样中OCPs浓度变化、转化情况均表明该海域沉积物有新的DDTs源输入。参照加拿大颁布的沉积物质量标准对灌河口沉积物进行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灌河口海域以DDT和DDD为主的毒性已处于频繁效应,需深入开展沉积物的环境风险评估研究,确认开展OCPs底质修复方案及区域。
- 贺心然邓贺天王华逄勇宋晓娟曹亚丽
- 关键词:沉积物OCPSDDTSHCHS源解析风险评估
- 灌河口海域沉积物中PAHs的垂直分布及生态危害研究被引量:5
- 2015年
- 2011年4月通过GC-MS检测和210Pb测年对灌河口海域沉积物(GHES)中的PAHs进行了分析,柱状沉积物中21种PAHs总浓度为21.0~209.0 ng/g,均值为88.1 ng/g,7种致癌PAHs浓度为7.0~90.0 ng/g,其中致癌剂苯并[a]芘浓度为ND^2.0 ng/g。PAHs浓度与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呈低度正相关,与p H无明显相关性。源解析表明,近50年来GHES中的PAHs大部分来自煤和生物质燃烧。近50年来,总PAHs和16种优控PAHs浓度在波动中升高;近年来苊、苊烯、苯并[b]荧蒽、荧蒽、茚并[1,2,3-cd]芘的浓度增高,需查明来源。生态风险评价表明,GHES中以芴为主的负面生物毒性效应会偶尔发生。芴、苯并[b]荧蒽、苯并[k]荧蒽的浓度介于临界与偶然效应浓度值之间,应尽量减少对该海域沉积物的搅动,防止污染物再悬浮导致水体的二次污染。
- 贺心然逄勇逄勇高文婕陈斌林晁崧然宋晓娟
- 关键词:柱状沉积物多环芳烃源解析
- 灌河口邻近海域春季浮游植物的生态分布及其营养盐限制被引量:14
- 2013年
- 2011年4月通过灌河口邻近海域的现场调查及营养加富培养实验,研究了春季灌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生态分布特征以及硝酸盐、磷酸盐对浮游植物生长的限制作用,结果表明:共发现浮游植物68种,其中硅藻61种,优势度最高的为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 costatum,Y=0.53),各个站位浮游植物的丰度介于0.84×106—2.25×106个/L,均值为1.54×106个/L,种类范围为29—39种,均值为35种,叶绿素a浓度呈现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在2.66—6.67μg/L变化,均值为3.89μg/L,多样性指数介于2.60—3.79,均值为3.20,海域环境基本适宜浮游植物的生长;调查海域磷酸盐浓度的范围为0.35—0.90μmol/L,均值为0.58μmol/L,亚硝酸盐浓度范围为1.57—3.93μmol/L,均值为3.08μmol/L,两者分布均具有近岸高外海低的特征;铵盐浓度范围为3.14—5.43μmol/L,均值为3.95μmol/L,其分布则是近岸低外海高;硝酸盐浓度严重偏高,在31.21—37.00μmol/L之间变化,均值为34.55μmol/L,导致调查区域具有高N/P比(42—112),且浮游植物叶绿素a与磷酸盐浓度有显著的正相关(R2=0.80),而与无机氮线性关系不明显(R2=0.11);在P加富培养实验中,磷酸盐在3个培养组(对照,+P,++P)中的比吸收速率分别为0.36、0.43、0.51d-1,加P促进了P本身的吸收.,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吸收也得以促进,但没有磷酸盐那么显著,而铵盐浓度基本呈增加趋势,P的添加也促进了藻类的生长,培养结束后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分别为77.24、90.57、96.49μg/L。在N加富培养实验中,硝酸盐的比吸收速率分别为0.39、0.049、0.025d-1,加N未促进硝酸盐本身的吸收,磷酸盐浓度在3个实验组变化曲线相似,其吸收也没有得到促进,亚硝酸盐在加N组中浓度是增加的,培养结速后加N组(+N,++N)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分别为72.31、69.62μg/L,都小于对照组,N的添加也未促进藻类的生长。上述研究表明了春季灌河口邻近海域浮游植物的生长主要受到
- 方涛贺心然冯志华陈斌林
- 关键词:浮游植物磷酸盐硝酸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