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372021)

作品数:8 被引量:150H指数:7
相关作者:邓胜徽卢远征樊茹李鑫赵怡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9篇天文地球
  • 6篇生物学

主题

  • 5篇植物
  • 5篇盆地
  • 4篇植物群
  • 4篇侏罗世
  • 3篇三叠
  • 3篇侏罗纪
  • 3篇古气候
  • 2篇新疆吐哈盆地
  • 2篇早侏罗世
  • 2篇三叠纪
  • 2篇苏铁类
  • 2篇吐哈盆地
  • 2篇盆地南缘
  • 2篇中侏罗世
  • 2篇南缘
  • 1篇大洋
  • 1篇大洋缺氧事件
  • 1篇地层学
  • 1篇植物化石
  • 1篇三叠世

机构

  • 9篇中国石油天然...
  • 4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广州海洋地质...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1篇兰州大学
  • 1篇牛津大学
  • 1篇天津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南...
  • 1篇中国地震局

作者

  • 9篇邓胜徽
  • 6篇卢远征
  • 3篇李鑫
  • 3篇樊茹
  • 2篇赵怡
  • 1篇刘璐
  • 1篇董淑欣
  • 1篇王永栋
  • 1篇杨小菊
  • 1篇徐道一
  • 1篇孙柏年
  • 1篇商平
  • 1篇方琳浩

传媒

  • 3篇古地理学报
  • 1篇地质学报
  • 1篇地层学杂志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学前缘
  • 1篇Scienc...
  • 1篇中国古生物学...

年份

  • 2篇2018
  • 1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2
  • 1篇2009
  • 1篇2007
  • 3篇2005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侏罗纪古气候分区与演变被引量:46
2017年
以古生物学和沉积学资料为主,结合地球化学和植物化石气孔器参数等资料系统分析了中国侏罗纪的气候特征、气候分区及其演变过程。侏罗纪时期的气温明显比现代为高,但无论是温度还是湿度都经历了强烈的变化,可划分为早侏罗世早中期、晚期,中侏罗世早、晚期以及晚侏罗世等5个演化阶段,各阶段气候分区特征明显。其中,早侏罗世早中期(大致为埃唐日期—普林斯巴赫期)可划分为5个气候区,自北而南依次为黑龙江东部乌苏里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东南热带-亚热带潮湿气候区、西南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以及西藏—滇西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最大,占据了昆仑—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广大地区。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总体升温并趋于干旱化,依然可以划分为5个气候区,但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由于南界的大幅度向北移而大为缩小,范围最广的是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侏罗世早期(阿伦期—巴柔期)气温较早侏罗世晚期明显下降,北方暖温带潮湿气候区南界向南推移,基本恢复到了早侏罗世早中期的范围,东南地区为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中侏罗世晚期(巴通期—卡洛维期)又复升温趋干,气候区界线再度北移,暖温带潮湿气候区范围再次大幅度缩小到燕辽及东北地区,热带-亚热带半潮湿-半干旱气候区范围扩大至整个华北与西北地区,南方则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晚侏罗世气温进一步升高,暖温带潮湿气候区退缩至东北一隅,除滇、藏热带海洋干旱气候区外,其他广大地区均为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且多地出现荒漠化。
邓胜徽卢远征赵怡樊茹王永栋杨小菊李鑫孙柏年
关键词:侏罗纪气候分区
中国白垩纪植物群与生物地层学被引量:12
2012年
早白垩世时中国可划分出北方、南方和藏南3个植物地理区。北方植物地理区可归入瓦赫拉梅耶夫的西伯利亚加拿大植物地理区,发育有热河、阜新和大砬子3个植物群。热河植物群产于辽西义县组和九佛堂组及其他相当地层,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以苏铁纲和松柏纲占主导地位。阜新植物群赋存于辽西的沙海组和阜新组及相当地层,以真蕨纲、银杏纲和松柏纲共同繁盛,苏铁纲和木贼目较丰富为特点。由早而晚可以进一步划分为Acanthopteris-Ginkgoco riacea组合、Ruffordia goepperti-Dryopterites组合和Ctenis lyrata-Chilinia组合,分别产于辽西的沙海组、阜新组中下部和阜新组上部。大砬子植物群产于吉林延吉盆地的大砬子组和松辽盆地的泉头组,被子植物占优势且掌鳞杉科丰富。南方植物地理区属于瓦赫拉梅耶夫的欧洲中国植物地理区的范畴,苏铁纲、鳞叶或锥叶型松柏和小羽片小而叶膜厚的真蕨类(主要是Cladophlebis)占主导地位,缺少银杏纲、真蕨纲的蚌壳蕨科及单缝孢类型等,为热带、亚热带植物群,可进一步划分为东部、西藏北部和中部3个亚区。其中,东部亚区滨邻古太平洋,以浙江、福建和山东莱阳盆地等的植物为代表,以鳞叶和锥叶型松柏与本内苏铁Ptilophyllum占优势。该亚区植物群可以进一步划分为3或4个植物组合,自早至晚包括Cupressinocladus-Pagiophyllum组合、Cladophlebis-Ptilophyllum组合、Ruffordia-Zamiophyllum组合和Suturovagina-Frenelopsis组合。西藏北部亚区邻近古特提斯洋东北岸,植物群与东部亚区的基本特点一致,但真蕨类更为繁盛,特别是海金沙科Klukia属和里白科的Gleichenites相当丰富,并有海金沙科的Scleropteris属和马通蕨科存在,裸子植物以苏铁纲为主,松柏纲相对较少,可进一步划分为两个组合。中部亚区介于上述两个亚区之间,由于气候干旱,植物群不发育,以甘肃酒泉盆地
邓胜徽卢远征樊茹李鑫方琳浩刘璐
关键词:生物地层学植物群白垩纪
新疆吐哈盆地三道岭中侏罗世植物群Anomozamites的若干种
三道岭中侏罗世植物群产自于新疆哈密坳陷的西山窑组之中,其属种丰富,是中侏罗世时期中国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植物群之一,可以代表该时期植物群的基本面貌。植物总体面貌虽然比较清楚,但相比于我国北方其他大多数地...
赵怡邓胜徽
关键词:中侏罗世苏铁类
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植物群:兼论中国早侏罗世晚期气候被引量:7
2015年
首次报道了产于内蒙古锡林浩特盆地侏罗系红旗组的植物群,共计21属37种。该植物群由木贼目、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和少量分散保存的种子等组成,以真蕨类丰富、蚌壳蕨科 Coniopteris 和Eboracia 出现以及南方型分子较多等为特征。该植物群的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反映研究区红旗组主体的沉积时代为早侏罗世晚期,上部沉积可能形成于中侏罗世早期。气候敏感植物,特别是南方型分子的出现,指示锡林浩特盆地早侏罗世晚期属于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气候较热或短期有一定程度的偏干旱;其气温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更高,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过1次升温气候事件。对早、中侏罗世植物群和沉积特征的综合分析表明,中国在早侏罗世晚期可划分出黑龙江东部温凉气候区、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中南热带—亚热带干旱气候区和西藏—滇西热带干旱气候区共5个气候区,其中北方暖温带温暖潮湿气候区与中部热带—亚热带半干旱—半潮湿气候区的界线较早侏罗世早期和中侏罗世早期偏北4°~8°(纬度),亦说明早侏罗世晚期发生了升温事件。此升温事件与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图阿尔期升温事件相当,其很可能是早侏罗世晚期图阿尔期大洋缺氧事件(T_OAE)在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响应。
邓胜徽商平卢远征赵怡李鑫樊茹董淑欣
关键词:植物群侏罗纪
中生代主要植物化石的古气候指示意义被引量:57
2007年
中生代植物群以真蕨纲、苏铁纲、银杏纲、松柏纲为主,另有苔藓类、石松纲、楔叶纲及其他种子植物等。从化石的形态和结构、埋藏特点、分布及与现生类型的对比等方面,概要地分析了中生代植物群常见分子的古气候指示意义。其中,反映温暖潮湿气候或生境的主要有苔藓类,石松纲的Lycopodites和Selaginel-lites属等,楔叶纲,真蕨纲的单缝孢类、早白垩世的蚌壳蕨科、海金砂科的Ruffordia属、紫萁科及可能相关的小羽片大型的Cladophlebis,银杏纲银杏目的主要类型,松柏纲杉科的Athrotaxoites、Cunninghamia、Cephalotaxop-sis、Sequoia等,紫杉科的Taxus、Torreya等,苏铁杉科的Ferganiella、Podozamites、Swedenborgia等以及形态属Elatocladus;反映温凉气候的主要有松柏纲的松科和银杏纲的茨康目;适应热带、亚热带气候的包括真蕨类的海金沙科、合囊蕨科、马通蕨科、双扇蕨科、桫椤科、里白科以及中国蕨科的Onychiopsis等,苏铁目和本内苏铁目的主要类型;指示偏干旱型气候的主要有石松纲的Pleuromeia和Isoetites,真蕨纲的Weichiselia,本内苏铁目的Otozamites、Zamites、Ptilophyllum等,松柏纲掌鳞杉科的Pseudoflenelopsis、Flenelopsis、Hirmeriella和可能属于掌鳞杉科的Brachyphyllum和Pagiophyllum,柏科的Cupressinocladus以及买麻藤目的Ephedrites等。
邓胜徽
关键词:中生代植物化石古气候意义
新疆准噶尔盆地南缘郝家沟组和八道湾组底部孢粉组合及三叠系—侏罗系界线被引量:20
2005年
新疆乌鲁木齐郝家沟剖面郝家沟组及八道湾组底部的孢粉分为 3个组合。即郝家沟组的 Alisporites-Chorda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和 Aratrisporites- Alisporites- Chasmatosporites组合以及八道湾组底部的Asseretospora- Dictyophyllidites- Cycadopites组合。前两个组合主要由常见或仅见于三叠系的属种组成 ,时代属于晚三叠世无疑 ;后一组合中前期分子大量消失 ,蕨类孢子迅速崛起 ,反映植物群出现显著变化 ,其中常见和仅见于晚三叠世的分子不复存在 ,主要成分为晚三叠世到侏罗纪常见的分子 ,具有晚三叠世到早侏罗世的过渡特点 ,时代趋向于早侏罗世。因此 ,本文提出三叠系—侏罗系的界线划在郝家沟组之顶是合适的。
卢远征邓胜徽
关键词:三叠系侏罗系早侏罗世孢粉组合
新疆吐哈盆地三道岭中侏罗世植物群Anomozamites的若干种
三道岭中侏罗世植物群产自于新疆哈密坳陷的西山窑组之中,其属种丰富,是中侏罗世时期中国新疆,乃至整个中国北方地区最有代表性的植物群之一,可以代表该时期植物群的基本面貌。植物总体面貌虽然比较清楚,但相比于我国北方其他大多数地...
赵怡邓胜徽
关键词:中侏罗世苏铁类
文献传递
准噶尔盆地南缘三叠纪—侏罗纪之交的古气候被引量:19
2009年
准噶尔盆地南缘的郝家沟剖面三叠系—侏罗系连续发育,是研究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及相关地质问题的重要剖面。孢粉分析发现,上三叠统郝家沟组以气候适应范围较宽的裸子植物花粉占优势,而在下侏罗统八道湾组下部主要适应温暖湿润气候的蕨类植物孢子含量明显增高,在组合中常占据优势地位,说明研究区早侏罗世气候比晚三叠世更为潮湿。沉积岩有机碳同位素分析结果显示,在剖面八道湾组下部的δ13C值总体低于-24.5‰,形成两次明显的负向偏移,同时采集的丝炭样品的分析结果也证明δ13C在八道湾组下部具有明显负向偏移。根据现代湖泊沉积有机质碳同位素与气候关系的研究成果,沉积有机质稳定碳同位素负偏是气候温暖潮湿化的反应,支持了孢粉研究的结果。以上表明,研究区侏罗纪之初的气候比晚三叠世更加炎热潮湿。
卢远征邓胜徽
关键词:准噶尔盆地晚三叠世早侏罗世古气候变化
Progress and review of the studies on the end-Triassic mass extinction event被引量:1
2005年
The mass extinction at the end-Triassic is one of the five biggest in the Phanerozoic. However,it is the least well understood among these five events, and only till last decade it became a great academic interesting subject to geologists. The evidences for this event come obviously from bivalves, brachiopods, ammonites, corals, radiolaria, ostracods and foraminifera of marine habitats, and plants and tetrapods of terrestrial realm. By contrast, for some of other groups, such as marine gastropods and marine vertebrates, no mass extinction has been recog-nized yet. The extinction event is strongly marked at specific level but shown a complicated situa-tion at generic and family levels. Dramatic changing of the environment, such as the temperature raise due to the greenhouse effect, the marine anoxic habitats caused by a sudden transgression after the regression at the end of Triassic, has been claimed to be the main cause of the extinction. Many hypotheses have been suggested to demonstrate the mechanisms of the environment changing, among which two popular ones are the bolide impact and volcanic eruption. The Triassic-Jurassic (Tr-J) boundary mass extinction event is still poorly understood because no enough data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the Tr-J boundary successional sections of both marine and terrestrial sediments, and most of these studies were regionally restricted. The basic aspects of the event and its associate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remain poorly characterized and the causal mechanism or mechanisms are equivocal. Some authors even doubt its occurrence. China has many successionally developed terrestrial and marine Tr-J sections. Detailed studies of these sections may be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for well understanding of the event.
DENG Shenghui1,2, LU Yuanzheng1,2,3 & XU Daoyi4 1.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Beijing 100083, China
三叠纪末生物集群绝灭事件被引量:7
2005年
发生于三叠纪末期的生物集群绝灭事件是显生宙以来5大集群绝灭事件之一,但有关研究远较其余初步,只是到了近年才成为国际地学界的一个研究热点.研究表明,在此次事件中,海洋生态系统的双壳类、腕足类、菊石、珊瑚、放射虫、介形类、有孔虫等发生了显著的绝灭,但其他一些门类,如腹足类、海生脊椎动物等的变化则不明显;陆生生态系统的植物和四足动物有较明显的影响;总体上种级的绝灭、更替表现强烈,而属级以上单元因门类的不同而有别.对这一集群绝灭事件的成因有多种解释,从地内和地外方面进行了探讨.地内说包括由于联合大陆的解体,大西洋裂开,玄武岩喷发带出大量的CO2及其他有害气体,造成温室效应和生态环境的恶化;以及三叠纪末海退被后续突然海侵造成的大洋缺氧环境.地外说认为在三叠纪末发生了天体撞击事件,引发了火山喷发、地震或尘埃蔽日,造成环境恶化,致使生物集群绝灭.由于研究得比较详细的海相剖面有限,对陆相剖面的研究更为初步,资料不够详细,对这一生物集群绝灭事件的基本特征、影响范围和成因、机制等的认识均还存在分歧.中国西藏有较好的海相三叠系-侏罗系连续剖面,新疆及华北地区有多处连续发育的陆相三叠系-侏罗系剖面,加强对这些剖面的研究将会为增加对此事件的认识做出重要贡献.
邓胜徽卢远征徐道一
关键词:绝灭事件集群绝灭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