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072116)

作品数:7 被引量:97H指数:4
相关作者:曾凡桂相建华宋晓夏孙蓓蕾李伟更多>>
相关机构:太原理工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河南理工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年山西省研究生优秀创新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化学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1篇化学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3篇CH4
  • 1篇大杨树盆地
  • 1篇等温线
  • 1篇地层
  • 1篇电磁测深
  • 1篇电阻率
  • 1篇定年
  • 1篇多环芳烃
  • 1篇盐岩
  • 1篇液相
  • 1篇英文
  • 1篇上段
  • 1篇瞬变
  • 1篇瞬变电磁
  • 1篇瞬变电磁测深
  • 1篇碳酸
  • 1篇碳酸盐
  • 1篇碳酸盐储层
  • 1篇碳酸盐岩
  • 1篇碳酸盐岩储层

机构

  • 9篇太原理工大学
  • 1篇河南理工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中国石油

作者

  • 8篇曾凡桂
  • 3篇宋晓夏
  • 3篇孙蓓蕾
  • 3篇相建华
  • 2篇崔秀琦
  • 2篇李彬
  • 1篇仪桂云
  • 1篇唐跃刚
  • 1篇李霞
  • 1篇李风海
  • 1篇梁虎珍
  • 1篇郭红玉
  • 1篇刘超
  • 1篇贾建波
  • 1篇李伟
  • 1篇柳玉杰
  • 1篇何青松
  • 1篇王颖
  • 1篇刘超

传媒

  • 3篇煤炭学报
  • 1篇地质与勘探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Scienc...
  • 1篇中国科学:地...

年份

  • 1篇2018
  • 4篇2014
  • 5篇2013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太原西山煤田西铭-杜儿坪矿区煤级定型时间:来自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的证据被引量:7
2013年
为了确定太原西山煤田煤级定型时间,对太原西山西铭一杜儿坪矿区7个上古生界标志层砂岩中的锆石进行了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分析,结果表明:除1个样品其裂变径迹年龄为168Ma,属中侏罗世外,其余6个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215—181Ma,为晚三叠-早侏罗世;西铭-杜儿坪矿区8号煤镜质组反射率所确定的古地温与锆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一致,表明煤级定型时间为晚三叠一早侏罗世;太原西山煤田煤变质作用存在着差异性,大致以寨山-邢家社-东曲一线为界,分东、西两区,东区煤级定型时间为晚三叠-早侏罗世,西区为晚侏罗-早白垩世。
孙蓓蕾曾凡桂李霞刘超
关键词:煤变质
大杨树盆地中部九峰山组上段沉积环境及聚煤模式被引量:4
2013年
大杨树盆地煤层赋存状态复杂,煤田勘探一直没有突破。为了确定有利找煤区域,应用沉积学基本原理,结合钻孔资料,沉积构造及组合,并编绘砾岩、砂岩、泥岩厚度等值线,对大杨树盆地中部九峰山组上段的沉积环境和聚煤模式进行分析。认为研究区内沉积环境主要为冲积扇、扇三角洲和湖泊。研究发现,煤层主要分布于扇三角洲平原和滨浅湖沉积环境内并围绕半深湖—深湖沉积区呈带状分布,并且区域内发育有两种类型的聚煤模式:大杨树—达尔滨含煤区属于进积型聚煤模式,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为退积型聚煤模式。虽然两含煤区具有不同的聚煤模式,但发育有类似的聚煤环境,综合煤层的聚集模式与分布规律认为马尾山—春林沟含煤区是理想的勘探区域。
崔秀琦孙蓓蕾樊金云王志民贾宏伟柳玉杰郝胜发曾凡桂
关键词:大杨树盆地沉积环境沉积相聚煤模式
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最大沉积年龄:砂岩碎屑锆石U-Pb定年的约束
<正>太原西山晚古生代含煤地层是华北晚古生代标准层型剖面所在地,自1882年李希霍芬研究以来,已有130多年历史。虽然众多的古生物地层学家、岩石与沉积环境学家对这一剖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是岩石地层划分...
孙蓓蕾曾凡桂刘超崔秀琦
文献传递
CH4/CO2/H2O与煤分子结构相互作用的分子模拟
分子水平上煤与CH、CO、HO等相互作用机制的理解是深入认识这些物质在煤中的赋存状态、煤与流体作用诱导的溶胀/收缩等现象的基础,目前,限于宏观实验技术的限制,对这一问题缺乏有效的手段。分子模拟作为认识物质结构与性质关系、...
相建华曾凡桂粱虎珍李彬宋晓夏
文献传递
CH_4/CO_2/H_2O在煤分子结构中吸附的分子模拟被引量:33
2014年
煤与CH4,CO2和H2O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是深入认识流体在煤中的赋存状态、流体诱导的煤溶胀(或收缩)等现象的基础.相对于各种仪器分析技术,基于分子力学、分子动力学及量子化学的分子模拟技术是揭示物质结构与性质间关系、了解物理化学体系中物质相互作用机制的有力工具.本文应用巨正则系综蒙特卡洛(GCMC)及分子动力学(MD)方法对兖州煤模型(C222H185N3O17S5)的吸附行为进行了研究,获得了CH4,CO2与H2O的吸附量、吸附构型以及含氧官能团的影响,并利用等量吸附热及能量变化数据揭示了三种物质的不同吸附机理.(1)单组分CH4,CO2和H2O的等温吸附曲线均与Langmuir模型吻合较好,吸附量相对大小为CH4CO2>CH4;温度越高,等量吸附热越小;压力对吸附热则无明显影响.(3)CH4在孔隙中呈聚集态分布,CO2呈两两交叉的排列形式H2O分子在氢键作用下,O原子规律地指向周围H2O分子中或煤分子中的H原子;三者分子间距分别为0.421,0.553和0.290 nm,径向分布函数显示H2O分子排列最为紧凑并形成紧密分子层.(4)H2O围绕煤表面的含氧官能团形成明显分层分布,作用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羟基>羧基>羰基;CO2与CH4仅出现微弱的分层.(5)兖州煤模型吸附CH4,CO2及H2O分子后,体系总能量、体系价电子能和体系非成键能均降低.体系总能量降低幅度表明兖州煤模型中吸附优先顺序为H2O>CO2>CH4.价电子能的降低,表明地质条件下由于压力作用形成的"应变煤",在与流体作用过程中发生结构重排以形成更加稳定的构象,可能是流体与煤作用后产生溶胀的分子机制.范德华力、静电力与氢键力对非成键能降低的不同贡献揭示,煤与CH4的相互作用为典型物理
相建华曾凡桂梁虎珍李彬宋晓夏
关键词:CH4H2O吸附等温线径向分布函数
Molecular simulation of the CH_4/CO_2/ H_2O adsorption onto the molecular structure of coal被引量:16
2014年
Clarificat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 underlying the interaction of coal with CH4, CO2, and H2 O molecules is the basis for 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states of fluid in coal and fluid-induced coal swelling/contraction. In terms of instrumental analysis, molecular simulation technology based on molecular mechanics/dynamics and quantum chemistry is a powerful tool for reveal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a substance and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 mechanisms of physical-chemical 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giant canonical ensemble Monte Carlo(GCMC) and molecular dynamics(MD) methods were applied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behavior of a Yanzhou coal model(C222H185N3O17S5). We explored the adsorption amounts of CH4, CO2, and H2 O onto Yanzhou coal, the adsorption conformation, and the impact of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Furthermore, we revealed the different adsorption mechanisms of the three substances using 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 and energy change data.(1) The adsorption isotherms of the mono-component CH4, CO2, and H2 O were consistent with the Langmuir model, and their adsorption amounts showed an order of CH4CO2〉CH4. In addition, at higher temperatures, the isosteric heat of adsorption decreased; pressure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heat of adsorption.(3) CH4 molecules displayed an aggregated distribution in the pores, whereas CO2 molecules were cross arranged in pairs. Regarding H2 O molecules, under the influence of hydrogen bonds, the O atom pointed to surrounding H2 O molecules or the H atoms of coal molecules in a regular pattern. The intermolecular distances of the three substances were 0.421, 0.553, and 0.290 nm, respectively. The radial distribution function(RDF) analysis showed that H2 O molecules were arranged in the most compact fashion, forming a tight molecular layer.(4) H2 O molecules showed a significantly stratified distribution around oxy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on the coal surface, and the b
XIANG JianHuaZENG FanGuiLIANG HuZhenLI BinSONG XiaoXia
神东煤镜质组结构模型红外光谱的量子化学计算(英文)被引量:4
2014年
为了煤的洁净、高效和高附加值利用,需要从分子水平上了解煤的结构。在文献[5]中,作者以元素分析和13 C核磁共振为依据构建了神东煤镜质组(SV)的结构模型,所建模型的13 CNMR模拟计算结果能很好的和实验结果比对,为了进一步验证该模型的准确性,以半经验量子化学计算方法VAMP对SV模型结构的红外谱进行了计算。结果显示模拟计算得到的红外谱图与实验谱图相比峰形相似,但整个计算谱明显偏向高波数区域。经过对相关模型化合物的红外谱进行计算,其原因是半经验方法计算所得官能团结构的振动频率均高于实验测试结果。依此对SV结构模型的红外模拟谱进行修正,修正后实验和模拟谱图能很好地吻合,这进一步证实SV结构模型可以真实的反映神东煤镜质组的结构组成特点。
贾建波王颖李风海仪桂云曾凡桂郭红玉
关键词:煤结构红外光谱量子化学
杜儿坪矿自燃矸石中多环芳烃的含量及分布特征
大量煤矸石的堆积带来一系列的环境问题。为探明煤矸石自燃对环境的有机污染效应,以太原西山杜儿坪矿的自燃矸石为研究对象,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索氏抽提、HPLC)及XRF测试等方法对样品中的有机污染物进行探究。分析结果显示,不同...
王晓娟; 文雪琴; 杨凯;
关键词:煤矸石自燃高效液相多环芳烃
文献传递
用大功率长偏移距瞬变电磁测深圈定深层碳酸盐岩储层被引量:1
2013年
中国西部T盆地ZY构造带在TY2井5900m深层发现下古高产储层,但由于地表复杂、地震物性条件差,一直难以有效的查明白云岩储层的分布;为此本文在该区开展了大功率长偏移距瞬变电磁(LOTEM)测深勘探,并取得了良好效果。本文介绍了沙漠区大功率LOTEM测深法工作原理和资料处理解释中剩余异常的求取和测井微电性层对比解释方法,展示了用大功率LOTEM测深法研究白云岩储层的成果,表明大功率LOTEM测深法对ZY构造带深层高阻碳酸盐岩中的低阻白云岩储层研究是有效的。该方法可以在类似物性条件下的其它地区作为储层研究的有效手段推广应用。
何青松石艳玲宋群会曾凡桂
关键词:瞬变电磁测深电阻率
基于小角X射线散射构造煤孔隙结构的研究被引量:37
2014年
为研究不同变形程度构造煤的孔隙结构特征,采用小角X射线散射(SAXS)和低温氮吸附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重庆中梁山南矿不同类型构造煤的孔径、孔体积、比表面积和表面分形维数等参数的变化规律。SAXS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煤的变形程度增强,C射线散射强度增大,煤中微孔比例增加,最可几孔径减小,孔隙表面分形维数增大,这与低温氮吸附的结果一致。但由于两种方法的测试原理不同,SAXS所测孔隙比表面积高出低温氮吸附结果1~2个数量级。
宋晓夏唐跃刚李伟曾凡桂相建华
关键词:小角X射线散射构造煤孔隙结构分形维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