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KJCX2-SW-W15)

作品数:4 被引量:34H指数:3
相关作者:王强厚美瑛陆坤权姜泽辉刘寄星更多>>
相关机构:哈尔滨工业大学中国科学院辽宁省地震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主题

  • 4篇地震
  • 4篇地震前
  • 4篇地震前兆
  • 4篇震前
  • 4篇前兆
  • 4篇颗粒物
  • 4篇颗粒物质
  • 3篇地震预报
  • 2篇地震成因
  • 1篇地壳
  • 1篇地壳岩石
  • 1篇地震机制
  • 1篇地震预测
  • 1篇信息传播
  • 1篇岩石
  • 1篇佯谬
  • 1篇应力
  • 1篇应力-应变
  • 1篇深源
  • 1篇深源地震

机构

  • 5篇哈尔滨工业大...
  • 5篇中国科学院
  • 1篇辽宁省地震局

作者

  • 5篇陆坤权
  • 4篇刘寄星
  • 4篇姜泽辉
  • 4篇厚美瑛
  • 4篇王强
  • 2篇孙刚
  • 1篇彭政
  • 1篇佟晓辉
  • 1篇沈容
  • 1篇曹则贤
  • 1篇王玉莹

传媒

  • 3篇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年份

  • 2篇2014
  • 1篇2012
  • 2篇201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对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和地震机制的新认识
地壳、地幔是大尺度离散态体系,在研究其准静态运动行为时,不可作为连续介质处理。针对地壳和地幔这种复杂集合态物质,及其慢动力学运动行为的基本特点,以已有观测事实为依据,从物理学发展的新视角来认识地震。包括地震孕育过程,前兆...
陆坤权厚美瑛曹则贤姜泽辉王强沈容孙刚刘寄星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震机制地震预报颗粒物质
文献传递
颗粒介质中探测地震前兆和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模型被引量:7
2011年
使用埋设于土层沙坑中的应变传感器,探测到地震前兆信息,确定其对应特定地震.通过模拟实验与实际探测进行对比,表明所探测的信息是地层中的应变.依据颗粒物质的特性和运动规律,分析了用此方法探测前兆应变信息敏感的原因,并提出了地震前兆应力-应变传播模型.地壳岩石层由板块、断层和其间的断层泥构成,在地震前兆应力-应变传播准静态力学问题中,地壳岩石层应作为大尺度的颗粒体系处理.孕育地震的作用力使附近岩石层块产生滞滑(stick-slip)移动,并渐次推动其他岩石层块滞滑位移,层块位移的切变作用导致土层挤压形变.沙坑中沙子的离散态特性使传感器对形变信号有良好响应,从而可探测这种地震前兆信息.通过对地层中应力-应变传播物理机制的分析,也解释了在岩石中难以测量到地震前兆应变信息的原因.所提出的原理和方法为浅源地震前兆信息探测提供了新途径.
陆坤权厚美瑛王强彭政孙威孙晓明王玉莹佟晓辉姜泽辉刘寄星
关键词:地震前兆地震预报颗粒物质
地震前兆信息传播、分布及其探测原理被引量:3
2011年
地壳岩石层由板块、断层和其间的断层泥构成,在研究地震前兆信息传播这类准静力学问题时,应将其作为大尺度离散态颗粒物质体系处理.地震孕育过程中,在大地构造力驱动下,岩石层块克服所受摩擦力和边界断层泥阻力发生滞滑移动.当岩块间断层泥受挤压后其强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又推动下一岩石层块滞滑移动,就这样渐次使其他岩石层块发生移动,并以力链形式分布和传递.文章给出了此模型的物理依据和实际观测例证;通过模拟实验和分析阐述了力-移动-形变在地层中分布的表达形式和传播时间序;说明了地震前兆信息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联,以及探测有效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原理.同时,论述了用颗粒物理原理与连续介质观念对地震前兆认识的本质区别,解释了连续介质观点难以理解的若干地震学问题.
陆坤权厚美瑛王强姜泽辉刘寄星
关键词:地震前兆颗粒物质
论地震发生机制被引量:9
2014年
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和过程是还没有认识清楚的问题.此前人们将浅源地震归因于弹性回跳,根据这一观点和岩石实验结果计算得到的地震能量与实际观测结果有很大矛盾,被称之为"热流佯谬".中源和深源地震发生在地幔区域,其成因也没有合理的解释.考虑到地壳和地幔是离散集合态物质体系及其慢动力学运动行为的基本特点,本文根据物理学原理,特别是近年凝聚态物理发展出来的相关新观念,并依据已有观测事实,从新的视角探究地震发生的物理机制.1)关于地壳岩石层中的应力分布:在不考虑构造力时,依据万物皆流的流变学原理,原始地壳岩石在自重压强长时间作用下,纵向和横向应力相同,没有差应力.大地构造力推动岩块滞滑移动挤压断层泥,施加于其他岩块,逐渐传递和积累.这种附加的横向构造力与原始岩石中应力叠加,形成地壳岩石层中的实时应力.由于断层泥属于颗粒物质体系,具有与岩石不同的力学特征,其弹性模量比岩石小得多,且随压强而增大,导致构造作用力随深度非线性增大.给出了地壳中构造应力分布及其变化规律.2)关于地壳岩石层强度:地壳岩石的自重会使岩石发生弹性—塑性转变.通过对弹性—塑性转变深度的计算,并根据实际情况分析,给出了地壳岩石弹性、部分塑性和完全塑性三个区域的典型深度范围.在部分塑性区,塑性体比例达到约10%以上时,发生塑性连通,这时岩石剪切强度由塑性特征决定.塑性滑移的等效摩擦系数比脆性破裂小一个数量级以上,致使塑性滑移时岩石剪切强度比脆性破裂小得多.同时,随深度增大,有多种因素使得岩石剪切屈服强度减小.另一方面,地震是大范围岩石破坏,破坏必然沿薄弱路径发生.因此,浅源地震岩石的实际破坏强度必定比通常观测到的岩石剪切强度值低.给出了地壳岩石平均强度和实际破坏强度典
陆坤权曹则贤厚美瑛姜泽辉沈容王强孙刚刘寄星
以颗粒物理原理认识地震--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被引量:19
2012年
本文以地壳和地幔的基本构造和己有观测事实为依据,运用颗粒物理原理,将地壳和地幔作为大尺度离散态颗粒物质体系处理,重新认识地震孕育过程,前兆产生机制及规律,探求地震预测方法和途径.主要结果是:建立了地壳与地幔构成和运动的颗粒模型;提出了引发地震的大地构造力的形成机制,以及地震前兆信息产生和传播规律;说明了地震前兆信息的主要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之间的关联,阐述了探测有效地震前兆信息的方法原理;用颗粒流动的阻塞-解阻塞转变原理解释了深源地震发生机制;对以前难以理解的若干地震学现象进行了解释,并讨论了地震的可预测性。由于地壳和地幔的离散结构特征,对于地震孕育的准静力学过程,连续介质理论不再适用.以颗粒物理原理研究地震成因、地震前兆和地震预测,所获得的新认识与传统连续介质地震学观点有本质区别。
陆坤权厚美瑛姜泽辉王强孙刚刘寄星
关键词:颗粒物质地震预报地震前兆深源地震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