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173038)
- 作品数:5 被引量:67H指数:5
- 相关作者:梁小兵汪福顺刘丛强魏中青万国江更多>>
-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贵州省科学技术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降解与微生物作用被引量:11
- 2005年
- 对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碳, 孔隙水中的SO42-, 以及沉积物中的DNA和类脂化合物的分布进行了研究. 红枫湖沉积物有机碳的含量(23.3~76.8 mg·g-1)从上到下呈下降趋势, 0~8 cm含量最高. 沉积物孔隙水中SO42-含量为0.89~40.50 mg·L-1, 表层4 cm深度内迅速下降至12 mg·L-1, 4 cm后基本不变. 硫酸盐还原指数代表硫酸盐还原细菌对硫酸盐的还原强度, 表征SO42-作为一种电子受体在有机质降解过程中被利用的程度. 对硫酸盐还原指数SRI的计算表明有机质保留年限为14年, 与孔隙水中SO42-含量相对应.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总DNA凝胶图像显示, DNA在0~9 cm含量相对较高, 9 cm后相对较低, 与有机碳的变化规律和SRI值一致, 表明微生物在湖泊沉积物有机质降解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缺氧条件下, SO42-是重要的电子受体被微生物利用; 沉积物中微生物的总DNA分析为分子生物地球化学研究能为湖泊营养元素循环及湖泊富营养盐化的研究提供重要手段.
- 魏中青刘丛强梁小兵汪福顺王少锋
- 关键词:有机碳SRI红枫湖沉积物
- 洱海沉积物中有机质和DNA的分布特征被引量:13
- 2004年
- 测定了洱海沉积物中有机碳、氮,提取了沉积物中的DNA。有机碳氮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降解主要发生在表层10cm;7cm前后氧化-还原条件变化,微生物电子受体改变,所以有机质的降解方式不同,出现不同的特征。利用分子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方法,能更全面的认识和理解早期成岩过程。
- 魏中青刘丛强梁小兵汪福顺
- 关键词:洱海沉积物电子受体有机质有机碳地球化学
-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有机质和硫的微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
- <正> 湖泊沉积物-水界面有机质和硫的降解与循环过程,是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控制下进行的,两个循环过程间有密切的联系。湖泊沉积物中有机质化学组成复杂,其中碳水化合物是重要组成部分。碳水化合物代谢是所有代谢过程的中心...
- 梁小兵刘丛强王明义魏中青赵由之
- 文献传递
- 贵州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被引量:13
- 2003年
- 文章通过DNA、α 葡萄糖苷酶和硫酸盐还原菌等的变化 ,研究了贵州红枫湖沉积物中有机质的酶及微生物降解。有机质在微生物及其分泌的胞外酶的作用下被降解 ,在沉积物深度 1 1cm以下被降解到相对较低的含量。DNA的分布表明表层 9cm的沉积物深度内微生物的活动较为强烈 ,是微生物降解有机质的主要位置。α 葡萄糖苷酶在悬浮层含量最高 ,达0 75 μmol/min·g干沉积物 ,提示有机质中的淀粉和糖原等物质在悬浮层降解较为激烈 ,被大量分解 ;随着沉积物深度的增加α 葡萄糖苷酶活性减弱 ,在有机质降解明显开始变缓的 1 1cm沉积物中 ,α 葡萄糖苷酶活性已降低到 0 1 7μmol/min·g干沉积物。分子生物学的研究表明红枫湖沉积物表层 7cm是硫酸盐还原菌的主要分布位置 ,结合有机质和SO2 -4 含量的研究结果 ,提示红枫湖沉积物中SO2 -4 不可能成为有机质氧化的主要电子受体 。
- 梁小兵朱建明刘丛强魏中青汪福顺万国江黄荣贵
- 关键词:红枫湖沉积物有机质微生物微生物降解
- 阿哈湖沉积物-水界面硫酸盐还原作用的微生物及其同位素研究被引量:12
- 2003年
- 汪福顺刘丛强梁小兵朱建明魏中青
- 关键词:微生物同位素湖泊硫循环
- 贵州岩溶荒漠化成因及其防治被引量:21
- 2002年
- 岩溶荒漠化是贵州岩溶地区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之一,对土地生产力的破坏作用巨大。它是碳酸盐岩的侵蚀过程与人为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分析了贵州碳酸盐岩区域侵蚀的地质背景,认为岩溶地区的碳酸盐岩侵蚀及地貌和生态环境特点、被侵蚀土粒的物质输送规律构成了岩溶荒漠化的自然基础,指出碳酸盐岩的化学侵蚀并非风化成土过程,以及一般的土壤侵蚀指标并不能代表岩溶地区土壤侵蚀的真实情况。同时还分析了岩溶荒漠化产生和发展过程中的不合理的人为活动的主要表现形式及其产生根源。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相应的综合防治措施。
- 甘露万国江梁小兵陈刚才
- 关键词:岩溶荒漠化碳酸盐岩土壤侵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