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203092-3)

作品数:17 被引量:94H指数:6
相关作者:詹儒林柳凤常金梅欧雄常姚全胜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广西大学海南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四川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轻工技术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6篇农业科学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主题

  • 9篇芒果
  • 6篇杧果
  • 6篇FUSARI...
  • 4篇转录
  • 4篇转录组
  • 3篇侵染
  • 3篇酶活性
  • 2篇致病
  • 2篇致病作用
  • 2篇细菌性角斑病
  • 2篇相关酶
  • 2篇相关酶活性
  • 2篇角斑病
  • 2篇斑病
  • 1篇代谢
  • 1篇顶芽
  • 1篇毒素
  • 1篇多态
  • 1篇多态性
  • 1篇叶片

机构

  • 17篇中国热带农业...
  • 7篇广西大学
  • 2篇海南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作者

  • 13篇詹儒林
  • 10篇柳凤
  • 9篇常金梅
  • 8篇欧雄常
  • 7篇武红霞
  • 7篇韦继光
  • 7篇王松标
  • 7篇马小卫
  • 7篇姚全胜
  • 5篇许文天
  • 3篇罗纯
  • 2篇赵艳龙
  • 2篇周毅刚
  • 2篇张大智
  • 1篇何衍彪
  • 1篇马蔚红
  • 1篇李国平
  • 1篇高中山
  • 1篇昝丽梅
  • 1篇郑斌

传媒

  • 7篇热带作物学报
  • 3篇果树学报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植物病理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 1篇热带农业科学
  • 1篇中国植保导刊

年份

  • 3篇2017
  • 3篇2016
  • 5篇2015
  • 2篇2014
  • 3篇2013
  • 1篇2012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杧果与Fusarium mangiferae在转录水平上的互作机制被引量:1
2017年
基于Illumina HiSeq^(TM)2000平台,对健康与感病杧果顶芽的转录组进行测序,采用BLAST软件将获得的Unigene与NCBI-nr、Swiss-Prot、KEGG和COG数据库进行比对,根据基因功能注释后分析杧果病健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DEGs),并对DEGs进行GO和Pathway富集分析。结果表明:2个样品共获得119 815条Unigene,N50为1 546 bp,平均片段长度为880 bp;鉴定了29 878个DEGs,对随机挑选的11个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qRT-PCR验证,结果与转录组一致。以corrected P-value≤0.05为阈值的代谢途径有22条,其中大多数代谢途径与植物的抗逆响应密切相关;153个DEGs参与了淀粉和蔗糖代谢途径,DEGs主要是编码糖类异构酶、水解酶和转移酶等,参与葡萄糖水解、细胞碳水化合物、丙酮酸盐和核苷酸代谢等生物进程;在抗氧化生物过程中,编码活性氧代谢相关酶且log_2Ratio>10或<-10以上的DEGs有20个,14个属上调表达,表明活性氧代谢在杧果与病原互作过程中起到重要的调解作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以log_2Ratio>10或<-10为筛选条件,共获得酚类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53个,其中40个DEGs上调表达,推测杧果可能是通过合成加固细胞壁的木质素或生成抑菌作用的酚类化合物来提高对病原菌的抵抗能力;杧果与F.mangiferae互作过程中,钙信号传导、SA信号途径和丝裂原活化蛋白信号传导途径相关基因表达下调,造成了下游植物抗病基因RPM1的表达受到抑制,这可能是杧果畸形病的主要成因之一。
柳凤欧雄常韦继光詹儒林常金梅
关键词:转录组互作机制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致病作用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粗毒素的生物活性、理化特性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明确该病菌的致病机制及病害防控提供有效依据。【方法】以‘台农一号’杧果叶片为试验材料,利用离体叶片针刮法对其粗毒素生物活性进行了研究,通过测定杧果叶片防御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和叶绿素含量的变化分析其对杧果的致病生理机制;同时以不同培养液、培养时间、培养温度及培养液p H为条件,对该菌产毒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在Watanabe培养滤液中得到淡黄色粗毒素,是一类具有热稳定性的非蛋白类物质。毒素对杧果叶片有浸解作用,随着浓度的上升,对杧果叶片的损伤程度不断加重,形成的病斑与病原菌症状一致。生理生化研究发现粗毒素侵染杧果叶片后,能激活杧果体内过氧化物酶(POD)、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氢酶(CAT)和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POD、PPO、CAT与PAL分别在接种病菌48、72、36 h后达到顶峰,酶活性分别是965.33、8 456、1 341.13和4.02×104U·g^(-1)·min^(-1),是健康叶片的1.35、2.20、1.08和4.19倍。可溶性蛋白含量、总糖含量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升高,叶绿素含量呈现相反的变化趋势,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不断降低。毒素通过摇瓶震荡培养,优化出病菌的最佳产毒条件是:Watanabe培养液(p H 7~8),24℃培养120 h。【结论】因该粗毒素对杧果叶片产生明显的浸解作用,表明其能改变细胞膜的通透性,导致杧果叶片组织电解质的渗漏,对叶片细胞膜具有损伤作用,最终导致病害的发生。由此推断,毒素可能属于非寄主专化性毒素(NHST),同时可能是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致病因子之一。
张大智詹儒林柳凤赵艳龙何衍彪常金梅
关键词:杧果细菌性角斑病毒素致病作用
Fusarium mangiferae对杧果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目的】探讨杧果感染畸形病过程中顶芽内活性氧代谢的变化规律。【方法】以‘凯特’杧为试验材料,测定了接种病菌(Fusarium mangiferae)后顶芽内超氧阴离子(O2·)产生速率、过氧化氢(H2O2)、丙二醛(MDA)、抗坏血酸(As A)和谷胱甘肽(GSH)含量及活性氧清除相关酶(POD、CAT、SOD、APX和GR)活性的变化趋势。【结果】F.mangiferae侵染促进杧果顶芽O2·产生速率、H2O2和MDA含量的增加;抗氧化剂As A的含量在整个侵染过程中无明显变化,而GR含量急剧下降;在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POD、CAT、SOD和GR的活性迅速上升,且在整个测试过程中始终维持在较高水平,APX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结论】F.mangiferae侵染杧果后,导致大量活性氧爆发,细胞酶系统抗氧化能力下降,使其对活性氧的清除能力大大降低,加剧了活性氧的大量积累和对细胞的损伤。杧果活性氧代谢紊乱失衡可能是病菌的重要致病机理之一。
柳凤欧雄常詹儒林常金梅韦继光
关键词:侵染丙二醛
避雨栽培对芒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研究初报被引量:19
2012年
以‘Zillate’芒果为材料,研究避雨栽培对其芒果产量、果实外观、果皮色泽及内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避雨栽培区芒果单株产量比露地栽培区高43.3%,病虫果率明显低于露地栽培区,避雨栽培显著提高果皮亮度,但降低果皮的色彩浓度;内在品质如果实Vc、可溶性固形物显著高于露地栽培区,而可滴定酸度显著低于露地栽培区。
武红霞王松标姚全胜詹儒林马小卫马蔚红高中山
关键词:芒果避雨栽培套袋
‘KRS’芒果发育过程中糖积累与代谢相关酶活性的关系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芒果果实糖积累和转化的生理机制。[方法]以‘KRS’芒为试材,研究芒果果实生长发育和成熟过程中的淀粉、蔗糖、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变化,与淀粉酶、蔗糖代谢相关酶——酸性转化酶(AI)、中性转化酶(NI)、蔗糖合成酶(SS)和蔗糖磷酸合成酶(SPS)活性的相关性。[结果]果实发育前期‘KRS’主要积累淀粉、葡萄糖和果糖,成熟时淀粉酶活性降至最低,淀粉水解快速积累蔗糖。在整个发育过程中AI活性维持最高,完熟时降低,SPS在果实发育中期略有降低,完熟时升至最高,SS和NI一直很低且较稳定。相关性分析表明淀粉含量与酸性转化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蔗糖、葡萄糖含量与SPS、SS呈极显著正相关;果糖含量与SS、AI均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芒果成熟时淀粉分解、AI活性降低和SPS、SS活性的增加是引起‘KRS’果实蔗糖积累的主要因子。
武红霞姚全胜王松标马小卫詹儒林
关键词:芒果糖积累转化酶蔗糖合成酶蔗糖磷酸合成酶
基于转录组的芒果MYB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MYB家族作为植物中较大的转录因子家族之一,参与调控植物的多种生理活动。本研究基于芒果果实转录组测序结果,鉴定出71个MYB家族蛋白,其中包含1个4R-MYB蛋白、3个R1R2R3-MYB蛋白、60个R2R3-MYB蛋白和7个MYB相关蛋白。进化树及基序分析表明:除个别蛋白外,相同类型的MYB蛋白均聚在一起,且相近分支的MYB蛋白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基序。60个全长MYB家族蛋白中,大部分为不稳定蛋白,且均为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的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分析均定位于细胞核。进化树分析发现芒果R2R3-MYB蛋白与拟南芥有较高的保守性。R2R3-MYB蛋白保守域分析发现,R2和R3结构域均有多个氨基酸保守不变。GO分析发现芒果R2R3-MYB蛋白共注释到生物学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3大类功能的15个亚类。
郑斌武红霞王松标马小卫许文天罗纯姚全胜
关键词:芒果生物信息学
芒果品种资源叶片δ^(13)C与若干生理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2014年
为了分析芒果品种植株叶片碳稳定性同位素(δ13C)与叶片若干生理指标的相互关系,测定64个芒果品种的δ13C值,及叶片中氮、磷、钾、水分、叶绿素和脯氨酸的含量。结果表明:芒果叶片δ13值与叶片含水量、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和脯氨酸含量的相关性均不显著;芒果叶片氮、磷、钾含量均与δ13C值呈显著的正相关(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片氮含量是引起品种间δ13C差异的主要因素。
周毅刚王松标武红霞姚全胜许文天马小卫
关键词:芒果生理指标
杧果细菌性角斑病菌细胞壁降解酶的致病作用被引量:11
2016年
【目的】从细胞壁降解酶的角度开展其致病机制的研究,探讨杧果细菌性角斑病在发病过程中产生细胞壁降解酶的种类及其在致病过程中的作用,以期为对该病害的有效监测和研发防控新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活体外诱导培养和病原菌接种处理,利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DNS法)和紫外分光光度计法检测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细胞壁降解酶活性变化,DDS-ⅡA型电导率仪测定叶片组织浸出液的电导率,并观测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结果】病原菌在改良的Marcus培养液和罹病组织中均能产生6种主要细胞壁降解酶,其中羧甲基纤维素酶(Cx)活性较高,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G)、果胶甲基半乳糖醛酸酶(PMG)和β-葡萄糖苷酶次之,果胶甲基反式消除酶(PMTE)和多聚半乳糖醛酸反式消除酶(PGTE)较低。病原菌接种杧果叶片后,6种酶活性显著升高,在病菌侵染前期(0-4 d),PMG接种后2 d达到最大活性高峰,酶活值为8.470 U·mg^-1,以未含致病菌株的培养基接种杧果叶片作为对照,此时接种处理酶活值是对照的3.805倍;β-葡萄糖苷酶接种后4 d酶活性值最大,为15.190 U·mg^-1,是对照的4.388倍。在病菌侵染后期(4-14 d),Cx、PG、PMTE和PGTE均在接种后的10 d达到最高峰,酶活性值分别为25.941、14.605、0.009、0.014 U·mg^-1,是对照的2.672、14.634、12.571和4.121倍,在整个测定过程中,对照始终处于较低水平。此外,细胞壁降解酶对杧果叶片具有浸解作用,且浸解损伤程度与酶浓度成正比。【结论】细胞壁降解酶在病原菌的入侵和致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果胶酶在病原菌侵染初期最早分泌并起作用,纤维素酶主要降解次生壁,致病作用发生在后期,并且果胶酶比纤维素酶对杧果叶片的致病作用明显。
张大智詹儒林柳凤李国平赵艳龙常金梅
关键词:细胞壁降解酶酶活性致病作用
应用ISSR技术分析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
2014年
为探索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运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采自四川攀枝花市和云南华坪县的38个杧果畸形病病原菌的遗传多样性。供试的38个菌株经14条特异性引物共扩增出72条带,其中52条带具有多态性,多态性比率为72.22%。38个菌株的相似系数值为0.5972-0.9862,变幅为0.3889,平均为0.7885。其中菌株MG16与MG17的相似系数最大、为0.9862;菌株MG07和MG33的遗传相似系数最小、为0.5972。利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38株菌株在相似系数为0.76水平上分为5类,菌株MG33、MG07和MG36分别形成单一分支,MG25和MG35聚合在一起;其余菌株分布在第Ⅴ类中。我国杧果畸形病病原菌Fusarium mangiferae存在丰富的种资资源,且F.mangiferae与采集地点、杧果品种之间无明显相关性。
柳凤欧雄常韦继光詹儒林常金梅
关键词:ISSR
芒果转录组中SSR位点信息分析与引物筛选被引量:21
2015年
利用Micro SAtellite软件分析筛选芒果转录组中的SSR位点。结果表明,在54 207条Unigene中共搜索得到4 103个SSR位点,出现频率为7.57%。其中,三核苷酸重复为主导重复类型,占SSR总数的38.19%,其次是单核苷酸重复(26.91%)。AG/CT和AAG/CTT分别是二核苷酸和三核苷酸重复的优势基元。根据SSR侧翼序列共设计6 915对SSR引物,随机挑选了230对进行PCR检测,获得93对多态性引物。由此可见,芒果转录组数据可以作为大量开发SSR标记的资源,这些SSR标记也将有助于芒果遗传多样性和种质资源鉴定的研究。
罗纯武红霞姚全胜王松标许文天马小卫
关键词:芒果转录组多态性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