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A2011009)

作品数:8 被引量:80H指数:6
相关作者:赖子尼王超高原赵李娜李秀丽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珠江水产研究所上海海洋大学广东工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广东省海洋渔业科技推广专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生物学

主题

  • 3篇沉积物
  • 2篇水产
  • 2篇水产品
  • 2篇农药
  • 2篇群落
  • 2篇珠江河口
  • 2篇菊酯
  • 2篇菊酯类
  • 2篇浮游
  • 2篇表层沉积物
  • 1篇毒性评价
  • 1篇多氯联苯
  • 1篇鱼类
  • 1篇直链
  • 1篇植物
  • 1篇植物群
  • 1篇植物群落
  • 1篇入海
  • 1篇入海口
  • 1篇生物多样性

机构

  • 8篇中国水产科学...
  • 5篇上海海洋大学
  • 1篇广东工业大学

作者

  • 8篇王超
  • 8篇赖子尼
  • 6篇高原
  • 5篇李秀丽
  • 5篇赵李娜
  • 4篇李跃飞
  • 3篇曾艳艺
  • 3篇杨婉玲
  • 3篇穆三妞
  • 2篇李新辉
  • 1篇帅方敏
  • 1篇李捷
  • 1篇谭细畅
  • 1篇余煜棉
  • 1篇庞世勋
  • 1篇张威振

传媒

  • 2篇生态学报
  • 2篇生态毒理学报
  • 2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应用与环境生...
  • 1篇生态与农村环...

年份

  • 1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珠江水产品中滴滴涕和六六六残留特征及风险评价被引量:10
2013年
以珠江河口水生食物链较顶端的鱼类和虾类作为研究对象,利用气相色谱(GC-ECD)法检测分析了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及其单体在这些水生动物体内的残留水平和特征,以期为珠江流域水生生物生态风险评价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结果显示,鱼类肌肉中的DDTs含量(以湿质量计)范围为未检出(nd)~42.73μg.kg-1(平均值为7.61μg.kg-1),在虾类肌肉中的含量范围为nd~9.51μg.kg-1(平均值为1.97μg.kg-1);鱼类肌肉中的HCHs含量范围为nd~1.71μg.kg-1(平均值为0.62μg.kg-1),在虾类肌肉中的含量范围为nd~0.86μg.kg-1(平均值为0.56μg.kg-1)。鱼类肌肉中DDTs和HCHs的残留均值高于虾类,而鱼类和虾类体内DDTs的残留量均高于HCHs的残留量。HCHs、DDTs的单体分别以γ-HCH、p,p'-DDT的含量最高,而且近期都有新的污染源输入。所采集的水产品中DDTs、HCHs残留量尚低于我国的无公害水产品质量安全标准要求(GB18406.4),亦低于日本、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相关的最大残留限量,因此,DDTs、HCHs通过膳食的暴露暂时不会对该地区的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穆三妞赖子尼王超李跃飞赵李娜李秀丽高原
关键词:珠江河口鱼类虾类
西江下游浮游植物群落周年变化模式被引量:16
2013年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对2009年该江段的浮游植物群落组成及变化进行系统阐析。调查期间共发现浮游植物7门,245种(包括变种、变型),其中硅藻和绿藻是浮游植物群落组成的最主要类群,分别占总种数的42.44%和34.69%,其次是裸藻和蓝藻。PCA分析结果显示,浮游植物各类群的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周年变化趋势主要受水温和径流量的影响。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高温季节高,低温季节低的特征,除因大多数藻类物种直接喜好高温之外,径流量的增大有助于真浮游绿藻种类的外源注入及半浮游和偶然性浮游硅藻种类的增加。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然而8月份第1个高峰出现之前,生物量波动不大,尽管水温的升高有助于生物量的增加,但是径流量增大所带来的稀释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对浮游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真浮游植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和数值与总浮游植物极其接近,主要得益于真浮游硅藻物种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的绝对优势地位。综上,水温升高对浮游植物种类丰富度和生物量的增长均有促进,径流量的增大虽然有助于种类丰富度的增加,但不利于生物量的增加。
王超赖子尼李新辉高原李跃飞余煜棉
关键词:浮游植物周年变化
珠江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多氯联苯残留与风险评价被引量:15
2013年
水域沉积物被认为是水环境中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主要归宿之一,为了评估珠江三角洲水域环境中PCBs的污染水平及其生态环境影响,于2011年8月至2012年5月,采集并分析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PCBs的残留状况。通过对PCBs残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探讨PCBs组成与分布特征、污染风险评价,以期为PCBs给珠三角沿岸海域环境带来的潜在危害评估提供基础资料。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①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7种指示性多氯联苯同系物PCB28、PCB52、PCB101、PCB118、PCB153、PCB138和PCB180均有检出,其中PCB52检出率最高,达到100%,质量分数也最大,PCB138和PCB153次之,检出率均为75%,总体表现为低氯取代物质量分数高于高氯取代物,四氯取代物含量占沉积物PCBs总量比例最大;②7种指示性PCBs质量分数总和范围为6.58-47.46μg·kg-1,平均值为24.82μg·kg-1。PCBs含量变化在不同季节有明显差别,最高值出现在2月,最低值出现在8月。空间分布表现为西四口门沉积物中PCBs质量分数高于东四口门(虎门除外);③采用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和加拿大沉积物环境质量标准SQG(sediment quality guideline)方法对珠江入海口多氯联苯污染状况进行初步评价,与国内外水域沉积物相比,珠江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PCBs污染处于较高水平,存在生态污染风险,可能会引起生态负效应,其中磨刀门、崖门、虎门污染较为严重,应加强污染监管。
李秀丽赖子尼穆三妞赵李娜王超高原
关键词:多氯联苯表层沉积物
珠江河口沉积物中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污染及毒性评价被引量:20
2013年
拟除虫菊酯农药是一种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的亲脂性杀虫剂,它会随农田排水、降雨淋洗进入水体,最终进入沉积环境,故沉积物是其最终归宿之一。本研究针对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类农药的污染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它们的含量、组成比例、污染来源及其潜在毒性,为珠江渔业水生生态环境管理及掌握环境中有机污染情况提供依据,对保护渔业环境安全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12年5月采集珠江河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法-电子捕获法(GC-ECD)对表层沉积物中联苯菊酯、甲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氯菊酯、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溴氰菊酯进行残留检测,并利用其对钩虾的生物毒性来评价沉积物的潜在毒性。结果显示,表层沉积物(以干质量计)中7种菊酯类农药质量分数介于ND^6.59μg·kg-1(ND表示未检出),平均值为0.75μg·kg-1,其总质量分数与有机碳质量分数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组成比例表明,氯菊酯最多,占总量的57.63%,它的检出率为61.90%,甲氰菊酯其次,约占总量的16.39%,检出率为28.57%,氯菊酯占主要组成部分,可能与其在珠江三角洲居民生活中被大量使用及其降解速率有关;珠江桥采样点高浓度的菊酯类农药的检出(6.59μg·kg-1),可能与其靠近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的广州有关;与国内外其他地区相比,珠江河口沉积物中菊酯农药处于较低水平;采用毒性单元TU(选用钩虾Hyallela Azteca的LC50)进行毒性评估,∑TU值范围为0~0.09,远远低于1,表明珠江河口拟除虫菊酯不存在生态风险。
赵李娜赖子尼李秀丽王超帅方敏曾艳艺杨婉玲
关键词:拟除虫菊酯沉积物珠江河口毒性评价
酸性河流中浮游动物群落分析
2012年
为研究浮游动物对广东大宝山矿区外排酸性废水的响应,以评估周边及下游水域的水生态环境现状,于2010年9月采样调查了广东大宝山矿区周边河流的浮游动物状况,对比分析了受矿山酸性废水影响严重的水域与影响较小的水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多样性指数及均匀度等指标差异,并探讨了浮游动物群落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检出的46种浮游动物中轮虫类种类最多,有24种,枝角类和桡足类分别为10种和9种,原生动物仅有3种.其中受污染较为严重的受损组(S1~S3)几乎未发现浮游动物,臂尾轮虫和异尾轮虫在相对受污染影响较小的恢复组(S4~S7)占有较大优势.调查得到的浮游动物最大丰度及生物量分别为378.26ind./L和1.9901mg/L.相关分析表明,pH、总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CODMn)、硅酸盐及重金属铅和铬等环境因子对浮游动物群落分布影响显著.
高原赖子尼庞世勋杨婉玲王超曾艳艺
关键词:酸性矿山废水浮游动物丰度生物多样性
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和HCHs残留调查被引量:5
2012年
于2010年8月—2011年5月4次采集珠江八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采用气相色谱-电子捕获(GC-ECD)法分析沉积物中DDTs(p,p'-DDE、p,p'-DDD、o,p'-DDT、p,p'-DDT)和HCHs(α-HCH、β-HCH、γ-HCH、δ-HCH)的污染现状。结果显示,珠江8大入海口表层沉积物中DDTs总含量介于1.02~3.08μg·kg-1之间(以干质量计,下同),平均值为1.91μg·kg-1;HCHs总含量介于0.21~0.41μg·kg-1之间,平均值为0.31μg·kg-1。DDTs平均含量大于HCHs,其中p,p'-DDT对污染的贡献最大,含量范围为ND~7.66μg·kg-1,平均值为2.12μg·kg-1。大部分样点w(α-HCH)/w(γ-HCH)比值小于3,说明研究区α-HCH大都被降解,或者林丹正取代工业HCHs成为珠江口水环境中HCHs输入的主要来源;w(DDT)/w(DDD+DDE)比值大于2,表明沉积物中除早期农药残留外,仍然有新的DDTs类农药输入。
穆三妞赖子尼王超李秀丽李跃飞赵李娜高原
关键词:DDTSHCHS入海口表层沉积物
西江颗粒直链藻种群生态特征被引量:13
2012年
西江肇庆段是珠江干流汇入珠三角河网水域的咽喉通道,结合长期定点连续采样和空间季节性调查,重点对2009年西江干流肇庆段的颗粒直链藻(Aulacoseira granulata)的种群生态学特征进行系统分析。结果显示:全年中,颗粒直链藻在总种群中所占百分比均值为25.37%,与总种群丰度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这表明颗粒直链藻是西江浮游植物群落的重要优势种。调查期间发现了颗粒直链藻的4种形态,包括原变种(var.granulata)、极狭变种(var.angustissima)、弯曲变种(var.curvata)和极狭变种螺旋变型(var.angustissima f.spiralis)。其中,原变种占有绝对优势地位,其相对百分组成的年均值为91.47%,推测为原变种的形态结构比其它3种形态更容易适应外界环境变化,进而形成优势群体。颗粒直链藻总密度的周年变化呈现明显的双峰型,两个峰值分别出现在8月和11月,主要得益于适宜的水温、相对稳定的水体和较高的营养盐水平,这些均有助于颗粒直链藻的生长繁殖。第一个高峰之前,颗粒直链藻总密度未出现明显的波动,这很可能是由于水体径流量增大导致的稀释作用和频繁降雨导致的水体剧烈波动对颗粒直链藻增长的负作用掩盖了水温上升所带来的益处。从空间分布来看,颗粒直链藻总丰度的最大值一般出现在S1、S5和S6站点,这与营养盐最大值的空间分布格局是一致的。
王超赖子尼李跃飞李新辉Sovan Lek洪颐谭细畅李捷
珠江河网水产品中菊酯类农药残留调查及健康风险评价被引量:11
2014年
2012年8月在珠江河网采集水产品样品(13种鱼,4种虾和2种贝),采用超声波提取-气相色谱法对样品中菊酯类农药(PYRs)进行残留检测,并对鱼类PYRs暴露水平进行健康风险评价。结果显示,鱼类肌肉、虾类和贝类中PYRs质量分数分别介于ND^3.05μg·kg-1、0.05~1.13μg·kg-1和0.69~1.20μg·kg-1(ND为未检出,以湿重计),平均值分别为0.90μg·kg-1、0.41μg·kg-1和0.99μg·kg-1。虾类和贝类中PYRs的检出率均很高,除联苯菊酯在虾类体内检出率为75%外,其他菊酯均为100%,鱼类肌肉中氯菊酯检出率最高,达到100%。氯菊酯在鱼类肌肉和贝类中的检出量最高,分别占总菊酯质量分数的52.2%和55.4%,溴氰菊酯在虾类中检出量最高,分别占总菊酯质量分数的33.0%;对居民通过食物摄入的PYRs进行食用暴露风险评估,结果表明,珠江河网水产品中PYRs人体健康危害的年总风险评价介于3.96×10-13~1.21×10-10a-1,水产品的安全消费量为5.54×104kg·d-1,水产品中的PYRs的健康危险风险很小。
赵李娜赖子尼张威振曾艳艺王超杨婉玲李秀丽高原
关键词:水产品氯菊酯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