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2011BAD16B07)

作品数:7 被引量:73H指数:4
相关作者:封洪强吴会军姚宇卿石珊珊张珂珂更多>>
相关机构: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洛阳农林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主题

  • 3篇小麦
  • 2篇夜蛾
  • 2篇玉米
  • 2篇土壤
  • 1篇稻蛀茎夜蛾
  • 1篇低产田
  • 1篇冬小麦
  • 1篇药剂
  • 1篇玉米苗
  • 1篇中低产田
  • 1篇扫描电镜
  • 1篇施药
  • 1篇施药方法
  • 1篇湿润
  • 1篇水肥
  • 1篇水肥耦合
  • 1篇水分
  • 1篇土壤培肥
  • 1篇土壤培肥技术
  • 1篇土壤水

机构

  • 4篇河南省农业科...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洛阳农林科学...
  • 1篇河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河南农业职业...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3篇封洪强
  • 2篇姚宇卿
  • 2篇吴会军
  • 1篇尹钧
  • 1篇蔡典雄
  • 1篇马丽
  • 1篇丁志强
  • 1篇刘京宝
  • 1篇夏来坤
  • 1篇邱峰
  • 1篇田彩红
  • 1篇王应君
  • 1篇李俊红
  • 1篇李国平
  • 1篇袁水霞
  • 1篇刘松涛
  • 1篇周苏玫
  • 1篇弓利英
  • 1篇张洁
  • 1篇黄建荣

传媒

  • 3篇植物保护
  • 1篇土壤通报
  • 1篇安徽农业科学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农学通报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6
  • 2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2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半湿润偏旱区长期定位小麦水肥耦合效应研究——平水年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变化研究
2020年
自2004年开始利用干旱棚,长期定位模拟不同降雨年型对小麦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本文以平水年为研究对象,结果表明:在11年间小麦生育期降雨量高于常年降雨量(231.8 mm)有2年占18%,与常年持平的有3年占27%,其他年份均低于常年,且生育期降雨极不均匀,干旱时期也不尽相同,大气候对小麦的生长影响较大。十一年间小麦产量呈下降趋势,2004—2008每年平均以673.5 kg/hm^2降低;2009—2014年每年平均以628 kg/hm^2降低。小麦成产因素穗数均呈下降趋势,而千粒重呈上升趋势,穗粒数变化比较平稳。小麦播种期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收获期土壤水分比较平稳。产量与穗数和播种期土壤含水量呈极显著相关,与穗粒数显著相关。
张洁张洁李俊红丁志强吕军杰李俊红吴会军
关键词:水肥耦合土壤水分小麦
减氮补水对小麦高产群体光合性能及产量的影响被引量:38
2016年
在大田条件下,设自然降水(W_1)、适量补水(W_2,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70%±5%)、充足补水(W_3,拔节后土壤相对含水量维持在85%±5%)3个水分处理和不施氮(N_1)、减氮(N_2,195 kg N·hm^(-2))、高氮((N_3,270 kg N·hm^(-2))3种氮肥水平,研究了减氮补水对小麦高产群体光照环境、光合性能和产量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减氮补水(N_2W_2)处理在灌浆期明显改善了群体的光照环境,距冠层顶部20~30 cm处的光合有效辐射(PAR)较高氮补水(N_3W_2、N_3W_3)处理提高34.5%,透光率提高10.8%;N_2W_2处理孕穗期叶面积指数最高,灌浆期下降速率最慢,高值(大于7.6)持续期较高氮和无氮处理延长3~4 d,光合势平均提高9.7%;减氮补水(N_2W_2、N_2W_3)处理灌浆期旗叶的光合速率仍较高,但与N_3W_2处理差异不显著.N_2W_2处理旗叶的表观量子效率达0.101μmol CO_2·m^(-2)·s^(-1)、Pn维持在27.692μmol CO_2·m^(-2)·s^(-1),光补偿点(LCP)较低,表现出较高的光合生产力;籽粒产量以N_2W_2处理最高.
张珂珂周苏玫张嫚石珊珊尹钧
关键词:冬小麦光合性能
河南省中低产田现状及改造对策被引量:7
2012年
[目的]探讨河南省改造中低产田的对策,挖掘现有耕地的生产潜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方法]通过对河南省中低产田的现状调查,分析改造中低产田的增产潜力,并提出改造的技术对策。[结果]针对河南省中低产田的限制因素,采取兴修水利、合理施肥,改、用、养相结合,综合治理等措施,提高中低产田改造的成效。[结论]合理地开发利用中低产田,将会对我国粮食安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黄璐刘京宝夏来坤
关键词:中低产田
旱地不同土壤培肥技术效应研究被引量:9
2014年
研究采用定位研究的方法,研究了化肥及其与有机肥、秸秆还田配施的土壤培肥技术在旱地土壤培肥、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等方面的作用效果,5年试验结果表明:单施化肥对提高土壤有机质及水分利用效率作用不明显,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加5.0gkg^-1以上、速效K73.5mgkg^-1,并也明显提高土壤全N与有效P含量;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较单施化肥小麦可增产高达9.40%,玉米增产10.94%;不同土壤培肥技术的稳增系数小麦大于玉米;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玉米水分利用效率小麦达1.63kgm^-3与1.66kgm^-3,玉米达2.64—2.80kgm^-3,明显高于不施肥处理及单施化肥处理,降水利用率则较单施化肥提高10%以上,较不施肥提高20%以上;玉米水分利用效率高于小麦40%以上,合理提高玉米产量是提高旱地水分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年降水量600mm左右且分布合理的情况下,旱地小麦玉米产量可达15thm^-3。
吕军杰李俊红丁志强吴会军张洁姚宇卿
关键词:土壤培肥技术小麦玉米
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器的超微结构研究被引量:13
2015年
对二点委夜蛾成虫触角感器的形态结构进行了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二点委夜蛾触角由柄节、梗节和鞭节组成,鞭节由72个亚节组成,触角内侧面覆盖有鳞片。雌蛾触角上存在9种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耳形感器、腔锥形感器、锥形感器、栓锥形感器、腔乳头状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鬃毛。不同感器在触角各节上的分布与数量各不相同,且雌雄之间存在差异。鳞形感器为雌蛾特有,雄蛾触角上的毛形感器多于雌蛾,腔锥感器少于雌蛾。
田彩红王瑛封洪强刘顺通邱峰李国平
关键词:二点委夜蛾触角感受器超微结构扫描电镜
河南北部稻蛀茎夜蛾为害夏玉米苗初报被引量:2
2015年
在河南省新乡市发现夏玉米苗受稻蛀茎夜蛾为害,本文首次报道了该虫在中国黄淮海夏玉米区发生及对夏玉米苗的为害,并简要描述其为害特点以及生活习性。为进一步研究其在夏玉米区耕作制度下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技术提供重要基础。
黄建荣封洪强
关键词:稻蛀茎夜蛾夏玉米为害
不同药剂和不同施药方法防治农田灰巴蜗牛效果评价被引量:4
2014年
一些蜗牛常栖息在高大植株上活动为害,为探索其有效防治方法,分别在玉米田及美国红枫(Acer rubrum L.)园选用5种杀软体动物剂进行喷雾法(在玉米田仅对植株喷雾、在美国红枫园对树体和地面喷雾)和撒粒法的防效对比试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结果表明: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1.125L/hm2、45%三苯基乙酸锡可湿性粉剂1.125kg/hm2、70%杀螺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0.75kg/hm2、40%四聚乙醛悬浮剂1.125L/hm2喷雾防治灰巴蜗牛(Bradybaena ravida)的效果均显著高于6%四聚乙醛颗粒剂7.5kg/hm2地面撒粒的防效。不同药剂不同施用方法的防治效果随用药后时间的增加而降低。用药后第3天,4种喷雾处理在美国红枫上的防效均在90%左右,在玉米上的防效在80%左右。当蜗牛在高大的植株上栖息为害时,可用上述药剂按750L/hm2的药液用量对植株均匀喷雾,必要时同时进行地面喷雾防效更佳。
马丽弓利英袁水霞王素平刘松涛王应君封洪强
关键词:施药方法灰巴蜗牛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