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CXTDS2005-4)

作品数:6 被引量:110H指数:6
相关作者:蒋志刚马建章何振杨道德马瑞俊更多>>
相关机构:中国科学院东北林业大学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生物学

主题

  • 2篇动物
  • 2篇动物保护
  • 2篇野生动物
  • 2篇野生动物保护
  • 2篇生境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种群
  • 2篇麋鹿
  • 1篇动物区系
  • 1篇动物行为
  • 1篇行为学
  • 1篇野生
  • 1篇生境选择
  • 1篇生态学
  • 1篇食性
  • 1篇食性分析
  • 1篇青藏
  • 1篇青藏高原
  • 1篇青海湖流域
  • 1篇区系

机构

  • 6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东北林业大学
  • 2篇中南林业科技...
  • 1篇北京动物园

作者

  • 6篇蒋志刚
  • 2篇杨道德
  • 2篇何振
  • 2篇马建章
  • 1篇李忠秋
  • 1篇马瑞俊
  • 1篇古远
  • 1篇李春旺
  • 1篇张恩权
  • 1篇郭晓辉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生物多样性
  • 1篇兽类学报
  • 1篇野生动物
  • 1篇Curren...
  • 1篇四川动物

年份

  • 5篇2007
  • 1篇2006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麋鹿种群动态被引量:33
2007年
为实现麋鹿回归大自然的目标,1993年和1994年,湖北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石首麋鹿保护区)分别从北京麋鹿苑引入麋鹿30头(8♂,22♀)和34头(10♂,24♀)建立了繁殖种群。自2000年6月开始,作者每月一次(7-10d)实地监测石首麋鹿保护区内、外的麋鹿种群动态。到2006年产仔季节结束后,该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达522头,2006年产仔前性比为1∶1.22。用指数增长模型拟合种群增长曲线,1998年后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呈指数增长(Nt=84e0.226t),其瞬时增长率为0.226;1998年夏季长江暴发特大洪灾,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部分麋鹿逃逸到长江南岸,形成了自然野化麋鹿种群。该自然野化种群比保护区内麋鹿种群增长快,其瞬时增长率达到0.267。湖北石首和江苏大丰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出生率和增长率差异显著,而两地的死亡率无显著差异。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年均出生率(26.8%,P=0.010)和年均增长率(21.7%,P=0.038)均显著地高于江苏大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麋鹿种群的年均出生率(21.6%)和年均增长率(17.0%)。由于生境退化和人为干扰,当前石首麋鹿保护区内的麋鹿种群增长已开始出现密度制约迹象,亟待采取有效措施来改善麋鹿的生存繁衍条件。
杨道德马建章何振李鹏飞温华军蒋志刚
关键词:麋鹿生境种群动态野生动物保护
北京市区流浪猫密度的初步抽样调查被引量:12
2007年
城市中日益增多的流浪宠物正在成为一个困扰人们的问题。2006年3月至2006年5月,我们开展了北京市流浪猫的抽样调查,总计随机调查52个地点。这些调查地点分布于北京市五环内,一般每个调查地点调查1个样点,有4个地点调查了2个调查样点。调查样点以居民区为主。通过询问、样线调查等方式,获得了样点内流浪猫数量、繁殖情况和喂饲状况等数据。
蒋志刚郭晓辉
关键词:流浪猫抽样调查
青海省天峻地区藏原羚的食性分析被引量:18
2007年
2005~2006年草青期和草枯期我们在青海省天峻地区随机收集了藏原羚的粪样,并利用粪便显微分析法对藏原羚的食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藏原羚采食共计16科34属43种植物,其中草青期采食16科33属42种,草枯期12科22属30种。豆科植物是藏原羚采食的主要类群,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其次,豆科、禾本科、菊科、蔷薇科和莎草科等五科植物占藏原羚采食总量的90%左右。不同物候期,藏原羚的食性变化明显,豆科、蔷薇科在草枯期所占的比例显著低于草青期,而禾本科、菊科和莎草科所占比例则显著高于草青期。
李忠秋蒋志刚
关键词:青藏高原藏原羚
青海湖流域环境退化对野生陆生脊椎动物的影响被引量:24
2006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野生动物的分布区、物候期,繁殖等都不同程度受到了气候变暖的影响.近年来,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也发生了变化.于2003~2005年对青海湖流域的生态环境与陆生野生脊椎动物及其生境进行了调查,结合查阅文献,运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研究了青海湖流域的气候变化和陆生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变化.发现青海湖流域的气候与自然环境都发生了变化,青海湖流域气温增幅较为显著,其中以秋、冬两季增温显著,20世纪末青海湖流域的平均气温较20世纪80年代上升了1.26℃.青海湖流域降雨量呈下降趋势,干燥度呈缓慢的上升趋势.1959年以来,青海湖的水位下降了3.7m,面积减少了313.3 km^2.1976年以来,湖东地区沙漠化土地面积从356.4 km^2增加到735.9 km^2.同时,沼泽面积从25.08km^2减少到4.73km^2.1949年以来,青海湖流域人口增长了近10倍,建立了由便道、省道、国道和铁路组成的路网,并建立了大面积的围栏草地.由于近代环境退化和人类活动的影响,青海湖流域的野生脊椎动物种类和分布的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湿地面积减小,中国林蛙,花背蟾蜍和水禽的适宜生境变小.湖水退缩后,部分裸露的湖底演变为沙地,随着沙地面积的扩大,沙蜥的适宜生境面积扩大.在研究期间,湿地生境中观察到46种鸟类10种兽类,沙漠生境观察到3种鸟类和19种兽类,在高山草甸生境观察到63种鸟类和36种兽类.在居民地观察到鸟类、兽类分别为16种和6种.不同栖息地中啮齿动物种类差异显著,湖周沙漠啮齿动物种类最少,高山草甸啮齿动物种类最多.一些鸟类从青海湖地区消失了,大型兽类如藏羚(Pantholops hodgsoni)、藏野驴(Equus kiang)和野牦牛(Poephagus mutus)等从青海湖流域消失了,而普氏原羚(Procapra przewalskii)、藏原羚、原麝的数量显著减少.
马瑞俊蒋志刚
关键词:动物区系生物多样性
保护行为学:正在兴起的保护生物学分支学科被引量:12
2007年
过去的30年里,人们利用动物行为的进化生物学方法来解决保护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行为学、行为生态学与保护生物学相结合,产生了保护生物学的一个新分支学科——保护行为学。保护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从物种保护实践中发现环境对动物行为的影响以及行为的生态适应性,并把动物行为学和行为生态学理论应用到物种保护实践中,从而促进物种保护工作。目前全球有10%的物种濒临灭绝,生物多样性保护日趋紧迫,保护行为学的诞生为行为学和保护生物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机遇,也表明行为学家和保护生物学家正在担负起挽救濒危物种的使命。不久的将来,保护行为学及其相关学科将更加繁荣。
李春旺蒋志刚张恩权古远
关键词:动物行为生态学保护生物学生物多样性濒危物种
湖北石首麋鹿的冬季生境选择被引量:17
2007年
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研究了石首麋鹿冬季的生境选择。共随机抽取了195个样方,其中石首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111个,保护区外江南三合垸84个。在样方中测定了食物丰富度、距水源的距离、距林缘距离、距道路的距离、植被类型、距最近居民点的距离6种生境因子。用SPSS软件分别进行卡方检验、主成分分析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麋鹿选择食物丰富、距水源近且远离人为干扰的开阔生境;影响麋鹿冬季生境选择的3个主成分依次为食物因子、人为干扰因子、水源因子;鹿群大小与各生境因子相关不显著。该结果可为保护和改善石首麋鹿的栖息地提供参考。
何振杨道德马建章李鹏飞蒋志刚
关键词:麇鹿野生动物保护生境选择种群监测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