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1035)

作品数:8 被引量:57H指数:4
相关作者:张玉兰彭学超蔡观强李珍赵晶更多>>
相关机构:同济大学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华东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近海海洋综合调查与评价专项中国科学院海洋地质与环境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8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孢粉
  • 3篇古环境
  • 3篇沉积物
  • 2篇低纬
  • 2篇低纬地区
  • 2篇古气候
  • 1篇地球化
  • 1篇地球化学
  • 1篇地球化学特征
  • 1篇第四纪
  • 1篇氧碳同位素
  • 1篇有机碳
  • 1篇藻类
  • 1篇植被
  • 1篇深海
  • 1篇生物生产力
  • 1篇同位素
  • 1篇气候
  • 1篇气候演变
  • 1篇中微量元素

机构

  • 7篇同济大学
  • 5篇广州海洋地质...
  • 3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上海应用技术...
  • 1篇云南省环境科...

作者

  • 7篇张玉兰
  • 5篇彭学超
  • 3篇蔡观强
  • 3篇李珍
  • 2篇赵晶
  • 2篇戴璐
  • 2篇贾丽
  • 1篇李贞
  • 1篇邱燕
  • 1篇钟和贤
  • 1篇李朝新
  • 1篇刘乐军
  • 1篇张卫国
  • 1篇张金鹏
  • 1篇李杰
  • 1篇陈泓君
  • 1篇孟宪伟

传媒

  • 3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现代地质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热带海洋学报
  • 1篇海洋科学进展
  • 1篇海洋学研究

年份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被引量:13
2010年
分析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中微量元素Ba的地球化学特征,并探讨生物成因Ba的分布及其与表层海水生产力的关系。南海西南海域表层沉积物Ba总量的变化范围为398~1 270μg/g,平均值为851μg/g,从上陆坡到下陆坡,沉积物中的Ba含量逐渐增加;微量元素Ba主要赋存于陆源碎屑相和生物成因相中,且明显受到沉积环境水深和陆源物质输入的影响。生物成因Ba含量的变化范围为30.6~938μg/g,陆坡区和深海区平均值分别为495μg/g、349μg/g,占沉积物Ba总量的54%和51%,总体上,与沉积物Ba总量具有相对一致的分布特征。尽管研究区表层沉积物中Al、Ti成分为典型的陆源碎屑组分,但是,利用大陆上地壳Ba/Al比值和陆坡区沉积物回归分析获得的Ba/Al比值进行生物成因Ba的计算,过高地估算了沉积物中陆源Ba的含量;而采用页岩Ba/Ti比值来估算陆坡区表层沉积物中的生物成因Ba含量显得相对可靠。在深海区,利用经验的Ba/Al或Ba/Ti比值均不能获得有效的生物成因Ba值。因此,在获取沉积物中生物成因钡含量时,需结合各海区的特点选取合适的参数来扣除陆源Ba的含量。
蔡观强邱燕彭学超张玉兰钟和贤
关键词:生物生产力
广西钦州湾海岸带孢粉组合和沉积环境演变被引量:19
2010年
对广两钦州湾海岸滩涂的4个钻孔的沉积物进行孢粉分析,结合^(210)Pb法测得沉积速率,讨论了该地区大约150年来的沉积环境演变规律。钦州湾地区具有19世纪中-末叶较现在偏凉的区域性气候;20世纪初期西海岸沉积物中红树林花粉Rhizophora和Aegiceras锐减,反映出红树林滩衰退的特征;60年代和70年代,钦州湾西海岸线明显向内陆迁移,高潮滩环境向低潮滩演化;而80年代始,东海岸线由于钦江流域来沙的迅速堆积,沉积速率较高,岸线向海推移明显,沉积物中木本植物花粉和禾本科均有所增加,这和围垦修堤的人类活动加速了低潮滩向高潮滩演化有关。钦州湾总体表现出西向扩张,东向缩减的趋势。
李贞李珍张卫国李杰孟宪伟刘乐军李朝新
关键词:孢粉组合沉积环境^210PB
南海沉积物物质来源研究的意义及其进展被引量:15
2011年
南海是典型的边缘海,其沉积物记录了南海古海洋演化、东亚季风演化和区域构造演化等重要信息。南海沉积物的物质来源研究,不仅可以深化边缘海沉积作用过程的认识;同时,为重建南海古海洋演化、探索东亚季风演化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南海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北部大陆,主要输入河流包括珠江、红河以及台湾岛内河流;而长江物质以及东部吕宋岛弧也可能为南海东北部和东部沉积区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南海南部沉积物主要来自于西部印支大陆和南部巽他陆架、加里曼丹岛。南海东部和中部深海盆地,沉积物中的自生沉积矿物和火山碎屑物质含量明显增多。南海沉积物来源复杂,受多种因素影响。南海的环流和气候,对陆源物质进入南海后的扩散方式起到重要的控制作用;构造活动和海平面升降旋回对历史时期的物源演化起着明显的控制作用。运用沉积物的矿物、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进行多元判别指标的物源综合分析,识别出沉积物中各主要粒级组分所蕴含的物源信息,才能有效估算各源区的贡献和模拟各端元碎屑物质进入南海后的迁移与堆积。
蔡观强彭学超张玉兰
关键词:沉积物
南海深海柱状样沉积孢粉藻类组合及其古气候与古环境被引量:3
2010年
对南海149站和323站深海柱状剖面进行了孢粉与藻类研究,根据孢粉成分的变化将南海149站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次为:1带:Pinus-Quercus(常绿)-Umbellferae-Gramineae-Pteris孢粉带(407~270cm);2带:Dacrydium-Quercus-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270~105cm);3带:Pinus-Polypodiaceae-Quercus(常绿)-Pteridium孢粉带(105~30cm);4带:Gleditsia-Cyathea-Pinus-Polypodiaceae孢粉带(30~0cm)。323站也划分了4个孢粉带,与149站进行了比较研究。并相应恢复了南海东部7.5万年以来4个植被、气候、古环境演替阶段,结合氧同位素测年资料,对149站和323站柱状地层时代划分作了讨论,为南海古植被、古气候、古环境演变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张玉兰李珍赵晶
关键词:孢粉藻类古气候古环境
南海西沙海槽83PC柱状沉积物组成特征及其古环境意义被引量:8
2012年
为了解南海北部末次间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分析了西沙海槽83PC柱状沉积物的浮游有孔虫氧碳同位素、碳酸钙、有机碳和粒度组成。浮游有孔虫的δ18 O值具有冰期-间冰期旋回特征,记录了海平面的升降和古气候的变化,而海平面变化控制了沉积物的碳酸钙和有机碳含量。冰期,海平面下降,陆源物质输入增多,带来了大量的碎屑物质和陆源有机质,沉积物具有低碳酸钙含量和高有机碳含量;间冰期,海平面上升,陆源物质输入减少,碎屑物质的稀释作用减弱,沉积物具有高碳酸钙含量和低有机碳含量。南海北部83PC柱状沉积物记录了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多次海平面升降旋回,还记录了气候变冷事件以及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其中,150、510、660和740cm处的低碳酸钙含量和相对重δ18 O值记录了全球性气候变冷事件,而冰后期的低碳酸钙沉积事件,则主要反映了季风降雨的增强,出现了洪水高发期,陆源碎屑物质对碳酸钙沉积的稀释作用明显增强。
蔡观强彭学超陈泓君张金鹏张玉兰
关键词:氧碳同位素有机碳晚第四纪
南海南部SA09-040孔孢粉记录及古气候被引量:1
2012年
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4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自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22.25ka B P以来的植被与气候变化历史。结果表明:孢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孢粉1带(22.25~16.6ka B P),低山雨林植被发育,为暖热气候,从测年时间看,当时为末次冰期晚期。孢粉2带(16.6~10.82ka B P,为末次冰消期),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的松数量较多,当时的气温比现在低。孢粉3带(全新世早期,10.82~6.43ka B P),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针叶松属数量减少,气温比前期升高,海平面也上升。孢粉4带(全新世中晚期,6.43ka B P至今),全新世中期为炎热、湿润的气候环境,全新世晚期可能与婆罗洲现今的植被景观相近,为热、湿的气候环境。
张玉兰彭学超贾丽戴璐
关键词:孢粉古气候
南海低纬地区末次冰消期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古环境
2011年
根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依据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 000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冰消期早期(15.0~12.5kaBP)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林,当时气温比现在低一些,但无明显变干现象。冰消期后期(12.5~10kaBP)植被中低山雨林花粉增多,红树植物花粉减少,这说明此时海平面上升,气温也回升,花粉源区变远。全新世时(10kaBP至今),花粉主要来源于婆罗洲和周围岛屿,植被以低山雨林和海滨红树植物为主,但花粉浓度大幅降低,只有冰消期早期的几分之一和十几分之一,这种花粉浓度降低说明海平面继续上升,研究区距离花粉源区越来越远。全新世中期时为热、湿的气候环境,后期与现今相近。
张玉兰贾丽李珍戴璐
关键词:末次冰消期孢粉古环境低纬地区
南海低纬地区15kaBP以来高分辨率孢粉记录及植被、气候演变
2011年
本文依据南海低纬地区SA09-090孔高分辨率的孢粉记录,从下至上划分了4个孢粉组合带,从孢粉成分的变化,重建了15kaBP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历史。研究结果发现:15.0—12.5kaBP期间研究区花粉主要来自当地出露的陆架,揭示出出露的陆架植被类型是以热带低山雨林和低地雨林为主。海滨地区生长着茂盛的红树林,当时气温比现在低一些,但无明显变干现象。12—10kaBP期间植被中低山雨林花粉增多,红树植物花粉减少,这说明此时海平面上升,气温也回升,花粉源区变远。全新世时(10kaBP至今),花粉主要来源于加里曼丹岛和周围岛屿,植被以低山雨林和海滨红树植物为主,但花粉浓度大幅降低,这种花粉浓度降低说明海平面继续上升,研究区距离花粉源区越来越远。全新世中期时为热、湿的气候环境,后期与现今相近。
张玉兰彭学超赵晶
关键词:低纬地区孢粉植被气候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