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1171489)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2
相关作者:许雪珠侯娜林茂刘玉芳侯彬彬更多>>
相关机构: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大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蛋白
  • 2篇细胞
  • 1篇形态发生蛋白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流
  • 1篇血流变
  • 1篇血流变学
  • 1篇盐酸
  • 1篇盐酸西替利嗪
  • 1篇永生化
  • 1篇生化
  • 1篇湿疹
  • 1篇提取物
  • 1篇同患
  • 1篇皮肤
  • 1篇皮肤屏障
  • 1篇皮肤屏障功能
  • 1篇迁移

机构

  • 3篇大连医科大学...
  • 3篇大连大学附属...
  • 1篇大连医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吉林大学第二...

作者

  • 4篇许雪珠
  • 2篇侯彬彬
  • 2篇刘玉芳
  • 2篇林茂
  • 2篇侯娜
  • 1篇李雪丽
  • 1篇张桂云
  • 1篇郭昕
  • 1篇王丹
  • 1篇李福秋
  • 1篇唐云
  • 1篇姚春丽
  • 1篇王秀丽
  • 1篇夏建新
  • 1篇王舒
  • 1篇刘腾飞
  • 1篇刘霞

传媒

  • 2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临床和实验医...
  • 1篇国际肿瘤学杂...
  • 1篇世界中医药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1篇2017
  • 2篇2014
  • 1篇2012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瘢痕疙瘩及正常皮肤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被引量:2
2014年
背景:瘢痕疙瘩的发生是创伤修复的纤维化过程,多种纤维化相关细胞因子参与其发生发展。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其他器官纤维化中发挥重要作用,而在瘢痕疙瘩组织中的研究少见报道。目的:分析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骨形成蛋白拮抗剂家族成员)、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及Wsetern Blot法检测骨形态发生蛋白7、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20例瘢痕疙瘩组织和20例正常皮肤组织中的分布及蛋白水平的表达,并对瘢痕疙瘩组织中骨形态发生蛋白7与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的表达情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与结论:与正常皮肤组织相比,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组织中表达呈显著性上调(P<0.01),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呈显著性下调(P<0.01),Gremlin与骨形态发生蛋白7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负相关(r=-0.539,P<0.05)。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高迁移率族蛋白B1在瘢痕疙瘩中的表达呈显著性正相关(r=0.560,P<0.05)。说明Gremlin的过度表达和骨形态发生蛋白7的表达下调,以及高迁移率族蛋白B1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高表达可能共同参与了瘢痕疙瘩的纤维化病理过程。
刘玉芳林茂侯彬彬侯娜刘霞王丹许雪珠
关键词:瘢痕疙瘩骨形态发生蛋白7高迁移率族蛋白质类GREMLIN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高迁移率族蛋白B1
慢病毒高效感染皮肤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的分化状态被引量:1
2014年
背景:研究证实YY1主要在小鼠基底层未分化表皮细胞中表达,且随着表皮细胞向基底上层分化其表达逐渐下降,这种差异性表达方式说明YY1可能是表皮细胞分化过程中重要的调节因子之一。目的:采用慢病毒-YY1感染HaCaT细胞观察YY1过表达对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将慢病毒-YY1感染至HaCaT细胞,经puromycin筛选,建立单克隆稳定细胞株,设对照组为慢病毒感染的HaCaT细胞和未感染的HaCaT细胞,Western blot检测分析YY1蛋白的表达水平;将慢病毒-YY1-HaCaT组和HaCaT-YY1组细胞各分成2组,一组在低钙(0.12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培养48 h,另一组在低钙(0.12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培养24 h后在高钙(0.35 mmol/L)培养基条件下再培养24 h,用Western blot法检测YY1过表达对HaCaT细胞分化中的表皮细胞特异性分化角蛋白K1、K10、K14和晚期分化产物外皮蛋白、中间丝相关蛋白、兜甲蛋白的影响。结果与结论:慢病毒-YY1成功感染HaCaT细胞,高钙条件下获得的单克隆细胞株过表达YY1蛋白,可抑制K1、外皮蛋白和兜甲蛋白的合成,从而阻止表皮细胞角质化进程并使细胞处于未分化状态。结果说明慢病毒可高效感染皮肤人永生化表皮细胞株HaCaT细胞,YY1可能是抑制基底表皮细胞分化并维持其未分化增殖状态的重要因子之一。
侯娜侯彬彬王秀丽刘玉芳郭昕林茂许雪珠
关键词:慢病毒感染HACAT细胞YY1慢病毒
马齿苋提取物对急性湿疹模型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和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7
2021年
目的研究马齿苋提取物对急性湿疹模型大鼠皮肤屏障功能及炎症因子和免疫因子表达的影响。方法将50只无特定病原体(SPF)级SD大鼠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高、中、低剂量马齿苋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3组马齿苋组采用2,4-二硝基氯苯(DNCB)建立急性湿疹模型,造模成功后,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给予1 mL无菌蒸馏水,高、中、低剂量马齿苋组大鼠分别给予相当于生药含量为2、1、0.5 g/mL马齿苋提取液各1 mL,每天给药2次,共治疗9 d。分别于D3和D9时采用多功能皮肤测试仪检测3组大鼠的经皮水分丢失量(TEWL)的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测定皮肤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4(IL-4)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和免疫球蛋白E(IgE)的表达水平。结果3组马齿苋组的TEWL在D3时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9时则显著低于模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3组马齿苋组在D3时的大鼠皮肤组织中TNF-α和IL-4的表达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9时3组马齿苋组的TNF-α和IL-4的表达量均明显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模型组相比,3组马齿苋组在D3时血清中IFN-γ和IgE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D9时3组马齿苋组的IFN-γ的表达水平均高于模型组、IgE的表达水平均低于模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马齿苋提取物对急性湿疹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TNF-α、IL-4和IgE的表达、提高IFN-γ的表达、并恢复皮肤屏障功能有关。
程凤霞苗莉孟宪忠
关键词:马齿苋急性湿疹白细胞介素-4干扰素-Γ免疫球蛋白E
同卵双生兄弟同患鲍恩病
2017年
患者为同卵双生男性,45岁。3年前,兄于右乳内侧皮肤发现一处不规则红褐色斑块,偶痒,该皮损逐渐增大,近1年反复破溃结痂。
刘腾飞王舒许雪珠张桂云夏建新李福秋姚春丽
关键词:鲍恩病同患
转录因子Yin—Yang1与肿瘤被引量:1
2012年
Yin-Yang1(YY1)是一种具有双重转录活性的核转录因子,广泛分布于真核细胞中,调节多种基因的转录活性,在细胞生物学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研究发现,YY1在多种肿瘤组织中有高表达,可能通过调控癌基因、抑癌基因、血管生成相关因子和抑制肿瘤细胞凋亡等途径促进肿瘤发生发展。提示YY1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志物,将有助于判断肿瘤患者的预后及在肿瘤靶向治疗中取得新的突破。
唐云李雪丽许雪珠
关键词:基因表达调控肿瘤
麻杏石甘汤方结合盐酸西替利嗪对慢性荨麻疹抗氧化指标和血流变学的影响被引量:20
2019年
目的:探讨麻杏石甘汤结合盐酸西替利嗪应用于慢性荨麻疹,对患者血流变学指标和抗氧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7年5月本溪市中心医院收治的慢性荨麻疹患者92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用药方式不同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8),对照组单独采取西药盐酸西替利嗪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中药麻杏石甘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抗氧化指标、中医临床症状积分、血流变学指标变化情况,观察2组治疗4周内的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用药后全血黏度(CP)(1. 59±0. 15) m Pa·s、红细胞沉降率(ESR)(32. 54±2. 02) mm/h、纤维蛋白原(Fg)(2. 35±0. 27) g/L、高切(HSV)(4. 79±0. 62) m Pa·s、低切(LSV)(6. 28±0. 39) m Pa·s、红细胞比容(Hct)(0. 42±0. 10)%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用药后超氧化物歧化酶(SOD)(172. 54±23. 15) U/m L、维生素E (Vit E)(49. 18±3. 55) mg/gprot、金属硫蛋白(MT)(56. 62±2. 01) mg/g、过氧化氢酶(CAT)(342. 13±17. 62) U/g、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37. 17±4. 28) mg/m L显著高于对照组,丙二醛(MDA)(3. 16±0. 84) nmol/m L、总抗氧化能力(T-AOC)(5. 80±1. 26) U/m L、活性氧(ROS)(759. 12±14. 74) U/m L显著低于对照组(P <0. 05);观察组用药后中医临床症状积分(6. 15±0. 24)分,显著高于对照组(7. 78±0. 21)分(P <0. 05);观察组不良反应率(4. 16%)显著低于对照组(18. 18%)(P <0. 05)。结论:对于慢性荨麻疹,在西药盐酸西替利嗪单纯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麻杏石甘汤方可明显提高疗效,改善患者抗氧化、血流变学指标,药物安全性高。
程凤霞孙丽玲顾镇京
关键词:血流变学盐酸西替利嗪抗氧化指标慢性荨麻疹总抗氧化能力金属硫蛋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