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A2012104)
- 作品数:3 被引量:10H指数:3
- 相关作者:黄建生卿玲连珊谢宇罗震更多>>
- 相关机构:广东省口腔医院广州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广东省医学科学技术研究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基于锥形束CT的上颌窦解剖结构的线性测量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上颌窦解剖结构的线性测量,为上颌窦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和术前指导依据。方法:收集进行头颅锥形束CT检查的影像学数据,观察上颌窦骨分隔的发生,测量骨分隔的高度及其与腭中缝的夹角、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和内外径宽度。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检查者人数为对象,有32.59%发现上颌窦骨分隔;以上颌窦数为对象,有22.73%上颌窦发现骨分隔;骨分隔的高度平均为(5.91±3.01)mm,骨分隔与腭中缝的平均夹角为(67.07±16.00)度。上颌窦内壁近远中径距离右侧平均为34.41mm±4.41mm;左侧平均为34.40mm±4.71mm;右侧上颌窦内外径宽度平均为16.44mm±5.11mm;左侧平均为16.64±4.87mm。
- 卿玲黄建生刘琼戚娟娟连珊罗震王险峰
- 关键词:上颌窦锥形束CT近远中径
- 上颌窦骨分隔及骨瘤患者锥形束CT影像学分析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通过头颅锥形束CT检查,分析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解剖情况,为上颌窦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指导。方法:收集400例拍摄头颅锥形束CT的患者,通过三维重建,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形态、位置,使用专用测量软件测量骨分隔的高度及其与腭中缝的夹角,采用SPS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以检查者人数为对象,上颌窦骨分隔发生率为32.25%,骨瘤为4.50%;以上颌窦数为对象,骨分隔发生率为22.75%,骨瘤为2.38%;52例(13.00%)出现多个骨分隔/骨瘤,36例(9.00%)双侧上颌窦同时出现骨分隔/骨瘤,不同缺牙分型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骨分隔形状中以锯齿状为主(39.4%);骨分隔/骨瘤主要发生在上颌窦中部(分别为51.52%、71.43%),上颌窦骨分隔的平均高度为(5.88±3.08)mm,与腭中缝的平均夹角为(66.36±16.17)°。结论:应用锥形束CT能较准确地观察上颌窦骨分隔/骨瘤的情况。
- 卿玲连珊王险峰谢宇刘天涛黄建生
- 关键词:骨瘤锥形束CT上颌窦
- 牙槽嵴位点保存的动物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4年
- 目的:评估经位点保存方法处理过的拔牙窝与自然愈合位点相比其牙槽骨骨量在组织形态计量学上的变化。方法:拔除6只Beagle犬双侧下颌第二、第三及第四前磨牙(Pm2、Pm3、Pm4),随机分成3组:自然愈合组(T1),Bio-Oss Collagen组(T2),即刻种植联合Bio-Oss骨粉组(T3)。6个月后处死Beagle犬,切取样本,制作硬组织磨片,甲苯胺蓝染色后在光学显微镜下利用图像分析软件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形态学测量。结果:所有实验位点颊侧牙槽嵴都发生明显的吸收。对于颊舌侧牙槽嵴顶吸收的相对高度值而言,T3与T1、T2组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T1与T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颊舌侧骨壁的水平宽度值而言,在距舌侧牙槽嵴顶以下3、4 mm的位置,T1与T3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7,P=0.042),其他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在距舌侧牙槽嵴顶以下5 mm的位置,3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这两种牙槽嵴位点保存技术都不能完全保存拔牙窝原有的骨量。即刻种植联合Bio-Oss骨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牙槽嵴吸收的量,而充填Bio-Oss骨胶原效果欠佳。
- 连珊卿玲谢宇罗震黄建生
- 关键词:BIO-OSSCOLLAGEN骨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