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社会科学基金(10XZS002)
- 作品数:6 被引量:42H指数:4
- 相关作者:李发向仲怀喻遂生更多>>
- 相关机构:西南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轻工技术与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 对一群■小字类卜辞中“方商”战争持续时间的测察
- 2012年
- 甲骨卜辞所见方国众多,战争频仍。武丁时期与商有过战争的方国和地区达78个①。其中,与"方"方的战争极为显著,经初步调查,这一相关卜辞达200余版。从武丁早期所见自肥笔类的少量甲骨记录至武丁晚期典宾类相关卜辞大量出现,甚至在历二类、无名类卜辞中仍有零星出现。陈梦家、林小安、范毓周、王宇信、罗琨等先生有过相关论述②,但限于时代较早,材料零散,研究还可进一步深入。
- 李发
- 关键词:甲骨卜辞陈梦家持续时间
- 商代校阅礼初探
- 2012年
- 商代校阅礼是商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借助田猎活动选拔、训练兵士的仪节的总称。前人研究商代军礼的不乏其人,但对校阅礼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甲骨军事刻辞后进一步归纳出商代校阅礼包含有:建旗聚众、训练检验、犒劳军士等仪节。训练检验又称搜田,含有搜田活动前的告庙礼、迁庙礼、占卜,搜田过程中祭天帝山川礼,搜田结束后的献捷礼等仪节。对这些仪节的爬梳,有利于进一步认识甲骨军事刻辞蕴含的商代军礼,有利于补商史研究之缺漏。
- 李发喻遂生
- 商代校阅礼初探
- 商代校阅礼是商代军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借助田猎活动选拔、训练兵士的仪节的总称。前人研究商代军礼的不乏其人,但对校阅礼系统研究的并不多见,本文通过系统整理甲骨军事刻辞后进一步归纳出商代校阅礼包含有:建旗聚众、训练检验、犒劳...
- 李发喻遂生
- 文献传递
- 试论甲骨军事刻辞的语义角色
- 甲骨军事刻辞作为一种特殊内容的语篇形式,从语义平面去研究,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卜辞的内容。本文应用"语义语法"的相关理论,从语义平面探讨甲骨军事刻辞,同时借用"格语法"的方法,以军事动词为中心,考察与动词相关的名词性成分充当...
- 李发
- 关键词:语义角色施事受事
- 文献传递
- 《诗经》中的意象“桑”及其文化意蕴被引量:4
- 2012年
- "桑"作为一种自然物,代表的是农耕文明,同时也作为一种媒介,沟通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诗经》中的意象"桑"有25例,涉及桑树、桑枝、桑叶、桑葚、桑根等方面,表明早在周代"桑"就已经广泛深入人心,诗人对其描写,带有强烈的主观情感,如"柔桑"、"女桑"、"桑之未落,其叶沃若"等。以"桑中"、"桑梓"为例讨论意象"桑"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认为《诗经》时代的"桑"具有两种文化功能:满足需要的功能和凝聚人心的功能。
- 李发向仲怀
- 关键词:文化意蕴文化功能
- 甲骨文中的“丝”及相关诸字试析被引量:8
- 2013年
- 通过对商代甲骨文字记载单字研究分析,对"丝"及相关诸字进行了分类,探究了有代表性的"丝""糸""绝""幺""率"等甲骨文字的文献记载,研究发现甲骨文中的"丝"及相关诸字使用量是较大的;认为蚕丝文化起源时大多引述到甲骨文中的"蚕""桑""丝""帛"等字,但是目前所见的甲骨文字材料并没有关于商代丝织的直接记载。因此,要想对商代丝绸产业,甚至是蚕丝文化进行深入探讨,需依赖于更多考古实物的出土。
- 李发向仲怀
- 关键词:甲骨文
- 殷卜辞所见“夷方”与帝辛时期的夷商战争被引量:20
- 2014年
- 有商一代,方国林立,战争频仍。其中罕有方国如"夷"这样,跨越殷墟甲骨的一至五期。"夷方"的"夷"为"尸"的借字。帝辛十祀所伐为淮夷。帝辛十祀伐夷,始于九月甲午,终于十一祀五月癸丑,历时250天。从安阳出发,十一祀正月癸卯到达攸地的边邑"永",这里是与夷方作战的前线。在攸地停留、巡守30余日,基本按原路线返回,终点是田猎区。参与伐夷的将领有妇好、侯告、望乘和戓(宾组卜辞中作或沚)、侯喜等。第一至四期征夷规模较小,到第五期帝辛十祀发动大规模征夷行动,并取得最终胜利。
- 李发
- 先秦蚕丝文化论被引量:12
- 2014年
- 由栽桑养蚕、缫丝制衣、织锦刺绣等集聚形成的蚕丝业成为中国5 000年农耕文明的典型代表,丝绸是中国向世界文明宝库贡献的杰出文化遗产之一。缫丝刺绣的制作工艺,蚕桑起源的神话传说,"先蚕礼"、"十二章"等祭祀礼仪,"锦衣绣口"、"锦绣文章"等独特的审美语言模子,其影响遍及中国经济、政治、外交、文学、艺术等诸多方面,由此形成了中国特有的蚕丝文化。本文从先秦时期丝织物遗存的发展、蚕的模拟形态演变出发,唤起对先秦蚕丝文化的物质文化记忆;从文字遗存考察、文献史料梳理,发现先秦蚕丝文化的话语符号系统;从神话传说、原始宗教与礼仪的钩稽,感受先秦蚕丝文化的隐性传承,进而探讨蚕丝文化对社会的价值扩散。通过考察先秦蚕丝文化的起源与存在形式,揭示了蚕丝文化以物质文化记忆和集体无意识积淀的隐性传承方式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 李发向仲怀
- 关键词:先秦时期